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輪自主創新
合資企業做自己品牌的出發點和早期中國汽車企業的模仿完全不同。他們可以利用外方相對陳舊的汽車平臺,通過自主研發的努力,以合資公司對產品質量以及市場趨勢的把握,來推出合適的車型。我覺得,這或許可以看作中國汽車產業第二輪自主研發的新模式。在參加完江淮與納威司達和卡特彼勒的合作儀式之后,我的同事告訴我,這家公司的卡車曾經與我們如此接近——它是中國發行過的一分錢紙幣上的卡車原型。
這個花絮成為她稿子里最吸引我閱讀的一點。相比那些侃侃而談的電動車和未來五年規劃,我更相信扎實的產品合作。
我在9月初曾花了2天時間聽技術研討會。我發現,技術方面的問題總是容易弄清楚,比如DCT、AT還是AMT,但涉及到產業方向,大家就變得含糊其辭。
和往常一樣,電動車始終是圓桌討論主持人最喜歡的話題。他提出兩個很關鍵的問題,第一,中國的電動車計劃是不是有些冒進,第二,我們在未來10年內,究竟能夠在中國市場實現多少的滲透率。
一個小時的討論時間,數位中外專家觀點,但別指望誰能給你明確答復。這些人中,大都會參與到(并且是希望)中國電動車產業并從中獲利。
參與者對未來都有很好的市場預期,有具體的產品,卻無法形成可靠的戰略,真是有趣的事情。或許此時我們該來思考,中國汽車產業的進步究竟體現在哪些地方。占據全球產銷第一的位置后,這個問題可以更容易回答。因為領先者才會暴露出更多的問題。生存不代表永存,就像做大規模不一定能夠帶來企業競爭力一樣。中國汽車產業的缺點,經過電動車趨勢的放大,顯得十分清晰。
在幾天前的一次清華MBA講座課程上,國際班的學生對中國汽車產業提出若干問題,除了生活中的一些觀察之外,他們所關注的,大都是幾年前被反復爭論的話題,比如模仿、低成本低質量以及何時進入歐美。
我相信,如果有人試圖完整回答這些問題,他要么把話題扯成宏觀的,要么就得大膽地說,大多數中國企業是在自主創新、正向開發車型。
不過,如果保持足夠的信心和信念,這個問題在未來幾年內,也許能被解答。那些來自合資汽車公司的自主品牌,可能會促進中國整體自主研發能力的增加。
合資企業做自己品牌的出發點和早期中國汽車企業的模仿完全不同。他們可以利用外方相對陳舊的汽車平臺,通過自主研發的努力,以合資公司對產品質量以及市場趨勢的把握,來推出合適的車型。我覺得,這或許可以看作中國汽車產業第二輪自主研發的新模式。
之所以說是第二輪,是相對第一輪的模仿開發而言。模仿是無法避免的過程,從模仿走到正向開發,奇瑞等企業經歷了痛苦的過程。如今雖然也有起色,但之前研發和產品留下的包袱,仍需要時間處理。
中國汽車一直在討論市場換技術,其實應該說市場換能力。政府開放市場讓更有實力的企業進來,比如大眾、通用等,而中國企業,從配套商開始,接觸國際標準,逐步形成整車實力。奇瑞和吉利是第一輪自主研發中誕生的優秀企業。
在第一輪研發之后,國家倡導自主研發的思路促使很多企業走向一條并不健康的道路,外包。大量的產品設計在中國與意大利之間傳來傳去,中國團隊接觸不到核心的研發流程,而意大利人拿出的產品,最終也證明并不符合本土消費習慣。
雖然本輪的自主研發,由于國家政策引導,形成幾大汽車集團,他們采取的是自主結合外包的模式。雖然為了搶市場,搶市場,大多數還是外包,但在汽車公司高層的思維里,本地研發力量的培育已經是重中之重。
在這方面,合資企業的優勢更明顯。合資企業通過合作生產換取了更多看不見的能力,比如質量控制,比如供應商隊伍,現在恰好到了形成新的整車能力的時候。在一些優秀的合資企業里,其研發中心也逐步具備整車能力。
我們可以一起期待一下。
1、凡本網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客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客車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關注校車安全永不過時[07-12]
- 十年 客車行業醞釀出新的格局[01-04]
- 黃宏生大起大落的傳奇人生[12-21]
- 博世的百年品牌發展之路[11-21]
- 大陸集團推出48V車載電力技術[11-29]
- 海格百億大單:“水到渠成”的收獲[11-28]
- 安凱寶斯通以實際行動提升智能制造[11-27]
- 大金龍在海外市場已成為“實力派”[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