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大金龍
“大金龍是不是瘋了?”
在聽到大金龍要生產轎車的消息時,一位客車業的資深分析人士向《汽車觀察》表示了自己的詫異。
然而,消息來源的可靠性不容置疑。
早在4月13日,上市公司“金龍汽車”發布的公告稱,廈門金龍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金龍集團)董事會已同意子公司廈門金龍聯合汽車工業有限公司(即大金龍)投資13404萬元,利用原有輕客生產線混線生產A+轎車。該項目資金來源為大金龍的三方股東按持股比例增資1億元和企業自籌。
以“客車專家”為品牌口號的大金龍,如今不再“專”,而是進軍轎車領域,該消息幾乎令所有業內人士感到吃驚。
業內人士的吃驚當然自有其道理:沒有造轎車的技術和經驗,沒有生產目錄,投資僅僅1.3億元又似乎杯水車薪,更為重要的是,其瞄準的是競爭尤為激烈的A級轎車,而且是在目前金融危機的形勢下,讓人覺得大金龍似乎在“癡人說夢”。
不過,就大金龍造轎車本身而言,應該不是什么大新聞,畢竟近幾年來商用車企業造轎車已是趨勢,比如福田、江淮,都已向市場推出了自己的轎車,更何況還有很多“外行”也已經進入轎車領域,例如力帆、比亞迪,甚至還做得順風順水。
但問題在于大金龍自身的許多問題需要解決。一位熟悉大金龍的人士就表示了自己的擔憂,“我感覺這兩年他們的變化比較大,風格完全變了,已沒有了以往那種做客車的激情。特別是人才流失,內部爭斗已影響到了企業的發展和戰略。如今廈門金龍已經被宇通甩在后面,而且蘇州金龍也有可能超過它,這很令人惋惜。”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認為,廈門金龍在客車方面具有較強優勢,有很好的品牌和渠道資源,但做輕型客車、做乘用車根本不是大金龍的長處,乘用車的投入動輒上百億元,而且投入之后也沒人敢打保票就一定能成功。此外,轎車的品牌競爭力在于發動機、變速箱等基礎零部件的競爭,這是自主品牌轎車的核心競爭力,這些大金龍都不具備。
用輕客生產線生產乘用車的例子其實并非沒有,例如沈陽中順汽車在去年就推出了家用型MPV,但生產出來之后似乎一直悄無聲息,其拓展市場之難可想而知。
實際上無論是大金龍,還是大金龍的控股公司——金龍集團,都對大金龍造轎車顯得極為低調,各部門相關人士均表示對此不知情。上市公告成為惟一的一條消息,可以設想,如果沒有證監會對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嚴格規定,恐怕該消息也不會“這么早”就被人所知。
不過,根據有關媒體的披露,大金龍做轎車并非出自大金龍自身想法,而是出自控股股東廈門金龍集團,而且已經造出兩臺樣車在進行檢測。另外,其幕后的最終推手是廈門市政府出于“要打造產業集群,做大廈門汽車產業”的考慮。
如果是這樣,大金龍也許有自己的苦衷,因為對于造轎車的困難其應該不會沒有考慮。
事實上,不管是誰在推動大金龍造轎車,目前幾乎所有的業內人士和分析師都對此不看好。中金公司甚至已經下調了“金龍汽車”的評級。該公司研究部分析師認為,大金龍做轎車不具備任何優勢,后續投資負擔將不斷加大,為公司發展增添了變數。
1、凡本網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客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客車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關注校車安全永不過時[07-12]
- 十年 客車行業醞釀出新的格局[01-04]
- 黃宏生大起大落的傳奇人生[12-21]
- 博世的百年品牌發展之路[11-21]
- 大陸集團推出48V車載電力技術[11-29]
- 海格百億大單:“水到渠成”的收獲[11-28]
- 安凱寶斯通以實際行動提升智能制造[11-27]
- 大金龍在海外市場已成為“實力派”[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