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中國商務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簡稱“發改委”)聯合公布了第5次修訂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1年修訂)》,12月1日正式執行!對此,有人將此解讀為政府有意為汽車業降溫去火。但在我看來,這只是變相地添柴。
引起外界擔心的降溫去火,源于一條——“考慮汽車產業健康發展的要求,將汽車整車制造條目從鼓勵類中刪除”。如此一來,業內擔心,政府將更為嚴格地審批重大新建汽車投資項目,未來新建汽車項目將更難拿到準生證。
如果仔細看看其他內容,就會發現另一點——政府雖然不鼓勵整車項目,但對于核心零部件、研發的鼓勵力度卻大幅提高了。如,明確鼓勵外商進入汽車整車及發動機的研發機構建設,并增加了鼓勵外商進入輕量化與環保材料制造、汽車報廢處理設備開發與制造等內容。此外,鼓勵外商投資“發動機再生制造”,甚至首次明確鼓勵4類發動機的制造與研發(包括升功率不低于50千瓦的汽油發動機、升功率不低于40千瓦的排量3升以下柴油發動機、升功率不低于30千瓦的排量3升以上柴油發動機、燃料電池和混合燃料等新能源發動機制造)。
政府的鼓勵方向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從整車轉向核心零部件、研發。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汽車業正在從上至下進行一場由做大到做強的變革。
這種“降溫去火”,明降整車的溫,實則是升自主研發和核心競爭力的溫。
首先,眾所周知,中國汽車銷量雖然連續登頂全球第一。但,中國生產的汽車是誰的?合資仍占半壁以上江山。如果以盈利能力計,合資品牌掙的錢遠遠高于自主品牌。
如果中國主管部門繼續為中國汽車業升溫,為這種不具備充分競爭力的產業格局升溫,那么中國汽車產業將面臨更大的危機。簡單點說,攀得越高,未來跌下來時就越慘。東南亞國家就是例子。一旦中國的比較優勢下降,出現可以取代中國的市場時,這些國際資本將會大量從中國退出,涌向其他市場。如此一來,中國龐大的汽車產能將大批閑置。這些產能,正是主管部門目前不鼓勵的“汽車整車制造”!
其次,主管部門正在升中國汽車業長遠競爭力之溫,包括自主品牌、合資品牌!
鼓勵外資在中國進行研發,這是重中之重!《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1年修訂)》中,在汽車關鍵零部件制造方面,增加了鼓勵關鍵技術研發的相關內容,共計25種鼓勵外商投資的零部件。一位汽車零部件高層表示,汽車業最核心的資產是人才。一旦在中國進行本土化研發,即使外資保留核心技術,仍會在一定程度上培育中國的研發人才。這些人才留在中國,未來受益的將是中國汽車業!
目前自主品牌車企中的技術精英,有不少來自于海外整車、零部件企業,也有不少來自于國內合資企業。未來隨著本土研發力度的加大,技術人員的規模也將不斷擴大。
在中國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中國汽車業的轉型勢在必行。在痛苦而漫長的轉型中,主管部門如何開方顯得至關重要。我們只需要看到降了誰的火、升了誰的溫,就可以獲悉未來中國汽車市場的大方向。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