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付強真的要走了……
從2011年2月就任北京奔馳執行副總裁一職開始,關于付強要離職的消息便數度在坊間流傳。這期間,北汽與奔馳在渠道整合一事上分歧不斷,北京奔馳與利星行之間更是勢同水火,而“風暴眼”卻往往集中在了付強的身上。
“對于付總的離職,我只能說真的很遺憾。”奔馳系一高管日前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因為據我所知,無論是在我們德國總部還是北汽,付總的行事風格都頗受認可。所以他的離開,對奔馳和北汽來說都是不愿意看到的結果。”
目前,付強的繼任者尚未“浮出水面”,但曾預計要在2011年年底成立的“北汽奔馳銷售公司”并沒有如期開張,而過去一年間,圍繞著北京奔馳和奔馳中國的渠道整合,太多難以用商業道德倫理解讀的故事又在一一上演。現狀,隨著“中方利益代言人”付強的退場,本已日漸清晰的渠道整合之路是否會走向另一個方向?付強的繼任者又將如何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同時捍衛北汽的權利?這些難題都橫亙在北汽董事長徐和誼的面前,需要其一一化解。
關鍵先生退場
從2011年2月入職到2012年4月離職,付強在北京奔馳的工作時間僅有短短的一年多。這樣的任職履歷并不符合付強一貫以來的風格。
很顯然,此番付強的離開,有他的“難言之隱”。而這樣的“難言之隱”,應與其正在推動的奔馳在華渠道整合一事息息相關。
此前,由于奔馳在華的銷售渠道是由奔馳中國和北京奔馳分別授權,各有一套銷售體系。這使得進口奔馳和國產奔馳雖然在一個渠道銷售,但二者卻更類似競爭對手的關系。所以為了更為長遠的發展目標,眼下奔馳和北汽之間正在力推“兩個奔馳”的渠道融合,其策略便是成立由北汽和奔馳主導話語權的“北汽奔馳銷售公司”。
不過該銷售公司成立的過程卻頗為艱難。因為它首先觸動的便是奔馳中國的股東、奔馳中國最大的經銷商集團——利星行的核心利益。“很顯然,如果北汽與奔馳成立新的銷售公司,就意味著利星行要退出奔馳中國的股東層面,回歸其經銷商身份。”知情人士稱:“這無疑會削弱利星行的利潤和在奔馳銷售體系中的話語權,所以對于這樣的整合過程,利星行很不滿意。”
據北汽一高層介紹,為了“彌補”自己在奔馳渠道整合過程中的“損失”,利星行曾數次向北汽和奔馳索要天價的“補償費”,而在得到拒絕后,利星行又提出了入股“北汽奔馳銷售公司”的要求。
這樣的要求并不在徐和誼為奔馳渠道整合設定的路線之中。按照徐和誼的設想,“北汽奔馳銷售公司”的股比應該是北汽和奔馳各占50%。不過據悉,為了在未來的銷售公司中擁有話語權,利星行私下卻動作連連。
這一商業利益的博弈充滿了刀光劍影,于是作為北汽推到臺前的“中方利益代言人”,付強也被推到了風口浪尖。而在其推出著眼長遠的“雙限”政策后,付強更是被利益受損方視為了眼中之釘,甚至屢次被謠言所傷。
最新消息顯示,在未來的“北汽奔馳銷售公司”中,利星行或占到10%的股份。“但利星行卻還希望能夠為自己爭取更多。”消息人士稱。
目前,對于離職一事,付強本人尚未給出任何官方解釋。“不過,在這樣艱難的局面下,付強個人所承受的壓力卻可想而知。”知情人士說。
繼任者的難關
事實上,對于北汽而言,付強無論是個人能力還是工作履歷,對于維護北汽在渠道整合過程中的利益來說都是上佳人選。以前曾跟付強共事過的一位汽車圈內人士曾如此贊賞付強的能力:“他懂得利用各派力量為一個共同目標努力。他當年在奧迪工作的時候,就很善于讓德國人幫助一汽-大眾,但他站在一汽這邊的立場又非常堅定,德國人有時覺得他很硬,但同時又能和他合作,這點真的很不容易。”
由于其對豪華車市場有深刻的了解,上任后又始終強調合作理念,所以遠在德國的奔馳總部對付強也是極為欣賞。“因此此番付強離職,對中方和德方而言,都將是一種損失。”奔馳系一高管稱。
現在,留給北汽的問題是,隨著付強的離場,誰將繼續挑起推動渠道整合的重擔?中方的話語權又將如何在新合資公司中得以體現?
有傳言稱,北京現代副總經理劉智豐將調防北京奔馳接任付強。理由是,此前劉智豐曾是北京吉普及北京奔馳-戴克多年的銷售主將,業內以實力派著稱。不過,這一傳言卻被北京現代內部人士所否認。“據我所知,劉總近期不會有職位調動。”北京現代方面表示。
而分析人士則認為,原北京現代副總經理熊偉或會接任付強一職。因為其在北京現代任職期間業績斐然,且性格沉穩,頗能掌控局面。
“不過不管怎么樣,北汽不會允許自己成為下一個華晨,僅讓北京奔馳保留生產制造功能。”分析人士稱,“所以在新銷售公司成立的問題上,關鍵的布局就在于人事任命以及車型引進的話語權。有消息說徐和誼私下的態度是由中方負責網絡建設和售后服務,德方掌控市場和產品。但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形勢對北汽并不樂觀。所以未來無論是誰來接替付強,這個人的角色都會非常重要。這需要徐和誼進行一次極為慎重的選擇。”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