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不可輕視發明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堪比當年“兩彈一星”的規模,但實際上目前效果并不顯著。原因是重創新輕發明,如果沒有發明,拿什么來創新?
十大產業基地、十大車企聯盟汽車產業的努力,由中央幾個部委、十幾個省市地方政府、十幾家整車廠、幾十家零部件企業、幾十個中標研發單位參與,經歷了幾個五年計劃,投入幾十億、上百億資金。中國新能源的研發堪比當年“兩彈一星”的規模,但實際上目前效果并不顯著。原因是重創新輕發明,如果沒有發明,拿什么來創新?
但問題是目前這千軍萬馬都在一座獨木橋上、都在通過一個狹窄的門口,而且還被一個似有似無的障礙阻隔著,這個虛擬的阻礙是研發思路和觀念意識。只有加寬了橋面和門口,千軍萬馬才能過去,不然只能擠成一團。
中國新能源汽車研發從跟蹤國外動態開始,從關鍵零部件(三橫)之基礎研究著手。幾年后經北京等地的示范和北京奧運會之實戰,取得了對研發的實際檢驗,成績、問題并存。軟肋在哪也明顯暴露。自去年10月至今年9月這一年應該總結、分析、改進完善,以確定下一步工作,即照樣干下去還是改變路徑,或是二路并行??上坪鯖]有人去做上述工作,而以此為模式推向全國示范。相關部門合力推薦與地方政府上下呼應,企業為名為利所吸引,紛紛徒手披掛上陣。由此,中國整車+外企關鍵零部件,就這樣出世了。這“混血兒”需洋保姆伺候。例如伊頓控制系統之“密碼”得由“系鈴人來解開”。我們只能出高價等他有空時再來維修。充電系統得由“日產”來規劃,還令內企不爽、外企吃醋。
當然,我們不必太顧慮,因為處于技術斷層的新能源汽車,目前這些問題不是結局。今天之領先,明天也許會“白忙乎”,重要的是我們應盡快弄清什么是新能源。如何造出新能源汽車,乃至如何將它引入市場。
中國產業研發以科研為主導,但沒重視發明家和企業家。故1985—2005年的二十年間,專利申請達300萬件以上,2005—2009年四年間達200萬件,24年間共申請專利500萬件以上。至于實施轉化則不成比例。美國從建國至2006年底,260年間共有專利700萬件,比我們慢了許多。但其發明大國、產業大國地位世界第一。其原因在于:將發明投入到喧鬧的市場行動之中。
是發明家的不懈努力和企業家的不惜工本。蘋果公司的幾起幾落與喬布斯的幾次進出有關。施樂復印機能在歷經二十七年后上市,與喬•威爾遜的一往無前的努力有關。而我們政府相關部門在做行業、企業的事,企業則是在干作坊的事,CEO實際上只是一個“作坊頭”而已。
十大產業基地和十大車企技術聯盟,實際上都沒有解決關鍵零部件的具體內容,都不愿弄清未來汽車之新能源、新動力的真面目。而只是看到了資助。
既然十大車企聯盟已成立,那么將他們銷售額的0.1%費用集中起來,組織關鍵零部件攻關團隊,應該可以保證資金。然后將其分解至電池、驅動及控制系統研發團隊。研制的零部件用于十大車企的新能源汽車。
汽車工業學會牽頭成立十大車企聯盟,那么電池工業協會能否成立N大電池企業聯盟,電機、電子工業學會能否成立N大電機驅動及控制聯盟呢?
當前技術創新要解決動力電池、電動機、控制系統等關鍵技術,在進展不大的情況下,可以進行產品創新:將現有技術與國產零部件用于整車,并將之用于它能發揮最佳效用的地方,而非與燃油車比較。
將目前之“三橫”技術應用于城市公交、出租、專用車輛,用于城鎮專用、鄉村農用車輛方面是綽綽有余的,也符合剛制定完畢的“國標”之時速不低于80km的規定。還如“八十字方針”所言:準確定位,恰當的用途,宜駛的區域、最佳的效能……
這一舉措一是不浪費幾個“五年計劃”之努力,二是練兵試牛刀,三是為下一步打下基礎。如果一定要達到目前燃油車的要求,那么現在的水平也無能為力。還得閉關修煉,以圖日后再比試。
1、凡本網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客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客車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關注校車安全永不過時[07-12]
- 十年 客車行業醞釀出新的格局[01-04]
- 黃宏生大起大落的傳奇人生[12-21]
- 博世的百年品牌發展之路[11-21]
- 大陸集團推出48V車載電力技術[11-29]
- 海格百億大單:“水到渠成”的收獲[11-28]
- 安凱寶斯通以實際行動提升智能制造[11-27]
- 大金龍在海外市場已成為“實力派”[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