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民族品牌長安汽車公布了其150周年紀念活動主題及標識。三個世紀的跨越,長安汽車見證了中國近代工業的風風雨雨,也親歷了中國汽車產業從弱到強的成長蛻變。長安汽車不僅是中國近代工業發展偉大進程的參與者,更是中國近現代工業發展的縮影。
滾滾潮流 使命永久
從最初洋務運動的產物到今日的民族品牌、世界品牌,長安汽車的百年歷史,不僅是一部中國汽車發展史,更是一部民族經濟發展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長安汽車都扮演了順應歷史潮流的重要角色。
長安汽車的前身是李鴻章于1862年創辦的上海洋炮局,成為洋務運動“師夷技長”的重要成果之一。1929年更名為金陵兵工廠,在上個世紀,金陵兵工廠作為整個抗戰期間最大的兵工企業,更為抗戰的勝利做出巨大的貢獻。
建國后,長安汽車參與實現了汽車民族工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可喜轉變。1957年,原長安機器制造廠與原江陵機器廠合并為中國長安機構制造廠(即長安汽車);1996年,長安汽車B股在深交所上市;1997年,長安汽車A股在深交所上市。
改革開放之后,長安汽車秉承國家“既開放又自主”的發展戰略,始終以掌握核心技術為目標,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創新”,走出了一條“以我為主”的創新發展之路,這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定義為“長安模式”。
在國產汽車中,長安汽車的權威地位無可置疑,可是長安汽車并沒有止步于此。他們把目光投向了整個世界,在世界經濟的大背景下重新思考長安的新思路。作為國產汽車的代表,長安汽車在國際市場上的表現贏得了國外專家的認可,不少國外的同行非常驚訝地發現原來中國人也可以制造出這么好的汽車,有著千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的大智慧再一次得到體現。
國人車夢 長安助力
汽車的發明極大改善了人們出行的便捷程度。在當今社會里,汽車更像一把雙刃劍,在使得人們出行方便,快捷、舒適的同時又消耗了能源,壓縮了空間。人和車的關系究竟應該怎樣?對于這個傳統工業文明中帶來的問題,長安汽車也在探索自己的答案。
作為民族企業,長安汽車始終承擔著“給國人造車,造出適宜國人使用的車的任務”。從某種程度上講,長安汽車真正實現了科技進步下人與車的和諧發展。在安全舒適的前提下給有車一族提供有品位的生活。縱觀長安汽車的發展歷程,我們可見其在為改善國人的出行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從最初的軍用車到微型車,由微型車轉為家庭用車,長安汽車就這樣使得性價比較高的國產汽車成為許多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金牛星在C-NCAP安全碰撞測試中成為中國首款準五星安全商用車;歷時95天、行程30萬公里,CX30順利完成了品質測試,車輛性能表現穩定,實現零故障;奔奔Mini榮獲2010年中國汽車總評榜“年度最佳微型汽車獎”;長安E30純電動車,成為中國電動汽車安全“第一撞”,達到五星安全水平……
在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同時,長安汽車也從未忽略自身的企業責任。作為一個具有強烈責任感的國有大型企業,長安汽車在實施高端戰略時,并不是盲目地追求大排量汽車的生產,而是加大對于汽車加速性能、舒適程度、油耗、排放方面的改進。在環保的前提下,長安汽車很好地滿足了廣大消費者的日常需要。
自主創新 舍我其誰
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生生不息的動力,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明確指出,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
對于一個企業來講,如果沒有自主創新,缺乏核心關鍵技術和知識專利,發展將難以為繼。
對于長安汽車來講,他們的自主創新和同行的自主創新究竟有何區別?
也許下面的幾個數字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去了解這個企業:中國西部第一家收入過千億的工業企業;連續5年被國際汽車制造商協會評為中國第一自主品牌,排名全球汽車企業第十三位;長安魚嘴千億汽車城生產一臺車的速度是55秒;長安汽車自主研發能力蟬聯中國汽車業第一,截至2011年,累計申請專利4740件,獲得授權3754件;在核心技術領域,長安汽車已形成造型與總布置、結構設計與性能開發、樣車制作與工藝、仿真分析和試驗驗證與評價五大核心能力和項目管理能力,主持和參與制定國家、行業標準18項,掌握了國際公認的286項技術中的262項。
目前,長安汽車每年把自主品牌銷售收入的5%以上投入自主研發,先后建成意大利都靈、日本橫濱、英國諾丁漢、美國底特律、中國北京、重慶、上海、江西、哈爾濱研究院,形成“五國九地、各有側重”的研發格局,實現全球24小時協同開發。
長安汽車始終堅定不移地走自主創新之路,堅持不懈地打造自主品牌,依靠自主創新,擁有屬于自主知識產權,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積淀人才 永續發展
“21世紀什么最重要?人才”,這是一部電影里耳熟能詳的臺詞。世界經濟形勢總是瞬息萬變,可是對于一個企業而言,人才的重要性卻從未改變過。
長期以來,長安汽車對于人才的引進極其重視,為打造出創新型人才建設體系,確立了“內培為主、外引為輔,放眼全球,為我所用”的人才觀。
在長安汽車辦公樓樓道上,到處可見“以人為本,人人參與”這樣的標語。長安汽車董事長徐留平多次表示,“要想真正成為世界一流的汽車企業,長安汽車必須網羅全球優秀汽車人才,不斷加大對研發隊伍的培養,引進更多的高端汽車人才。”
在長安汽車,有10位國家"千人計劃"的專家在此奮斗著,還有70多位外籍精英專家。自2006年起,長安汽車先后從美國福特等國際頂級汽車企業引進高級技術專家38名。
“人才之難萬冀一,一士其重九鼎輕。”在現代商業環境中,留住和吸引企業優秀人才在于對人才重視。引進是長安的人才主要來源之一。除了引進高端人才外,長安汽車還拓寬人才建設思路,創新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堅持從企業發展需求出發,“內培外引”、多管齊下,打造出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實現了人才的可持續發展。
得人才者得天下。正是這種多管齊下的策略,為長安汽車積淀了很多優秀的汽車專業人才,從而推動中國民族汽車繼續發展下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