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知名汽車設計師馬征鯤加盟吉利汽車在業內掀起了一次不小的波瀾,早些時候也有傳言稱馬將加盟另外一家本土汽車企業。在國內眾多自主車企熱衷于在設計團隊上“打國際牌”的之時,一些企業對本土汽車設計人才的器重耐人尋味。
由于汽車工業起步晚,我國在汽車造型設計上的經驗積累非常少。早期本土車企在市場上推出的車型,都被冠上“山寨”之名。這種做法對于本土車企而言省去了許多時間與成本,也降低了重新設計車型的風險,但隨著國家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提升與消費者需求的升級,這種簡單的拷貝難以持續。于是,許多本土車企開始嘗試將設計外包給國外知名的設計室,抑或聘請國外設計師為其設計車型。中華駿捷、東風風神等車型也均出自外籍設計師之手,但這些出自名家之手的車型在市場上的表現并不像他們的外表那么出色。
外來的和尚好念經這句諺語在汽車設計上并未靈驗。事實上,究其原因并不復雜,僅僅依靠造型設計的改善顯然不能提高一款車型真正的競爭力。若只是請設計師改善外觀,那只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一輛車在市場上能否有出色表現,考驗的是車企體系的競爭力,外觀設計、質量可靠性、安全性、技術先進性以及品牌文化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回到汽車設計上,如果聘請國外設計師,出發點不僅僅是改善一輛車的外觀,而是將汽車設計視作是改善汽車整體競爭力的一部分,而且將這項工作擺到一個真正被重視的地位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位國際咨詢公司的分析時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許多中國本土車企使用國外設計師只是為了迎合國內消費者崇洋的心理,而并沒有將設計這項工作在企業里的重要性有所提高。“這只是面子工程。”這位分析師說道。而國外設計師能否將其先進的設計理念和成熟的經驗應用到本土汽車企業同樣是巨大的挑戰。因為本土的汽車設計、汽車工程人才稀少,能夠與國外設計師對話,并將其經驗轉化的人才就更加稀缺。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沒有本土人才作為基礎,即便重金請來外籍設計師也無濟于事。
由此可以看出,本土人才的培養依然是根,如果缺乏這個根,那么與國外設計師對話的機會也沒有了,學習與交流更是無從談起。而與外籍設計師相比,中國本土設計師擁有許多獨到的優勢。首先,許多本土設計師不僅具有國際化的視野,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積淀有一個較為系統的把握,在汽車設計中可以較好地與本土文化融會貫通。其次,本土設計師對國內消費者的需求更為了解,能夠準確捕捉消費者的喜好,從而也有利于設計思路的形成。這也是為什么近年來許多跨國企業挖角中國本土設計師的原因,馬征鯤、烏琳高娃、龔馮友等知名國內汽車設計師均曾受到通用、奔馳、PSA等知名跨國車企的青睞。
馬征鯤和龔馮友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過去幾十年中國本土汽車設計師的水平一直在發展,而中國自主車企的設計水平總是跟不上。這與本土車企競爭壓力大不無關系。本土人才的培養離不開企業的重視,但本土車企普遍面臨競爭壓力大,導致他們急于求成,期望在盡可能短的周期內,設計出迎合消費者需求的車,這樣顯然不利于本土汽車設計水平的提高。
“什么時候在華經營的外資車企紛紛招聘本土設計師,中國汽車的設計才算成功。”上述分析人士表示。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