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無人駕駛客車盤點,看誰執牛耳?
前言
無人駕駛風起,客車行業潮涌。未來已來,智能無處不在,專家預言,無人駕駛技術極可能使中國在科技產業獲得國際領跑地位,幫助國家實現產業升級。
最近一段時間,國內無人駕駛領域最火熱的話題莫過于全球首款12米純電動智能駕駛客車在株洲公開路試。其實,國內正在研發或測試的無人駕駛客車品牌除了中車電動,還有宇通、中車、金旅、金龍、歐輝、五洲龍、中興等企業,究竟他們各自有什么樣的特點,與國外無人駕駛客車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中國客車無人駕駛領先世界
車輛無需人工操作實現自動行駛的智能汽車“無人駕駛技術”,從提出概念到研發生產,每一次階段性發展都引發全社會廣泛關注,更是成為國與國之間技術競爭的最搶眼目標。
2016年9月以美國總統奧巴馬為首的白宮,公開提出“在無人駕駛產業保持美國科技業領先優勢,防止中國趕超” 。一個月后,中國政府發布了第一份關于無人駕駛技術的全面技術發展路線圖,制定了無人駕駛汽車發展的三個五年階段需要達成的目標,力求高度或完全自動駕駛汽車在2021到2025年能夠上市。2026年到2030年,每輛車都應采用無人駕駛或輔助駕駛系統,即全面普及無人駕駛車輛。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專家預言,無人駕駛技術極可能使中國在科技產業獲得國際領跑地位,幫助國家實現產業升級。
事實上,中國客車無人駕駛技術早已走在世界同行之前。2015年8月29日,宇通客車推出全球首臺自動駕駛大客車完成道路測試。這被譽為中國客車行業的一個里程碑事件。
宇通無人駕駛客車
宇通無人駕駛大客車
該車是宇通與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所在的總參61所等聯合研發,耗時五年。其無人駕駛條件下成功安全駕駛的核心是整車智能駕駛系統,其由智能主控制器、智能感知系統、智能控制系統3大主要組成部分
該車配置有2個攝像頭、4部激光雷達、1部毫米波雷達以及組合導航系統的宇通大型客車在全開放環境的鄭開大道上由西向東安全行駛了32.6公里,途經26個信號燈路口,完成了跟車行駛、自主換道、鄰道超車、自動辨別紅綠燈通行、定點停靠等試驗科目,順利到達測試終點。
金旅無人駕駛客車
金旅無人駕駛微循環巴士
2017年6月7日,廈門金旅6.2米無人駕駛小巴在上海嘉定國際汽車城——中國首個國家級智能網聯汽車試點示范區完成了2公里的場景測試,全程模擬城市道路尋跡行駛、自動避過障礙、自動實現環島繞行、到站自動停靠、自主變道。
中車無人駕駛客車
中車12米智能駕駛客車
2017年7月18日,中車電動自主研發的全球首款12米智能駕駛客車在湖南株洲經過封閉環境中2個月的測試,公開無人駕駛路試,且自動完成了牽引、轉向、變道等動作,最高時速達到40公里/小時。
這輛可容納80人的客車周身共有8個傳感器,包含攝像頭、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高精度組合慣導等,實現了厘米級別的高精度定位,用于識別周邊車輛、行人等障礙物,可探測到前方200米范圍內的障礙物,可識別前方行人、紅綠燈和車輛種類。該車采用夜視攝像頭與毫米波雷達的“超融合”,可實現白天、夜晚的智能駕駛功能,可清晰的對復雜路面進行感知。
國內首款無人駕駛通勤車
2017年6月29日天津梅江會展中心開幕的2017年世界智能大會上,一家名為“天津清智科技有限公司”的ADAS創業公司,發布了旗下第一臺用于園區運營的全自動駕駛智能網聯通勤車的產品原型車,據稱這是國內首款該類型的通勤車。
目前的設計運行時速可以達到20公里每小時,續航里程可以達到60公里,能夠乘坐8-10個人,能識別和判定車輛前方50米、180度范圍內的行人、車輛、障礙物。在內飾設計方面,考慮到乘客的舒適度,真皮環形座椅可以讓乘客保持面對面,方便商務洽談。
第二天,即6月30日,該公司分別和天津東麗區政府、航天十五所以及隆基泰和實業有限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首批“全自動駕駛智能聯網通勤車”將會投放于華明高新區以及東麗湖景區。
據了解,清智公司下一步將與廈門金龍、福建萬潤新能源等合作伙伴共同開展實車試裝。另外據內部人氏透露,清智公司實際上已經與福建萬潤完成了關于商用車自動駕駛關鍵技術AEBS部分的共同研發,并通過國家檢測,而其樣車部分采用的是金旅10.5米車型。
金龍無人駕駛推進情況
2017年7月5日,百度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了2017AI開發者大會。會上,百度宣布正式開發Apollo平臺,并公布了汽車自動駕駛生態戰略目標,以及首批加入Apollo生態圈的50家企業。在這50家當中,金龍客車成為其中唯一一家國內客車企業。
作為戰略合作伙伴,金龍客車將深度參與百度Apollo計劃,基于金龍客車平臺和Apollo計劃共同開發商用客車領域的自動駕駛車型,共建自動駕駛生態。
據客車網了解,長期以來,金龍客車在汽車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共享化等方面進行了廣泛布局,并啟動自動駕駛客車項目研發。2016年,金龍客車就已掌握了微循環車在封閉園區的自動駕駛能力。
福田歐輝無人駕駛推進情況
福田歐輝BJ6180無人駕駛BRT概念車
2016年1月11日,在福田汽車集團·福田戴姆勒汽車2016商務年會期間,,福田歐輝現場升級了智藍新能源一體化解決方案,同期上市發布了BJ6180系列在線充電純電動城市客車——BJ6180無人駕駛BRT概念車。該產品結合了BRT獨特的公交系統,通過雷達、車道引導、激光定位器、全球定位系統、紅外照相機、立體圖像、車輪編碼器等先進技術。
2016年7月6日,北汽集團新技術研究院與遼寧盤錦市大洼區人民政府在北京舉行無人駕駛汽車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雙方決定在盤錦“紅海灘國家風景廊道”,合資合作共同開發建設無人駕駛體驗項目。未來參觀紅海灘景區的游人,可乘坐無人駕駛車輛在22平方公里的景區內實現不同景點間的交通。所有使用車輛均為北汽旗下的各個品牌新能源電動車改裝,承載量有2-4人的、6-8人的、還有能坐20人左右的車型。業內人氏推測,該客車車型有可能出自北汽旗下福田歐輝。
法國無人駕駛客車遍布全球
雖然美國在無人駕駛技術方面比較高調,但就無人駕駛客車(巴士)行業來看,若論落地速度,非歐洲莫屬。而法國,絕對是歐洲大陸上對無人電動巴士最熱情的一個國家。2015年底無人駕駛電動巴士首次在法國亮相后,截止目前,法國研發設計的無人駕駛巴士已經遍布英、美、希臘、日本、新加坡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據媒體報道,個別地方已經在2016年進入了正式運營期。
而法國Navya與Easymile兩家公司是無人駕駛客車(巴士)領域風頭最強勁的兩家創業公司。
Navya公司在2016年底便對外宣布已獲得來自法國三大運營集團之一Keolis與汽車零部件巨頭法雷奧(Valeo)的3400萬美元投資,截止目前,Navya無人巴士旗艦車型Arma在法國投入運營的城市已增至7個,在全球共有45輛無人巴士,遍布5大陸,搭載的乘客人次超過17萬。Navya公司計劃今年制造80輛無人駕駛巴士,并將在美國密歇根建廠。
Easymile公司則獲得另一家汽車零部件巨頭大陸集團的投資,還拿到了不少國家的私人公交運營商與私人企業的訂單(租賃或購買兩種形式),譬如日本永旺集團,就引進了多輛Easymile的主打車型EZ10,讓無人巴士在日本千葉縣豐砂公園內進行小范圍試運營;還有日本手游公司 DeNA,也在園區內用EasyMile 的無人巴士來接送員工。
此外,EasyMile公司與Ligier公司合作,共同在法國的Vichy生產代號為EZ10的無人駕駛汽車。
2015年底,媒體報道,瑞士將2016年春天于瓦萊州錫永市推出可搭載9名乘客的無人駕駛巴士,并進行兩年的測試。這些電力驅動的巴士將由法國Nayva公司制造。
2016年中,EZ10在芬蘭赫爾辛基公共道路上開始進行為期數月的測試(作者注:上圖為效果圖,實物與下文中東京款相似),在地鐵站和公交站之間做擺渡,最高時速只有每小時10公里。此批EZ10全長3.9米,寬 2米,高2.7米,重量為1700公斤,內部裝有空調,最多可以載 12 位乘客(6座6站)。
2016年8月31日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迪拜道路交通管理局宣布,一種用于載客擺渡的無人駕駛汽車9月1日起將在迪拜市中心開始為期1個月的試運營。
迪拜使用的是 “EZ10”的10座無人駕駛電動車外形方正,車身不分前后,可以雙向行駛,具備可移動坡道,為使用輪椅的乘客提供方便。該項目由迪拜道路交通管理局與伊瑪爾地產公司聯合推出,最高時速可達40公里;運營巡航時速約25公里,相對適用于行人和自行車密集區。
在經過幾個月的封閉測試之后,2017年1月,法國巴黎的無人駕駛巴士開始公開測試,并在每周的7天里免費供市民使用。巴黎此次公開測試的是兩輛名為EZ10的電動無人駕駛迷你巴士,一次可搭載6人,往返于里昂和奧斯特利茨車站之間,此次的公開測試將一直持續到4月初。
EZ10無人駕駛電動迷你巴士由法國Easymile公司設計,裝有GPS定位系統,設計時速為15公里。
Navya公司2017年1月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投入試運營,運營里程為460米。2017年秋天這款無人駕駛巴士將進入美國密歇根大學為師生服務。
該巴士高大寬敞,可容納15人,將乘載師生按照正常交通在密歇根大學2英里環路上行駛,速度為每小時15英里(1英里合1.6千米)。為購買該巴士與操作系統,密歇根大學無人駕駛測試虛擬小鎮MCity花費了50萬美元(約341萬元人民幣)。
EasyMile公司生產的無人駕駛巴士限乘12人,2017年3月6日開始在美國舊金山灣區一個空閑的停車場中試運行。
2017年第一季度,新加坡的無人駕駛穿梭巴士服務將開始運營。這輛巴士名為Arma,由法國公司Navya開發。(作者注:實物與日本測試同款同色,圖片為新加坡的陸路交通管理局(LTA)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簽署的一項協議, 雙方將合作開發無人駕駛巴士技術效果圖),根據該公司網站上的信息,Arma使用激光雷達和攝像頭去探測道路前方的障礙物,并通過GPS向基站報告自身位置。因此,操作人員可以知道車輛的實時位置。
Arma采用電力驅動,根據行駛距離和交通狀況的不同電池容量可以持續使用半天,能搭載15名乘客,行駛路線將從南洋理工大學校園至約1.5公里外的CleanTech生態產業園。南洋理工大學官方已通過Facebook發布視頻,展示了這輛新的空調巴士,并宣布這一巴士將于下學期(作者注:2017年秋季)啟用。
臺灣大學跟臺灣喜門史塔雷克產學合作,引進首輛電動無人駕駛巴士EZ10,開放民眾試乘,至2017年7月13日結束。
據臺媒介紹,EZ10可容納12名乘客(6個座位+6個站位),在充滿電的情況下可以8個小時不停,1個小時可行駛20公里,總共可以行駛160公里。
這輛迷你小巴士由法國Ligier公司制造,車身長度不到4000mm,采用用電能驅動。這輛巴士的四周,以及正車頭/尾都有雷射測距掃描防撞系統,搭配前/后玻璃上方的攝影機,以及車頂GPS定位系統,讓這輛迷你巴士不僅能實現自動駕駛,與車輛周圍偵測功能,若遇到障礙物時也能自行判斷并停車。
2017年7月18日,Navya公司開發的名為“NAVYA ARMA”不設駕駛位的車輛,在東京都港區的芝公園暢通無阻地行駛。該巴士通過攝像頭檢測到障礙物,根據預設的路線行駛。該巴士的所有者為軟銀集團旗下“SB DRIVE”(東京)。
美國無人駕駛巴士
2016年6月16日,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的3D打印汽車公司Local Motors推出了一輛3D打印的自動駕駛電動公交車Olli,從發布之日起,該車在華盛頓特區的大街上為乘客服務,并且將在2016年底將步伐邁向邁阿密-戴德縣和拉斯維加斯。
該車外形四四方方,十分新穎,車內有12個座位,使用了Phoenix Wings的自動駕駛技術來執行導航功能,Olli可以模仿一個司機所需的社會功能:乘客可以向它咨詢一些汽車相關的問題:類似你是怎么工作的,我們將要去哪里,為什么做出這樣的駕駛決定?系統能讓Olli應答自如,并且還能夠為乘客推薦當地最受歡迎的餐館和旅游景點。開發者希望這一對話功能能讓乘客享受更輕松的旅途。
英國無人駕駛巴士
2017年4月4日,英國倫敦,英國無人駕駛巴士GATEway公路運行,正式投入使用。
倫敦市交通局將邀請100名市民參與一條無人駕駛巴士線路的試乘。這條試運行巴士線路全長2英里(約合3.22千米),位置靠近倫敦O2體育館,建設初衷是為了方便格林威治周邊街區的居民,讓他們能更加快捷地抵達已有的公眾交通總站。
該巴士上安裝了五臺攝像機和三臺鐳射儀器,這些設備幫助其進行導航,試運行經過的河岸小道原先是行人和自行車專用道,因此巴士的測試時速僅為每小時10英里(約合16.09千米)。同時,巴士上還有一名專業操作人員,在特殊情況發生后,他可以采取緊急制動。
2017年,倫敦政府宣布將投入1億英鎊(約合8.55億元人民幣)建設基礎設施,以推動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其中無人駕駛巴士項目名為GATEway計劃,斥資將近800萬英鎊(約合6840.72萬元人民幣)。據悉,該項目將根據試運行結果于2019年底前正式投入運營。未來,項目還將拓展至英國全境。
俄羅斯無人駕駛巴士
2017年6月,俄羅斯遠東大學與巴庫林汽車集團簽署合作協議,在俄遠東大學進行俄羅斯首輛無人駕駛巴士“Matryoshka”最后測試工作。
該車代號為“Matryoshka”,在滿電狀態下,最高時速可達130公里每小時,同時一次可容納20名乘客。在電池即將耗盡時,該巴士會以3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自動返回指定地點進行充電。
德國無人駕駛巴士
據國外媒體7月19日報道,梅賽德斯-奔馳的City Pilot自動駕駛巴士 “未來巴士”(Future Bus)目前已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城市街道和高速公路上展開了長距離測試。目前,“未來巴士”已成功從荷蘭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駛往了附近城市Haarlem,全程20公里,行駛線路主要是巴士快速通道,司機全程跟隨行駛,但不進行人工干預。
這輛“未來汽車”外觀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其骨狀車身,中部設兩扇對開門,擋風玻璃下有兩條“槳”狀燈帶,不僅具有審美功用,還能通過不同的顏色判斷車輛當前駕駛模式(白色為正常駕駛,藍色為自動駕駛)。
2015年,奔馳在卡車上引入Highway Pilot自動駕駛系統,使長途運輸更安全、更經濟。現在,經改造的City Pilot系統也將用于城市公交,踏出全自動駕駛公交的第一步。
后記
從無人駕駛客車在國內外的發展情況來看,國內分別以10-12米客車以及通勤車為主,國外目前仍然以中小型的自動駕駛巴士為主,并且測試、運營區域都基本處于一定封閉性的地方,并且主要應用于“解決最后一公里”的短途運輸,而國內則更側重于解決城市道路交通擁堵問題,但考慮到實際生活中,城市交通的復雜性,國內大型景區園區內的交通更適合無人駕駛客車的發展。
從全球無人駕駛汽車技術來看,主要分成三類:一是以特斯拉為代表的車廠;二是以谷歌(國內是百度)為代表的互聯網科技公司;三是以英特爾為代表的電子公司。而具體到客車領域,我們可以從上文總結出,無人駕駛技術一旦脫離整車企業以及駕駛控制研發機構內部,進入路測和未來營運階段,必須要和道路管理部門、園區管理、景區管理、科研院所等各方面協調關系。在這一過程中,政府、社會和企業需要各自明確自己的職責和長處,在合作中優勢互補,互相幫助和學習。
無人駕駛是國家科技發展的未來目標,也是汽車行業的發展方向,但通往全面普及無人駕駛(智能駕駛)的道路上,還有很多荊棘和歧途,客車行業當共勉,社會各界當支持。
1、凡本網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客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客車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李小鵬在全球可持續交通高峰論壇(2024)全體會議上作主旨講話[09-26]
- 城市公交停車(保)場安全生產管理規定[09-13]
- 如何運用乘客與市場調查優化公交線路運營[09-11]
- 成都市快速公交系統建設與運營實踐[08-19]
- 中小城市公交線網優化面臨的主要問題、發展需求及優化策略[08-16]
- 城市公交行業駕駛員心理健康調查及對策建議[08-08]
- 城市公交企業如何開展安全隱患排查?[08-06]
- 城市公交企業基層班組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