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戈恩學什么
前不久東風日產在北京發布了自主品牌啟辰,對于合資企業發展自主品牌,您怎么看?日產會提供什么支持?
我們希望將與東風的合資企業建成一個全球性企業,為中國市場提供自己的產品。Nissan車型已經非常多元化,惟一缺的就是我們的自主品牌,因此,我們特別希望和中方一起,真真正正地創造一個自主品牌,因為它最能滿足中國客戶的需求。
我已經說過,要讓日產汽車成為中國市場上的領先者,如果不充分考慮中國客戶需求的話,這一點很難實現,這就是我們發展自主品牌的原因。
最近有媒體報道,當通用汽車面臨危機時,奧巴馬政府曾邀請您出任通用汽車CEO,但被您拒絕了,能否介紹一下當時的情況?
你知道,我本人也看過美國媒體的一些報道。瑞納特是個媒體人,他當時寫了些文章,他其實是說,他本身想提個建議,讓我去做通用汽車CEO。我承認有這么回事,瑞納特提了建議,但是我拒絕了,因為全球經濟在2008年、2009年都面臨危機,世界經濟不景氣,哪個汽車公司都會遭殃。
我管理的兩個公司,雷諾和日產也有困難,所以,我應該幫助這兩個公司渡過難關,怎么可以去承擔別的責任呢?至少在當時看來,讓我去當通用汽車CEO是不可能的。現在,瑞納特寫了一本書,但還沒有出版。
在中國超過對手
日產汽車完全有能力在中國達到10%的市場份額。最迫在眉睫的事情,就是要以體系形式不斷增加產能,否則就沒辦法向市場供應這么多汽車.
《汽車商業評論》:2008年鄭州日產投建第二工廠時,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自身產能,但現在是生產東風日產的奇駿和逍客,為什么做出這樣的安排?
戈恩:大家現在看到的是,我們的產品在市場上非常受歡迎,我們的產能不夠。我們不僅要保持在中國市場上的份額,還要進一步提高份額,但這并不意味著哪個工廠的產能不夠,所以要把產能進行改變。最重要的是產能整體增加,不管是從花都工廠移到鄭州日產第二工廠,還是其他,這和某些工廠的生產能力沒有任何關系,而是和發展戰略結合起來的。
中國汽車市場肯定會不斷發展,過去三年中國市場的進程已經告訴了我們這一點,即使今后中國市場的增長率和之前不同,但我們認為,就長期而言,必須要以體系形式不斷增加產能,這樣我們才有機會占到中國市場10%的份額。
鄭州日產以前被定位為日產在中國的LCV基地,現在卻有越來越多的非LCV車型,這是否意味著鄭州日產的定位發生了改變?今后是否會有其他車型來延續這種變化?
我們需要增加產能,至于這種車型在哪個工廠生產,肯定會時不時有些調整。不僅日產這樣,其他汽車生產商也這樣。所以,我不能說,鄭州日產只能生產這種車型,不能生產別的車型,不是的。比如,我們要在中國達到120萬輛產能,肯定需要在不同工廠重新進行布局,這沒什么奇怪的,這樣才能充分利用各自優勢。
鄭州日產今后很可能會生產更豐富的車型,因為日產汽車是柔性化生產,靈活度很高,但總目的是使產能達到最大化。
您剛才提到要在中國市場實現10%的份額,請問有沒有時間表?
日產汽車完全有能力在中國達到這個目標。但具體的時間表,是2012年,還是2013年,我不想去說,為什么?因為誰也說不準中國汽車市場每年的增長率是多少,既然你都不知道市場的總體增長行情,你就不知道是否有相應的產能去滿足市場需求。
坦白地說,我碰到一些困難。什么意思?我不知道中國市場明年會增長百分之幾,所以我也不知道我需要有多少產能,才能滿足中國市場10%的份額需求。但不管怎樣,我們有員工,有戰略,有經銷商,這都能幫助我們實現10%的目標,關鍵在于看中國汽車市場的增長速度。
僅LCV和乘用車而言,我估計中國這兩種汽車今年總銷量約1600萬輛,如果日產要達到10%的占有率,就是160萬輛汽車,但現在日產在中國的產能遠遠達不到。因此,我只能說,達到10%市場份額的潛力肯定有,但最迫在眉睫的事情,就是要盡快增加產能,否則就沒辦法向市場供應這么多汽車。
您一直在提產能和數字,有沒有一種可能,日產汽車在中國尋找新機會,通過新的合資來提高市場份額?
不一定非得走這條路,比如,你可以把兩班倒變成三班倒,可以把工廠生產效率提高,或者把車型的生產布局進行優化,這都是很好的道路。
我們會在現有合作伙伴(東風汽車)的基礎上來布局,我們跟東風合作得非常愉快,而且專門有個團隊管理合資企業,鄭州日產也是東風有限的一部分,這不就是很好的證明嗎?
在中國市場,如果沒有先進技術,就無法立足,您是否會把日產的先進技術輸入到中國,并使其本土化?
我們已經把非常先進的技術拿到中國生產,在中國銷售的日產汽車,新科技已經包含其中。并且,我還可以告訴你,像電動車,我們正在和合作伙伴東風汽車一起探討,要用最好的方式把電動車方面的新科技納入中國今后的發展進程,其他一些科技,我們也會逐步納入中國市場。
您怎么看目前中國汽車市場上的電動車熱潮?
電動車今后的發展會非常迅捷,因為它是我們目前面臨的兩大問題的解決方案:第一,買車的中國人會越來越多;第二,化石燃料是有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承受度也是有限的。如果把這些因素加到一起,解決方式就是電動車或者混合動力車。
電動車目前還處于起始階段,但很有希望。我們已經和中國地方政府進行過商討,也看到了中國政府對電動車的激勵措施,如給予一些補貼,建立一些非常方便的充電設備和充電站,這對我們的整體發展非常有利。
以手機發展為例,以前我們要花40多個小時才能充好電,并且重量有一公斤,現在的手機很方便,很輕巧。電動車發展也跟手機一樣,有個非常好的前景,當然,這完全取決于政府是不是有這樣的意愿。
我的理解是,電動車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必定的趨勢,但電動車發展不會是暴風驟雨似的,一夜之間就滿街跑了。不僅是中國市場,全球市場也一樣。這也是為什么日產一直要走在(電動車)前端,并且不斷推進發展的原因。
最近幾年來,中國有些城市交通堵車非常嚴重,這種背景下,您對中國車市發展前景怎么看?
事實上,如果我們對比金磚四國(巴西、中國、印度、俄羅斯)過去5年~10年的經濟增長率,非常令人震驚的是,中國增長率最高。為什么?很顯然,主要是中國人的勤勞、勇敢,當然還有一些歷史原因。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中國對基礎設施進行了大額投資,這種投資比其他三國要大很多。
雖然有些大城市堵車的確很嚴重,但中國各級政府在基礎設施上的投資,無論是機場、港口,還是道路、便利設施等,使我非常樂觀地認為,如果能把基礎設施建設好,我們就能使汽車工業繼續發展。我并不認為中國今后汽車生產會成為一個問題。相反,它(汽車)會更好地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和動力,所以我們要在基礎設施領域持續投資。
1、凡本網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客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客車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關注校車安全永不過時[07-12]
- 十年 客車行業醞釀出新的格局[01-04]
- 黃宏生大起大落的傳奇人生[12-21]
- 博世的百年品牌發展之路[11-21]
- 大陸集團推出48V車載電力技術[11-29]
- 海格百億大單:“水到渠成”的收獲[11-28]
- 安凱寶斯通以實際行動提升智能制造[11-27]
- 大金龍在海外市場已成為“實力派”[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