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圍下的機遇
據悉,在11月17日廣州琶洲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展館召開的2016(第二屆)廣州國際電動汽車產業峰會上,就對國內電動汽車市場格局與趨勢、動力電池技術路線、電機電控國產化趨勢、充電設施及商業模式進行了研討。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會長王俠對此指出,在汽車的電動化和智能化大趨勢中,機遇和挑戰并存,但機遇總體大于挑戰。
新生態圈的構建
所謂機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能滿足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內在需求;二是國家戰略和政策扶持的長期利好;三是新興力量的加入有助于重構和優化產業格局。而發展電動車所面臨的挑戰,也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補貼政策退坡和增速降低會帶來競爭加劇;二是核心技術突破有難度;三是汽車新生態打造方面的挑戰,包括產業鏈重構、技術法規制定和基礎設施的配套等。
對此,長安集團新能源公司總經理任勇也表示說:“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必須要突破以下四個挑戰:一是充電體系建設缺乏統籌;二是實現“政策法規、用戶需求、技術發展”三者之間的平衡;三是自主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四是電池成本的壓力。”
而根據有關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33萬多輛,同比增長3.4倍。今年1?10月的銷量為33.7萬輛,同比增幅為82.2%,其中10月份銷售4.4萬輛,同比增長8.1%。同比增幅從連續幾年的三位數回落到兩位數甚至個位數,這其中有基數變大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補貼政策退坡和嚴格管理的原因。
對此有專家對《汽車觀察》指出,增速放緩的同時又有新的進入者,就像傳統汽車產業在發展初期一樣,競爭會迅速升級。另外,外資企業在觀望了一段時間后也開始發力,各大集團都制訂了雄心勃勃的發展規劃,并且憑借其傳統汽車的基礎和品牌優勢,快速推出新能源汽車產品。所以,電動車的競爭將很快從藍海變成紅海。
技術完善
“我們在許多核心技術上并沒有技術優勢。現在不少互聯網企業涉足汽車,選擇的大都是電動車,于是給人以電動車比燃油車簡單的錯覺,其實不然。電動車同樣有自身的核心技術和產業難題,需要我們去攻克,尤其是電池、電機和電控等核心技術方面,如果不能取得突破,勢必會重走市場換技術的老路。”王俠對《汽車觀察》說道。
而需要指出的是,新能源汽車有不同于傳統燃油汽車的產業鏈,從技術研發、生產制造,到供應鏈配套、銷售服務和使用環境配套等等,都有自己不同的特點和要求。比如對充電樁的配套要求、電池的梯級利用和回收問題等。且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充電樁總數接近11萬個,但車樁比只有4:1左右,與理想的配比還有明顯差距。
另外,主機廠和自主零部件企業在發展初期風雨同舟,但國外電動車零部件配套企業紛紛登陸中國,擠占市場份額,讓剛剛發展起來的本土零部件企業面臨嚴峻的生死考驗。這一現象應該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政策引導
在新的汽車生態構建方面,希望政府能有及時的規劃、政策引導、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以及技術法規的出臺,讓政府引導和調控的手與市場機制的手相互協調,共同促進電動車產業的發展。
對此,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也表示認同,并對國內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目前因為新能源汽車仍然處在成長期,希望政府相關部門能夠繼續給予新能源汽車政策的指導和扶持,特別是補貼和資金方面的支持;第二,在充電設施方面,希望國家能夠給予土地資源及其相關政策,以及商業模式方面的支持;第三,汽車智能化的程度是越來越高,信息危險越來越大,特別是跨界的信息安全,我們建議政府在相關的信息安全上制定安全標準;第四,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階段這個概念比較模糊,建議對智能網聯的分級標準進行研究;第五,國家應該有明確的法規體系,建議相關部門出臺一些相關的規劃和法律法規,比如怎么保障無人駕駛汽車路試合法合規,為智能網聯汽車走向市場營造良好的環境。
對此,9月23日和9月2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連續主持兩場國務院常務會議,從取消市場限制、保證充電設施建設和問責管理懈怠三方面表明了對中國電動汽車發展的強力支持。10月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又進一步指出,原則上不再核準新建傳統燃油汽車生產企業。10月26日,國家相關主管部門牽頭編制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正式發布,其中一些階段性目標讓人振奮,比如至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汽車總體銷量的比例達到7%以上,駕駛輔助/部分自動駕駛車輛市場占有率達到50%;至203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占總體銷量的比例達到40%以上,完全自動駕駛車輛市場占有率接近10%。
智能化之路
對此有相關專家對《汽車觀察》指出,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國家政策的激勵下,產銷將會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格局。以廣汽為例,廣汽計劃投資70億元以加快新能源汽車事業的發展。到2020年,廣汽集團的自主與合資新能源汽車產銷突破20萬輛,占汽車總產銷量約10%。
而新能源汽車市場蓬勃發展的同時,技術方面也出現新的趨勢,其中智能化成為最核心的一點。“未來汽車必將向智能化轉型,汽車將不再是架在四個輪子上的鋼鐵產品,而是一個智能產品,電動車是智能化最佳的平臺”。馮興亞表示道。
可以看到,現階段智能技術主要應用形式是輔助駕駛,圍繞汽車安全技術,便利性的操控技術為主,將大大提高駕車的舒適型和安全性。而未來隨著技術不斷完善,汽車的智能化程度將不斷提高,最終將實現無人駕駛。
1、凡本網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客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客車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關注校車安全永不過時[07-12]
- 十年 客車行業醞釀出新的格局[01-04]
- 黃宏生大起大落的傳奇人生[12-21]
- 博世的百年品牌發展之路[11-21]
- 大陸集團推出48V車載電力技術[11-29]
- 海格百億大單:“水到渠成”的收獲[11-28]
- 安凱寶斯通以實際行動提升智能制造[11-27]
- 大金龍在海外市場已成為“實力派”[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