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彎道超車迷霧
不可能實現的彎道超車
劉楊:那么從我們的產業基礎來講,我們現在是否存在彎道超車的可能?
殷承良:我是在汽車企業工作了15年以后才進入到高校的。我們今天的主題是破除新能源彎道超車的迷霧。從我個人的觀點來看,混合動力汽車方面我們不存在彎道超車。我最早是學力學的,從力學來看,彎道超車是非常危險的,法規也不允許。
從產業化上看,全世界已經推出的商業化混合動力汽車,分為兩大類,一種是以日本本田為代表,對發動機進行改進;一款是以豐田、福特為代表,對變速箱進行改進。但是這些車的上市并不是簡單的發動機加電機那么簡單,這些技術都是在原有的發動機控制基礎上或在變速箱上進行改進,這些新技術和新設備都是耦合在其中,才能夠實現好的性能。
我提醒大家注意,2009年財政部和科技部的“十城千輛”中對混合動力汽車的最高補貼是6萬元,2010年5月,國家又推出了私人購車的試點城市,混合動力的補貼額只有3000元。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我們的基礎工業太差。我屬于國內自主搞電動和混合動力最早的一批人,我們不缺干勁、思路和投入,但是我們差在基礎上。
混合動力汽車如果離開發動機和變速器,都不能真正做好。而這兩個核心零部件,我們現在基本上沒有很好的國產產品。我們在新能源汽車的開發上也不乏好的想法和思路,我們設計了很多東西,但是我們的機器加工能力太差。在老外看來很容易的事情,國內卻沒人能做。高校有很好的理論,但是工藝需要生產經驗的積累。我們很無奈,也選擇和很多企業合作,甚至開發很多東西要自己開發模具,這在國外根本不可想象。
汽車企業里的基礎生產不行,所有的核心部件都不在自己手中,我們可以買生產設備,但是核心控制還是一個空心。我們現在越研究,就越覺得我們很難在這方面突破別人的封鎖。
未來,微混,也就是怠速啟停技術可以成為企業的標配,但是發展到中混或者強混時,混合動力汽車需要太多的汽車基礎積累。我們也都很清楚我們在這方面和國外的企業差距有多大。現在我們都說和國外的發展差五年,我認為,不要說五年,我們在混合動力上的差距應該是在傳統車上的30年時間再加上現在研發混合動力上進行發動機和變速器修改的5年的總和。因此在強混上我們根本不存在彎道超車的可能。
劉楊:那么我們在替代能源上是否可以實現超越?
許敏:甲醇發動機對材料和油泵都有很高的要求,這些方面都有解決方案。甲醇、乙醇肯定是非常好的替代燃料。上海交大做的主要研究是甲醇、乙醇的噴霧燃燒,以及發動機的應用,而且是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研發中心資助的,他們非??春眠@一領域。
但是,我們也沒有超越之路,也需要一步一步走。甲醇發動機因為燃燒系統不一樣、噴霧不一樣、蒸發又不一樣,基礎方面我們都需要積累經驗。又比如甲醇汽車很難的一個問題是電控,我們汽油和柴油發動機的電控,自己還都搞不好,甲醇又帶來了新的電控問題,怎么能解決得好?這些都是最基礎的,影響汽車行業的難點,很多人想繞開它,我覺得這有點誤國誤民。實際是沒有辦法繞開的。我們要面對這些事實和技術挑戰。
趙福全:能源從過去的石油能源的單一化,向未來的多元化發展,這是必由之路,這不是中國的問題,而是整個世界的問題。新能源時代一定會到來。至于說什么時候到來?本身就沒有固定的規模來量化。5%算是規模到來,還是100%的時候才算到來呢?我想100%的市場規模是遙遙無期的。
我們現在要根據中國的國情,根據現狀來解決問題,冷靜下來思考。剛才大家都在討論甲醇汽車。我認為甲醇是兩個問題交織在一起。第一,如果我們是解決中國能源短缺,未來面臨的能源危機,甲醇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但是,通過開發甲醇,想要技術領先,進行彎道超車,那是另外一個問題。換句話說,應對變化,解決現有的能源危機,和讓我們在技術上領先,甚至在技術上達到壟斷,這是兩個問題。
如果國家認為甲醇是我們解決能源危機的重大戰略選擇之一,我絕對相信外國企業已經準備好和中國企業競爭。如果我們認為有了甲醇就可以做到技術壟斷,我認為這是不太現實的說法。不能否認的是甲醇就是未來能源多元化的重大戰略選擇之一,這一點誰都不會去否定,這需要國家的支持。因為有了這種選擇,我們就會成為彎道超車的領頭羊嗎?這又是不大現實的想法。
事實上美國在這方面做的工作已經是巨大的,而且投入也很大,技術也是領先的。為什么他們沒有進行市場普及?那是由美國的能源戰略決定的。巴西在乙醇燃料上是絕對的領先,但并不意味著它的技術領先。在巴西銷售的汽車還是通用、豐田的產品。
我覺得大家要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看待新能源,作為產業化,又需要謹慎務實的過程,不是某一個技術解決了,我們就領先了,它是整個產業鏈能力提升的體現,它是終端。沒有企業方方面面能力的提升,我認為銷量的提高是很難的。中國的領軍企業已經看得比較清楚了。
今天我們能做自主了,絕對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也是市場換技術、形成全方位產業能力的初步體現,我覺得新能源也是同樣的道理。大家不能自己誤導自己,演小品和現實生活是兩回事。
機遇究竟在哪里
劉楊:那么我們在哪些方面有更好的優勢和市場機遇?
殷承良:我認為我們在純電動汽車上還是有超越的機會的,畢竟它不再需要傳統汽車的發動機,變速器結構也相對簡單。如果我們能夠通過國外技術人員歸國創業,把先進的電機理念拿來,在國內實現汽車電子的突破,在純電動動力系統上就不一定比別人差,可能也就五年的差距。電池成組技術,踏實下來,也會有突破的一天。電化學的進展,如均勻性和一致性都可以靠錢和先進設備的投入去突破,最終大家就是拼電池配方的水平。這方面,國外也不比我們領先多少,我們追上去還是有可能。
發展電動車,我們有自己的先天優勢??梢杂姓膹娏φ吆脱a貼來推動,中國人對車的續時里程和性能相比國外沒有太多傳統車的比較,我們的接受程度會更高,最后,我們人口規模大,也更容易形成一個較大的使用人群。現在世界上也有一個共識,純電動車最有可能大規模推廣在中國。
孫星原:世博會上,我看了這么多新能源汽車,發現我們有非常好的做法和主意。其中一個主意是在公交車里面,做超級電容大巴來取代我們過去的無軌電車。無軌電車本來就是零排放的車輛,產品也已經很成熟。超級電容就是把過去無軌電車的兩根辮子給取消了,完全在公交站內充電。
現在,美國人注意到了超級電容公交車這個產品,請我們中國的一家公司在華盛頓進行超級電容大巴的演示。這說明我們在有些地方已經做出了突出的成就。如果我給今天在座的領導和客戶提建議,我覺得未來是這樣,特別是在北京,發展電動車一定在是公交、市政、郵政等系統內。
我們1978年就在意大利進行過實驗,發現車的補貼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修車的機構非常復雜。我們在做計劃的時候,要保證政府掏錢,線路固定,使得充電設施、修車設施都比較好建立,這件事情就是對社會非常有好處的。
1、凡本網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客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客車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關注校車安全永不過時[07-12]
- 十年 客車行業醞釀出新的格局[01-04]
- 黃宏生大起大落的傳奇人生[12-21]
- 博世的百年品牌發展之路[11-21]
- 大陸集團推出48V車載電力技術[11-29]
- 海格百億大單:“水到渠成”的收獲[11-28]
- 安凱寶斯通以實際行動提升智能制造[11-27]
- 大金龍在海外市場已成為“實力派”[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