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延安回憶錄
“繼承創新是大有希望的”
我希望這個企業能不斷地進步,我也相信現在的團隊是能夠繼承創新的。簡單的繼承也是不能進步的,一定要創新。我在(告別)會議上也說了,現在我們還處在一個大的、好的戰略機遇期,一定要把江淮的這種JAC文化堅持下去。我們已經把新的《JAC憲章》修訂完畢,沒有大的變動,就是與時俱進,把一些戰略目標,特別是經營管理準則做了進一步更務實的細化。在面向兩個市場,利用兩個資源這一塊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JAC憲章》分為兩部分:JAC制造和經營管理準則,其中有一個文化知識戰略。同時江淮的“十二五”戰略也已經制定了主要的三大支撐點:文化支撐戰略、變革機制支撐戰略和深化研發的建設戰略。
目前江淮已經確定了新技術的基礎路線,新技術的研發也已經有了階段性的成果,比如說1.5TGDI缸內直噴汽油機,樣機都已經搞出來了,新的廠區已經開始破土動工建設。DCT雙離合變速器,我們也把B樣機都做出來了,有二十多臺,隨后會接著驗證,這個應該說在業內是靠前的水平,我有足夠的信心。在新能源方面,不管是安凱,還是江淮,這兩塊的商品化、市場化大家都是公認的,已經有了很好的成果。這也是取決于我們對關鍵基礎路線的選擇和關鍵領域的識別。新能源我主張用有限的資源做有用的事。江淮的新能源重點主攻電動車。所謂“三縱”是指混合動力、電動車和燃料電池。業內很多企業“三縱”都搞了,江淮不具備那么大的能力,我們就重點選擇電動車。有限目標,重點突破,積聚資源,聚焦資源。
電動車里面有所謂“三橫”:電控、電機和電池。很多企業也是這三個都做了,但我們最起碼眼前是不可以全做的。電化學技術有它的專業和深度,沒有這么多的人才,沒有那么巨大的投入,也沒有研發的基礎,貿然進入這個領域做深、做透、做出規模,短時間內沒有這個可能。關于我們跟正道的合作,業內、業外都有一些誤解。這種事情我也不去解釋。都是中國人,只要有合適的資源,全球華人合起來干點事有什么關系呢?就那么簡單,還能上當受騙嗎?錢拿進來,好就用,不好就不用,還有什么問題呢?大家把它說得太復雜了。
江淮集團公司旗下的子公司自動化公司,現在主要是搞電動車研發,重點在做電傳動。當然自己搞并不是說排除外面的采購,是選擇性的采購加上自己研發。我們現在電池的采購主要來自合肥的國軒,安凱和小轎車都是用它的電池。江淮選擇的技術路線是電動車,“三縱三橫”中,我們只搞“一縱兩橫”。我開玩笑講叫“干起來”,兩橫一豎不就是“干”字嘛!適當的時候我們會把電池與資本運作的模式填上去,三橫加一豎,那個時候才能成“王”。一開始就成“王”是不可能的,把三橫都做齊了,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我是什么意思呢?江淮現在文化落地了,文化文本修訂完畢;“十二五”戰略已經成功發布;三大技術——DCT、GDI和電動車都已經有了可喜的階段性成果;而且技術方向、重點領域、實施步驟、資源積聚等等,都有了明晰的思路,所以我相信在這個基礎上,繼承創新是大有希望的。這也是我在會上說的后面這一段。
合資、整合與民營企業
早年我們跟現代汽車有過技術合作,也引進了它的產品,但最終沒有合資成功。江淮不是排斥合資,也希望能夠合資,但我們有自己的原則。無論是商業車,還是乘用車,我們都談過很多家,最后都無非是因為控股權、話語權的問題沒有談攏。大家都是50對50,但這個背景下還有話語權的問題,資源投入的分量問題。如果我們放棄這些原則,是能夠和別人合資的。當然,合資涉及的因素很多,不是單方面的,還有人家的選擇。人家對你這個企業,這班人也有認識。曾經有一個外資企業的高管公開講,我們找合資對象不找你們這樣的企業,主意太大,學習力太強。關于“大江汽”,我不想說太多,但企業整合要遵循一些基本的規則:被整合的企業困難,整合就不困難了;被整合的企業不困難,整合起來就困難了。
困難的企業應該說是好被整合的,但各方面都不能太急,安凱十年,不是第十年才進步的,每年都在進步。往往政府、企業或者是員工期望值過高,希望一整合就能產生裂變,變成原子彈,這是不可能的。在現在這種競爭激烈的環境當中,一急就會出問題。整合還要注意思路,怎樣疏導外部環境,創造內部環境。什么叫文化?整合內部資源,適應外部環境,實際上這個過程就是文化變革的過程。用人本地化是個基本原則,不要指望你派一個人會怎樣,可能這樣是快了,但對抗力很大,整合的成本就高。當年江淮和安凱很簡單,我們叫“一個半人”,我們只派去了總經理王安江一個人,我算半個人。
江淮的無形資產是什么?文化軟實力。把工作做細,把主旨傳達清楚、溝通清楚,就是這個道理。先把大家心情理順、思緒理順,在這個基礎上一定有階段性的成果。安凱整合后,一兩年就扭虧了,這是事實;按時發工資,這是事實;四個階段調整后,它的銷量上去了,這也是事實。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主要矛盾。一開始沒錢發工資了,你先把錢發給他不就穩住了嗎?!資金鏈斷了,通過幾個結構調整把它接上了,這又是一個階段;產品結構調整,把量拉上去,這又是一個階段。整合得有一個整體的目標和分階段的一些作業流程。
國家鼓勵整合,但在具體問題上要注意具體分析。我舉個例子,江淮還沒上市的時候,叫我去整合安凱,就是要用安凱的殼子把江淮的績效裝進去,募集資金給江淮用。當時我就講不可以。安凱處于嗷嗷待哺的階段,需要錢;第二,殼子是安凱的,募集來的資金給江淮來用,它怎么能打贏?第三,江淮拿了一點錢,但不能不解決問題。比如上瑞風,拿兩、三個億有什么用?對于民營企業,我認為,他們在競爭性的行業里面摸爬滾打,有它獨特的優勢。很簡單,決策效率高,有人對資產負終極責任;執行效率高,你為誰干是很清晰的。這樣兩點就讓它在競爭性行業里具備非常大的優勢。
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國有企業民營化就一定好了嗎?那也不一定,關鍵是誰來做。主要是領導者,這是第一重要的。第二是看這個企業有沒有營造一個好的企業文化。沒有好的文化,做三五年是可能的,十年也有可能,但能不能做再長就難說了。做做就頭腦發熱,做垮的例子太多了。這么多年來我一直強調系統,但我逐漸地意識到,在競爭性行業里,決策效率高、執行效率高這些關鍵要素越來越凸顯它的作用。
1、凡本網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客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客車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關注校車安全永不過時[07-12]
- 十年 客車行業醞釀出新的格局[01-04]
- 黃宏生大起大落的傳奇人生[12-21]
- 博世的百年品牌發展之路[11-21]
- 大陸集團推出48V車載電力技術[11-29]
- 海格百億大單:“水到渠成”的收獲[11-28]
- 安凱寶斯通以實際行動提升智能制造[11-27]
- 大金龍在海外市場已成為“實力派”[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