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博終于壽終正寢了,可中國汽車企業的瘋狂仍在繼續。挖人才的挖人才,買技術的買技術,一時間硝煙四起。這家曾經的車企豪門在走下神壇的時候,或多或少還是給急需發展自主品牌事業的中國車企帶來了一些機會。
2011年歲末,就在瑞典當地法院宣布薩博破產當天,青年汽車就開始了緊鑼密鼓的搶購,他們希望利用薩博成熟的汽車制造技術兩年后在其購買的鳳凰平臺上開發新車。一向被認為中國車企海外并購典范的李書福,在獲悉薩博破產后的第一時間,也開始指揮他的沃爾沃團隊爭搶研發人才。除此之外,北汽、上汽、東風等中國車企都對破產后的薩博資產表現了濃厚的興趣。
無一例外,這些爭搶薩博“遺產”的中國車企,都對其人才、技術和成熟的研發平臺情有獨鐘,足見中國企業做大作強的愿望何其強烈!事實上,如果單純的收購就能提高核心技術、改變產業現狀的話,恐怕我國的汽車產業早在10年前就應該步入汽車強國之列了。
不可否認,引進人才、收購技術對于改善產業現狀有一定的幫助,但憧憬著單純收購的“拿來主義”來改變命運的想法無疑是拔苗助長、不切實際。核心技術的提升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是需要在國家政策的扶持和引導下,加大研發投入、人才培養,走自主創新之路。
人才培養任重道遠
核心技術的缺失是制約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的瓶頸。我國的汽車行業還是一個非常年輕的產業,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汽車產業不能相提并論。沒有百年老店,超過五十年的企業也還只是個位數。零部件企業更加年輕,大多數都還是十幾、二十幾歲的“毛頭小子”,沒有豐富的閱歷和深厚的積淀。
改革開放前的20多年,我們都是在自己摸索中閉門造車,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國門的打開,思想的解放,才開始逐漸重視人才的培養和技術的引進。外商投資企業則憑借幾十年上百年的技術積累和新技術的研發,已經具備了強大的技術實力,在汽車核心零部件技術上,牢牢占領著市場競爭的制高點。
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的培養不能急功近利,是需要從扎扎實實的基礎教育入手,充分結合實踐經驗,一步一個腳印的進行下去的。目前我國汽車企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非常緊缺,經常會出現“挖東墻補西墻”的情況,缺少優秀的、能夠滿足產業發展需要的人員隊伍,所以人才培養就顯得極端緊迫。“我國汽車科技人才極度短缺,培養體系不健全。零部件企業的技術人才流失嚴重,行業高素質的人才大都在外資企業。”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董建平認為。
而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更關鍵的是我國汽車人才梯度建設極端欠缺,“青黃不接”,老一輩汽車人有經驗少理論,新一代汽車人多理論缺實踐。產學研各自為陣現象依然存在,相互之間缺乏緊密聯系,需求不對稱,高校里培養的專業人才,到了企業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
要真正解決核心技術提升問題,“拿來主義”救不了中國的汽車產業,必須通過我們自己的人才培養,在引進的基礎上,消化吸收再創新,從而實現提升并且超越。
自主研發必不可少
我們曾經的市場換技術,結果是市場丟了,技術也沒換來,以完全失敗而告終。
現在又開始流行海外收購式的“拿來主義”,的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對于核心技術的突破依然收效甚微舉步維艱。
放眼望去,近年來,我們的海外收購動作頻頻,京西重工收購德爾福減震制動單元、吉利收購澳大利亞DSI、中航工業汽車與北京亦莊國際聯合收購耐世特汽車系統公司、萬向收購美國DS、中信戴卡收購KSM鑄造集團、比亞迪收購日本狄原磨具廠,等等,這一系列的海外收購,表面看來似乎已成為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實現技術跨越的一個捷徑,但海外并購真的能成為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實現“救贖”的法寶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我們要實現核心技術的突破,必須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研發能力。令人遺憾的是,在我國的汽車及零部件企業中,國企的領導在當“掌門”期間,多數都是拼命通過提高企業效益來積攢資本,從而進入仕途,很少有把企業當事業的領導,國企的高管門也經常是走馬觀花。同樣,那些如雨后春筍般崛起的民營企業,更是一個個將眼前利益看的高于一切。試想,在這種情況下,誰愿意通過加大研發來實現企業長遠發展,但損失了短期企業利潤呢?
目前中國零部件企業平均研發投入只占銷售收入的1.4%,遠低于國際平均的6.6%。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年鑒》的統計,1986年至2009年,我國汽車工業總投資7590億元,其中整車投資5093億元,而零部件投資只有2000多億元。在發達國家,零部件投資通常大于整車投資,整車與零部件的投資比例應為1:1.3至1:2,而目前我國僅為1:0.3,遠遠不夠。而從企業角度來看,核心零部件技術的研發經費投入同樣少之又少。調查顯示,目前我國整車企業在零部件上投入不足1%的不在少數。
沒有足夠的研發投入,企業就很難培育較強的研發能力。要提升我國汽車零部件的核心技術,一個重要方面就必須首先要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有了研發投入的保障,才有研發能力的提升,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所謂“一分付出,一分收獲”,理當如此吧。
政策扶持迫在眉睫
零部件作為汽車產業的基礎,產品和技術直接制約著整車的發展。但是,在我國,很長一段時間里,由于行業整體急功近利,造成“重整車輕零部件”的狀況長期存在,從而零部件企業在利潤的驅動下,大多都是完全根據整車企業的需求來生產,大部分自主零部件企業仍停留在來圖加工、樣品測繪階段,面對整車廠推出新車型、新品種、新技術快節奏的高需求,很多自主零部件企業只能疲于應付研發任務,無暇顧及提升自身的基礎研發水平與配套能力。
但隨著我國汽車產業“大而不強”的矛盾日益凸現,有專家緊急呼吁,“我們應把零部件產業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加以思考,要真正給予扶持以及政策引導。”的確,要改變我國近4萬家零部件企業散、亂,技術落后的現狀,單憑市場作用短期很難改變,必須通過政府這雙“有形的手”加以引導和扶持。
在2010年國家出臺的《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明確提出:“支持汽車零部件骨干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擴大規模,提高國內外汽車配套市場份額。”、“加大自主創新力度,關鍵零部件技術實現自主化。”“以企業為主體,加強產品開發能力建設。”這些政策的出臺對汽車零部件產業整體水平的提升無疑是極大的利好。但實施兩年來,卻“雷聲大,雨點小”,業界迫切的希望政府的政策能夠真正的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