救陜汽于水火
引進湘火炬
我很清楚,湘火炬沒有技術,它擅長的是資本運作。跟湘火炬合資,是為了救活陜汽——只有救活企業才是根本,企業救不活,你說什么都沒用。
重型汽車分家后,國家為了救活重型汽車,補貼了62億(元),基本上留在濟汽,陜汽什么也沒分到。濟汽產品最全,駕駛室和生產駕駛室的沖壓件陜汽原來就依靠濟汽,現在三家都生產斯太爾,在同一個市場上競爭,大家誰對誰都不客氣。
陜汽困難到什么程度,別說一點投入,就是內退的1500名員工,我到陜西省政府去做工作,我說,能否提前把他們變成正式退休職工?這樣不就能解決一些負擔嗎?政府都答應了,但到最后也沒落實,還得陜汽自己負擔。
當然這也怪不了誰。我一向的觀點是干事不怨天尤人。陜汽如果要怨天尤人的話,多少個廠長也搞不起來。我經常給班子成員講,只要碰到任何不痛快的事情,你首先要想到,是我們工作沒做到家,并不是人家對你不好。我也給職工們講,即使是勒緊褲腰帶,也要闖過這一關。這樣就把大家的思想問題解決了。
從大形勢看,汽車業從2000年開始恢復到一個新的增長期。我提出陜汽要走差異化戰略:大家都生產斯太爾,陜汽要生產質量最好的斯太爾。為此,陜汽集資進行技術改造,花800萬元購進斯太爾模具組織生產,陜汽生產的重卡的確是最好的。
陜汽要求生存,必須這樣走,否則,你一沒產品,二沒市場網絡,還能怎么辦?那時我膽子也夠大,我找到沈陽機床廠耿總,直接對他說:耿總,你能不能支持我一下,我先買你3000萬元的設備,但我現在沒錢,如果你信得過我,我以后再還給你。
這步棋走得很險。沒想到,耿總竟然同意了。當然這里有個前提,當時機床廠的日子也不好過,一下子訂他這么多設備,也是筆大買賣。
但這只是權宜之計,終究解決不了企業大問題。我多次去找時任陜西省委書記的李建國(現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長)做工作。我說,李書記,你給我想辦法解決4個億,什么方式都可以,財政撥款也好,銀行貸款也好,我保證3年做到40個億,我給你立軍令狀。
這樣的項目哪里有?當時陜汽規模也才5個億。但到最后也沒籌到錢。李書記給我講,老張,你這個設想絕對是優秀的,4個億的投入,3年達到40個億的產出。但是,他話語一轉,你要理解陜西省,我們確實沒辦法支持你。
我就想辦法,到處找資金,這就是湘火炬進入的主要原因。在汽車行業里,陜汽是第一個跟民營企業合資的整車廠。實際上,陜汽在企業重組方面思想并不保守,我們不拒絕跟任何大公司合作,或者人家來整合我們都可以,前提是只要能把陜汽搞好。
我曾經去過東風汽車,跟當時的苗圩總經理談過;也去過一汽,跟總經理竺延風談過;也跟上汽高層領導談過。但這些整合都沒談成,可能跟當時重汽名聲不好有關,外界都認為重汽內部混亂,不知道水有多深,而陜汽又是重型里最困難的企業,誰都不知道能否救活,搞不好弄個包袱背著,大家都有這樣的顧慮。
跟湘火距合資,我的觀點也很明確,是為了救活陜汽。我很清楚,湘火炬沒有技術,它擅長的是資本運作。2001年我們開始跟湘火炬接觸,2002年簽訂合資協議。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先救活企業才是根本。企業救不活,你說什么都沒用。
要了多少錢?2.5個億。這2.5億還是我談了多少次才爭取來的。在陜汽改制過程中,政府部門有的支持,有的反對,很難說哪個陣營的人更多。還有人跟我說,老張,你這么一弄,你這個董事長就當不成了。這是肯定的,人家是51%的股份。我說,這些東西是次要的,為了讓企業生存下去,個人地位不是關鍵。
合資公司成立以后,我的職務很簡單:陜汽集團董事長,兼陜重汽副董事長,有人說是個空架子。但實際上,我們跟湘火炬配合不錯,凡涉及到陜重汽的重大決策,湘火距總裁聶新勇很尊重我的意見。直到我退休前,不管我有沒有職務,陜汽上上下下,包括外界人士,沒有一個不承認:陜汽是在張玉浦領導下發展起來的。因此,我是用無形控制著有形,我更側重于軟實力的領導,而不是硬實力的權力領導。
1、凡本網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客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客車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關注校車安全永不過時[07-12]
- 十年 客車行業醞釀出新的格局[01-04]
- 黃宏生大起大落的傳奇人生[12-21]
- 博世的百年品牌發展之路[11-21]
- 大陸集團推出48V車載電力技術[11-29]
- 海格百億大單:“水到渠成”的收獲[11-28]
- 安凱寶斯通以實際行動提升智能制造[11-27]
- 大金龍在海外市場已成為“實力派”[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