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泰:未來電動汽車與氫燃料電池汽車將并行發展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發表致辭,內容實錄如下:
各位來賓下午好!今天清華大學、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和國際氫能委員會等機構和部門共同在這里舉辦這場“突破核心技術,打造產業生態”為主題的研討會,就氫能未來的發展和利用開展交流和討論,這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參加本次論壇的有來自國際氫能委員會成員單位和國內外相關產業的上下游企業和機構。令我們非常高興的是,今天到會的還有相關部委的領導和多位中國科學院、工程院的院士,以及一些地方政府的官員。可以說,這是一次研討氫能的官、產、學大聚會。
氫能是一種綠色高效的二次能源,具有來源廣、熱值高、清潔無污染、利用形式多樣、儲運方便和安全性好等優勢。普遍認為,氫是能源領域的未來之星,被很多專家稱之為終級能源,認為人類最終應走向氫能社會。我國科技部門和一些大學、研究機構,較早關注氫能的發展和利用。
國家通過設立科技規劃項目等方式支持氫技術的前期研究,為今天氫能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2010年,我國把電動汽車上升為國家戰略,重點發展基于車載儲能電池的“純電驅動”電動汽車。在當時,我國獨樹一幟,是一項風險很大的戰略決策。十年之后證明我們的路走對了,成了領頭羊,但我國政府的科技和產業部門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
從長遠看,氫燃料是汽車能源的一種終極解決方案,所以我國對氫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的研發一直沒有停頓。近年來,隨著技術的進步,國家政府部門和上海、武漢等一些城市相繼出臺指導性文件,在研發產業基礎設施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引導并鼓勵氫能和氫燃料電池技術的開發。國內的大學、研究機構和汽車企業加大了研發投入強度,并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可喜的是,當前中國的大型能源公司開始高調進入,紛紛將氫能納入公司的發展戰略,加大對氫能技術的研發投入。
相關零部件和專業性公司也在快速增長。2017年,全國燃料電池商用車的產量達到了1226輛,燃料電池電動車開始進入試運行階段。但是,從運用期向產業化轉型是一個十分艱難的過程,一些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對此已經做了長期的努力,有的半途退出了,我國企業對此要有充分的準備。
我想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點,氫能是一種普適性的能源,氫燃料電池是一種普適性的轉換裝置,但它的開發和利用中,難度最大、最典型的應用場景是氫燃料電池汽車,把它作為氫能利用的技術突破口是很好的選擇。另外,氫燃料電池汽車對儲能電池的電動汽車不是一般的替代關系,兩者在行駛中都是零排放,但在不同的運行場合卻各有各的所長。所以從長遠來看,將是車載動力電池的電動汽車與氫燃料電池汽車并行發展,不可顧此失彼。
氫能產業的發展涉及到跨界技術的協同,涉及到產業鏈的重建,涉及到產業政策、能源政策、基礎設施、商業模式以及技術標準、政策法規等諸多領域的配合,這是一個大的系統,需要官、產、學、研的齊心協力。基于氫能發展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性和系統性,政府應該承擔起統籌各方、促進建立良好的產業生態的責任,發展過程的推動力應該充分發揮市場的力量。
本次會議的組織者把“打造產業生態”列入了重要議題,這是很有意義的。只有從未來的能源結構、人類生存和生活環境以及全產業鏈的角度來觀察氫能、發展氫能,系統規劃,才能使氫能造福社會的潛能較早的充分發揮。
目前,中國是全球能源消費和汽車產銷規模最大的國家,巨大的能源和環境壓力使我們幾乎比任何一個國家對改變能源結構、實現綠色出行都有更加迫切的期盼,本次論壇為中外企業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臺,也為促進各方面的合作提供了機會,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愿意為國內外各方面的溝通、交流、合作發揮橋梁和促進作用。
謝謝大家!
(根據現場發言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1、凡本網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客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客車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李小鵬在全球可持續交通高峰論壇(2024)全體會議上作主旨講話[09-26]
- 城市公交停車(保)場安全生產管理規定[09-13]
- 如何運用乘客與市場調查優化公交線路運營[09-11]
- 成都市快速公交系統建設與運營實踐[08-19]
- 中小城市公交線網優化面臨的主要問題、發展需求及優化策略[08-16]
- 城市公交行業駕駛員心理健康調查及對策建議[08-08]
- 城市公交企業如何開展安全隱患排查?[08-06]
- 城市公交企業基層班組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