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2011車市各車企發展,高層跳槽、企業換帥成為一大特點。從年初開始,涉及車企高管人事調整的例子不勝枚舉。
人才流動駛入“雙車道”
汽車界的人事變動從來都很頻繁,縱觀這些人才履歷之變,還是能看出一些變化趨勢。
首先,單行線變成了雙車道。以往,汽車業人才流動比較單向,主要從實力較弱的本土自主企業向合資企業流動,而向自主車企流動的屬于極少數。如今,企業性質已經不再制約人才流向,由以往向合資企業的單向流動,轉變為合資企業與自主品牌之間的雙向流動。整體看,流向合資企業的多是銷售方面的人才,流向自主品牌的多是研發方面的人才。
本土人才突破“天花板”
其次,中國本土人才的重要性凸顯。既有合資企業、又有自主品牌經歷的人才最為吃香。比如北京現代常務副總經理李峰,2008年轉投北京現代之前曾任奇瑞銷售總經理,此前更早曾供職北汽福田,有著堪稱完美的從自主品牌到合資企業的經歷。另一方面,在各大合資企業內部,本土人才突破“天花板”得到重用。例如,克萊斯勒(中國)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副總裁及克萊斯勒亞太區市場和傳播總監鄭潔升任公司總裁兼總經理,成為首位本土出身的外資整車企業的中國區總裁,而近日,其又被任命為克萊斯勒及藍旗亞品牌亞太區負責人。
亟需激勵機制留人才
仔細觀察這些人事變動不難發現,有的屬任職到期后的正常輪換,有的是企業發展需要,有的屬于車企間人才爭奪戰導致,而有的則是因為業務進展不順利或銷售業績不濟而退位讓賢。
有業內人士指出,大小車企紛紛“人才饑渴”,重金求仙,例如北汽赴德攬才,上汽股權留人。汽車行業職業經理人的頻繁變動,折射出的不僅僅是中國汽車界人才的極端缺乏,事實上,中國汽車業缺乏激勵機制,這也是人才頻繁變動的原因之一。
展望未來的人才走勢,或許海歸不再是追逐的熱點,而技術人才、本土人才將成為香餑餑。不管怎樣,一場人才升級爭奪戰已經打響,未來中國車企高層變動依舊會很頻繁。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