廓清G-BOS迷局
焦灼等待4個月后,2010年7月27日晚,助力客車運營管理大變革的海格客車G-BOS智慧運營系統(以下簡稱G-BOS)終于在深圳撩開面紗。除了主角G-BOS外,相信關注這家企業的媒體人還會注意另外兩個細節:
一是素來不喜拋頭露面的蘇州金龍總經理吳文文的身影出現在揭幕儀式上;二是在新聞物料里,一反傳統的海格力斯卡通人物低調登場——前者足見蘇州金龍對該次活動的重視;后者則使重新梳理的海格品牌暫露冰山一角。
蘇州金龍為何要在新聞通稿里刻意淡化這兩個新聞元素?可以想見的理由是,彼時彼地彼場合,它沒有必要去搶G-BOS的風頭,否則,人們會錯以為海格力斯是G-BOS的形象——它實際上是海格客車的品牌形象。
另一方面,按照蘇州金龍的一貫做法,它并不喜歡大張旗鼓的宣傳方式,更喜歡在潛移默化中讓客戶悄然接受。從蘇州金龍到海格客車,從“人”字形LOGO到形似海浪的斜“H”形LOGO,概莫能外。
一個最普遍的評價是,最近兩年來,蘇州金龍品牌形象并沒有與它在客車行業中所處的亞軍地位相匹配,反而可能有滯后之虞。而在人們印象中,在傳統“三龍一通”陣營里,蘇州金龍無疑是最年輕,成長最快。
但就是這樣一家朝氣、新銳而富有激情的制造商,其向外界呈現的“安全為本”品牌理念卻不由自主地讓人聯想起諸如老成持重這些字眼——想想這兩者的強烈反差吧,年輕的蘇州金龍跟穩重的VOLVO有多么不同。
在此視角下,品牌已成為蘇州金龍木桶上最短的那塊短板。品牌形象勢必要改,但怎么改?往哪個方向改,卻大費匠心。
推出智慧客車概念顯然是第一步,盡管造勢階段比預期時間延長了近兩個月。在部分“批評家”眼里,G-BOS只是個概念陷阱——事實是,蘇州金龍在那段時間正埋首于G-BOS在全國的推廣工作。亮相前,這套系統已被安裝到投入運營的近500輛客車上。
G-BOS適逢其時,蘇州金龍對外解釋“早了不行,晚了就會落后”的理由與其三大特色“智能化、電子化、信息化”有關。
先來看智能化,在公鐵競爭的嚴峻現實下,國內客車運營商都急于尋找效率改變方式。怎么向管理要效益?要么是依靠積淀下來的管理經驗;要么是尋求更好的管理方法,G-BOS正是這樣的管理工具。
其次,客車制造就像家裝藝術,按照傳統打法,很難形成產品差異化,此問題已越來越困擾著“三龍一通”的發展。惟一的改變,可能就是客車電子技術的應用。
再次,所謂信息化,簡單來看就是3G時代的來臨,網絡傳輸使包括視頻在內的海量信息的傳輸成為可能。
當然還有一種解釋。這幾年,蘇州金龍一直在推動的內部管理,如在零部件條形碼識別、零部件清單和物料管理上實現的信息化建設成果,為這套系統的誕生提供了前提。
誰先搶位誰就是主角,這就是市場的游戲規則。仔細分析蘇州金龍推出G-BOS的用意,無外乎以下三點:一是促進銷售,這一點無庸置疑,G-BOS當成為海格客車產品的一個獨特賣點;二是鞏固客戶關系,G-BOS帶給客戶的使用體驗,假以時日,將使其成為一種依賴和習慣;三是提升品牌,從“安全為本”到“智•贏未來”,蘇州金龍需要G-BOS將品牌落地。
但只有這三個解釋還不夠,它回答不了另外一個問題:G-BOS會給客車行業帶來什么樣的變化?
造車10年,蘇州金龍已逐漸意識到,單純依賴微笑曲線最底端的制造所獲得的附加值最少,所以它加重了在服務方面的權重——G-BOS一定程度上預示著蘇州金龍的商業模式轉變,“除了制造,還有服務”,也許是第三方合作,也許是資本聯合,方式多種多樣,結果將可能是一座巨大的金礦。
現在,主角已經登場,序幕也已漸近終結。它是否可以波瀾壯闊?
1、凡本網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客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客車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關注校車安全永不過時[07-12]
- 十年 客車行業醞釀出新的格局[01-04]
- 黃宏生大起大落的傳奇人生[12-21]
- 博世的百年品牌發展之路[11-21]
- 大陸集團推出48V車載電力技術[11-29]
- 海格百億大單:“水到渠成”的收獲[11-28]
- 安凱寶斯通以實際行動提升智能制造[11-27]
- 大金龍在海外市場已成為“實力派”[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