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證公交車運行安全 必須掌握車輛運行中的安全距離及其控制
為保證公交車運行安全,強調行車中要保持安全車距。多少米是安全車距?在高速路上經??吹降能嚲啵?50 米、100 米、150 米、200 米等又怎樣識別?現就以上問題分析行車中的安全距離及其控制把握。
1.與前方車輛保持 4 秒(鐘)的跟車距離
行車中跟車距離不能太近,與前方車輛保持 4 秒跟車距離。4 秒(鐘)的跟車距離是逃生空間,4 秒(鐘)的跟車距離在數值上基本等于車速,例如 :車速 10 公里 / 小時時的跟車距離為 10 米,20公里 / 小時時的跟車距離為 20 米,30 公里 / 小時時的跟車距離為 30 米,40 公里 / 小時時的跟車距離為 40 米,以此類推。
冬季在冰雪路面上駕駛,不得空擋滑行,要用低速擋控制車輛,保持平時 3-4 倍的安全車距。
保持 4 秒(鐘)的跟車距離,有利于安全行車:駕駛員看到危險至信息傳遞到大腦需 0.5 秒,大腦綜合各類信息做出正確決策需要 1 秒,決策傳遞至四肢指揮動作需要 0.5 秒,由于車輛行駛的慣性和剎車性能等其他客觀因素影響,一般需要 1-1.5 秒才能成功避免危險,共計需要 3.5 秒時間,留下 0.5秒的空間為逃生空間。
通過測算, 車輛在一定速度(10、20、30、40、50、60 公里 / 小時)下應與前車分別保持 12 米、24 米、32 米、44 米、56 米、68 米的安全距離(4秒時間行駛的距離),依次類推。安全車距在數值上大體等于車速對應的車輛行駛距離(表 1)。
如果跟車距離過近,遇到前方車輛緊急剎車時,由于缺少足夠的空間和反應時間,常常會造成追尾事故;跟車太近時,駕駛員會更多關注前車剎車燈,而忽略左、右和后方的信息;緊跟在一輛車的后面,駕駛員也易出現疲勞,發生交通事故概率會大大增加。
2.提醒后方車輛保持車距,不盲目倒車
要提醒后方車輛保持車距,后車至少保持 2 秒跟車距離,也就是 4 秒跟車距離的一半。行車中如果發現后車跟車太近,可輕踩剎車,點亮剎車燈提醒后車。
倒車時視線受限,要注意觀察后面周圍環境的障礙,并且注意環境情況是變化的,不要急躁,不盲目倒車。倒車三原則 :最好不倒、先查后倒、盡量短倒。
3.左右方保持安全側距,避免產生交叉
要保持左右方安全側距,占住道,不壓線、不跨線行駛,走對路。進出站、轉彎、變更車道等改變方向時,先打轉向燈,注意觀察和避讓,做到轉彎讓直行、“眼不到手不動”,否則可能侵權。
安全側距是車輛行駛中與運動體、靜止物的側向安全距離。根據車速,一般來說,時速在 40-60公里時,與同向行駛車輛的側向最小安全距離為1-1.4 米,與異向行駛車輛的側向最小安全距離為1.2-1.5 米,與人行道的間距應為 0.5-0.8 米。時速在 30 公里時,車輛的側向最小安全距離為 0.75 米,與人行道的間距 0.6 米為宜。
往左或往右急打方向時,要注意車身與周圍物體的距離,防止圈車或甩尾與周圍物體刮碰。很多電動車、摩托車駕駛人安全意識差,不帶頭盔,有的還載著學生,要注意觀察電動車、摩托車和自行車的動向,保持安全車距和側距。
4.上方注意限高,防止刮碰
注意觀察道路上方限高、有無垂下的電線、能刮碰到的樹杈樹枝等。
5.雨天行車加大安全車距
雨天視線變差,路面變滑,需要加大安全車距,謹慎駕駛。純電動車輛經過積水路面時水深應不大于 30 厘米,控制車速在 10 公里 / 小時 ;水深超過30 厘米禁止通過。
以上是公交車運行安全距離控制和把握,行車中還要注意行駛路面的選擇,避免與其他障礙物存在交叉和距離太近,確保行車安全。
來源:青島真情巴士集團
1、凡本網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客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客車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李小鵬在全球可持續交通高峰論壇(2024)全體會議上作主旨講話[09-26]
- 城市公交停車(保)場安全生產管理規定[09-13]
- 如何運用乘客與市場調查優化公交線路運營[09-11]
- 成都市快速公交系統建設與運營實踐[08-19]
- 中小城市公交線網優化面臨的主要問題、發展需求及優化策略[08-16]
- 城市公交行業駕駛員心理健康調查及對策建議[08-08]
- 城市公交企業如何開展安全隱患排查?[08-06]
- 城市公交企業基層班組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