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車的新信號
正視與歐美新能源汽車的差距,不夜郎自大,不提彎道超車,堅持市場化,這些都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好信號。
2013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來自汽車界的代表一如既往地坐在一起探討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今年的話題是"應對能源環境問題,發展新能源汽車"。
參與這場討論的有與汽車相關主管部門的政府高官,有來自于汽車企業的大佬,也有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從業者和學者。
不同于各大論壇上對新能源話題空對空的高談闊論,在這個規模只有30余人的內部會議上,與會者直面問題,針砭政策時弊,更發出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可能在一些方面轉向的新信號。
這種新信號在兩個方面比較突出:
其一,中國新能源汽車的路線中混合動力汽車地位提升。這一點在企業層面的呼聲頗高。但外資汽車公司在混合動力汽車上的技術優勢仍然被政府所顧忌,因此發展之路仍需循序漸進。但在重型商用車領域,科技部部長萬鋼提出應大力、無區域限制和無保護的大力推廣;
其二,新能源汽車或將對那些民間的小型電動車生產企業有條件地放開生產資質,引入鯰魚加速市場競爭,同時利用中國在100kWh/kg容量的鋰電池產業資源優勢通過小型電動車的推廣來帶動新能源產業的整體升級。工業和信息部部長苗圩表示將與發改委探討并協商,試水小型電動車生產牌照的發放。
雖然,這些新方向和新希望的落地與實踐還尚無時間表,但至少在與歐美新能源汽車的比較面前,我們不再夜郎自大,不提彎道超車,正視差距,堅持市場化,這些都是好信號。
以下為研討會節錄(此處有刪改)
成績、問題與未來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
成績: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2.7萬輛,私人購買的新能源汽車超過4400輛;充電站174座、充電樁80100多個;93家企業、655款新能源汽車納入了推薦的目錄;混合動力汽車日漸成熟,主流產品節油率穩定在百分之二十,已經具備的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的條件;創造了新商業模式,包括整車銷售、電池租賃、租賃融資等。
問題:新能源汽車上比國外的差距還大,不管是整車、電池,還是控制系統;產業還處在產業化的初期,核心技術還沒有完全掌握,產品的一致性還要下很大功夫;市場推廣上,存在地方政府保護的問題。
未來:組織新能源汽車的產業技術創新工程,財政部、工信部和科技部對符合條件的全新設計開發的新能源汽車的車型,和動力電池關鍵零部件這些研發項目給予專項支持,已經批復了25個項目;
繼續完善新能源汽車的標準體系和準入管理,同時將標準上升到強制標準或國際標準;
與發改委協商建立合理門檻,適當對小型電動車生產企業放一兩條鯰魚進來,參與競爭;
優惠政策,如新能源汽車等延續三年;
深入的推進新能源汽車的試點,其中混合動力汽車的擴展范圍不受25個城市的限制;
節能汽車,加大鼓勵力度,對節油率超過20%的加大補貼,鼓勵領跑者制度;
信息化,建立出租車信息系統,通過互聯網技術解決司機找不到乘客,乘客找不到車的難題。有利于運營方、有利于客戶和有利于社會節能減排。
機會給有準備的人
科技部部長萬鋼
市場經濟,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突出優勢、與時俱進。
我們的優勢是政府有大量的采購用車。提倡公交優先,它是按照國家發展的原則,而公交優先適合于電動汽車發展。與時俱進,要創新商業模式。
未來,我們要對混合動力的大客車、卡車給予支持,大規模推廣,這是我們國家的優勢。它的推廣是全國性的,沒有保護。電動車則繼續在試點城市推廣,發揮地方優勢。
新能源汽車的兩個"三"
一汽集團董事長徐建一
新能源汽車要有三個可行:
技術上可行,產品在性能和安全上要真正滿足用戶的需求,讓它成為一個商品進入千家萬戶;經濟上可行,補貼下降或取消后,企業能夠正常運營,用戶能夠承擔得起購車增加的和使用的成本;環境上可行,基礎設施,充電、換電要方便。
新能源汽車的三個發展方向:一是電池性能,要從源頭來進行突破;二是培育市場環境,除了政府支持,還要減少對新能源汽車的限制,如限牌、限行;三是聯盟合作,汽車行業應該各種聯盟突破技術,共享技術成果。
充電樁建設應全社會參與
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
充電樁建設要學日本,不單純依靠政府的力量去建,要依靠全社會的力量。例如,街頭的小便利店、餐館等,凡是有條件的都去建一個充電樁。我們也呼吁政府、學校、機關、工廠等這些社會上有條件的機構也要承擔一部分建設。當然,這種規劃也要給予建設者利益的分配,如在電費中能否抽出一點補貼給這些充電樁的建設者。
此外,我們希望政府能夠出臺新的建筑規劃,盡快把新能源純電動的建筑設施規劃入內。
電動車突破六方向
江淮汽車董事長安進
對待電池要做到控制住、管理住。在電池生產一致性還不能得到很好保障的時候,通過遠程監控,清楚每一輛車的電池處于怎樣的狀態;
電動車的開發不是在現有的產品上改,要按照電動車的要求開發新的平臺,并且在造型上也要讓人們一眼就能識別出它是電動車;
電動車的研發不是單純的科研成果,目標只有市場化;
單純依靠補貼不能長遠,要營造一個使用環境,要讓消費者在使用電動車時不僅為環保做貢獻,還必須要得到充電便利、電價補貼等實惠;
在未來的新城區規劃、改造或新小區建設上,應在規劃時考慮充電基礎設施的布置和設計;
新的商業模式也是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的重要條件。
政策必須連續透明
濰柴動力有限公司董事長譚旭光
一句話,政策要連續、要透明。
國Ⅵ,大家一會兒談論發動機,一會兒談論油品,但至今都沒有一個說法來明確技術路線和實施。我們準備了四種技術路線,都不知道要怎么去搞。
在新能源汽車上應把混合動力當做一個主流技術。它不僅可以減少排放,節約燃油,還不受充電樁的限制。而且,混合動力的產品現在也比較豐富。
天然氣的應用,我們主張在有條件的地區,把它作為局部的補充能源來大力推廣。
目標+政策,我們可以創造一切奇跡
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
政策要透明,要給大家一個可以預期的目標。這個目標要十年不變。它只要明確排放降到一個怎樣的水平,不要給它要求具體的方案,也許企業還能找到其他的方法。
在新能源汽車上,應該先把自動啟停技術推廣開,在大城市解決節能減排的問題;技術路線上,不能只盯住純電動汽車,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出發點是節能減排,因此所有可以節能減排的技術都應該鼓勵發展;應該突破整車數量、投資金額的準入門檻限制,新能源汽車需要創新,也許社會上就有人能夠搞出高性能、有競爭力的產品來。
只要放手,一切人間奇跡,都是可以創造的。我堅定地相信這一條。
混合動力客車應大力推廣
宇通客車董事長湯玉祥
混合動力或者插電式混合動力產品在客車領域已經成熟,下一步應該盡快產業化和大規模推廣。這種推廣要不限定城市,在全國各個城市展開。
純電動客車最不成熟的就是電池和與電網的協調。下一步電動車的推廣,還必須要依靠電網來做,把換電裝置或充電裝置做好。
重卡節能減排的變與換
華菱星馬汽車集團董事長劉漢如
第一是天然氣的使用。天然氣重型卡車這兩年發展非常快,技術也已經成熟。原先困擾天然氣重卡發展的續航里程短、加氣不方便等問題開始得到解決;
第二是嘗試混合動力技術。重卡在純電動的應用上會有難度,因為電池重量重,而重卡產品要追求輕量化。因此我們可以嘗試混合動力,特別是油氣混合動力技術;
第三是嚴格執行國Ⅳ標準。大家在技術上都已經準備好。現在擔心的問題是在執行中各個企業標準不一樣,妨礙市場公平競爭;
第四是針對城市中現有車輛的排放升級,可以通過再制造的手段來實現,國家應支持企業進行試點。
節能、新能源技術進入優先級
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
長城現在加大力度進行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研發,不僅對純電動、混合動力技術重視,凡是與節能減排技術有關聯的,都應優先在企業進行研發。
期待開放民間小型電動車生產資質
時風集團董事長劉義發
我們開發的電動車在天津檢測中心通過了工信部對電動車的全面檢測和全車性能加測。很多專家和院士也都對這款車給予很高的評價。
在市場上,它也因為使用成本低而受到了用戶的青睞,并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我們希望相關的政府部門能夠派專家給我們指導,并能夠對達標的非汽車集團生產的純電動乘用車發放生產資質和牌照。
發展才是硬道理
科力遠集團董事長鐘發平
發展才是硬道理,不管白貓黑貓,能夠搞出幾十萬輛新能源汽車就是好貓、好政策。
我們現在不能再去爭論技術路線等問題,必須要加快速度完成核心技術能力的積累和打造。如果我們不能夠快速向前,還在幾萬輛的規模徘徊,到我們開發出成熟的純電動汽車時,豐田可能一家企業每年就可以生產百萬輛的混合動力汽車,那樣我們就會失去了寶貴的市場機遇。
"兩手抓"與"兩頭擠"
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總體專家組組長歐陽明高
技術上我們要兩手抓:
一手要抓未來。國外電池技術創新突飛猛進,正在瞄準鋰電池容量300kWh/kg的目標研發。從戰略的角度,國內在這方面技術的研發要快速響應。
另一手要抓眼下。面對未來的電池技術,我們不可能一味地等。我國在100kWh/kg容量的鋰電池具有很好的基礎,產能居世界第一。這些電池生產商也正在從電動自行車向汽車用鋰電池轉型,這是我們必須抓住的機遇。
新能源汽車產品上要兩頭擠:
一頭是大。十城千輛示范,我國在大型客車上的混合動力應用數量已經成為世界第一,這是大頭,我們要堅持;另一頭是小。傳統轎車大小的電動車和混合動力汽車,國外的技術優勢明顯。我們的小車是指小型電動車。
全國很多公司都在做這種車,它已經形成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我們要把小型化電動車推動市場化。市場化就是利益驅動,市場導向,要能買得起,用得好,而不是完全靠補貼。
如果現在我們還不考慮市場化,落后世界將是必然。中國唯一的路徑就是小型化來推動市場化,也是唯一的優勢。把這個做好了就會有突破。
1、凡本網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客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客車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關注校車安全永不過時[07-12]
- 十年 客車行業醞釀出新的格局[01-04]
- 黃宏生大起大落的傳奇人生[12-21]
- 博世的百年品牌發展之路[11-21]
- 大陸集團推出48V車載電力技術[11-29]
- 海格百億大單:“水到渠成”的收獲[11-28]
- 安凱寶斯通以實際行動提升智能制造[11-27]
- 大金龍在海外市場已成為“實力派”[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