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續來:先試先行,大膽創新——談動力電池企業核心競爭力
合肥國軒高科動力能源有限公司工程研究總院常務副院長楊續來就動力電池企業核心競爭力話題進行了現場演講,以下為演講實錄:
各位領導、各位同仁,我把我這邊的想法也和諸位做一個分享。
原先給咱們主委會報的名字是動源電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為什么開始想做這樣一個名字?因為這個問題經常被人問到。經常有人會問,國軒核心競爭力到底是什么?或者你和其它企業的差別到底在哪里。所以,我們也總結一下,這之間的一些差別或自己的一些優劣勢。
我從行業前景、市場競爭、國家發展三個方面給各位領導做一個分享。
首先行業前景這一塊,從這六個方面進行簡單的闡述。其實這一塊和上午行業里面很多領導觀點基本上是一致的。產業空間、行業利好、企業集中度,包括市場新進入者,還有技術的調整,還有行業監管這幾塊,做一個闡述。
從產業空間這一塊來說,其實發布純電動車技術路線圖。2030年大于8000萬輛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這個量其實已經達到了我們國內車輛保有量三分之一,這個市場空間是非常大的。從2015年、2016年、2017年這三年新能源汽車里面來說,這是一個爆發式增長。因為去年50.7萬多的銷售量,到目前預測是70萬臺,到目前為止已經有39.8吧,然后從產量這一塊來說,有40多萬臺。到年底70萬臺的量來說,還是有希望的。因為每年年底,后面四季度這一塊,30萬臺應該是比較有希望的。反正65-70萬臺這個空間應該是有的。
當然在論壇這一塊,也傳遞出很多的利好,包括行業監管,啟動中國進入燃油車的時間表等等這一系列。這個對行業來說,利好還是非常多的。
同時從企業本身來說的話,國內動力能源的企業,我們應該說集中度非常高的。不管是從2015年的銷售排名,2016年的銷售排名,或者是到2017年(還沒有結束這一年)。從前面來說,市場總的份額可以說有80%的市場份額,在前十名。那說明我們國內動力能源企業行業集中度是很高的,年突破量超過1G瓦時的,目前國內也只有五家企業。比亞迪、塞特、山蕭、博軒、沃特碼。
盡管行業集中度非常高,但是這里面也體現出一點,國內新進入者也非常多,基本上是各行各業都開始說我可以做動力電池。目前從動力電池這個量來說的話,這幾年可以制造動力電池的,說自己可以做動力電池的企業是非常多的。但是統計到2013-2017年,電池企業的數量,當然在2013年、2014年、2015年,不是公告的數量,而是行業統計的。2016年、2017年,應該是跟公告相關的,車進入公告這一塊,是可以算的。
但是2017年到目前為止,前兩天也跟劉秘書長也溝通了一下,大概不到80家動力電池企業,目前是在公告里面的。當然從整個市場的總量來說,肯定是超過80家的,應該在100多家,那這里面只有70幾家在公告里面。
但是從總的動力電池新進入者這一塊來說,動力電池企業整個擴張是傳統這一塊企業的擴張。第二塊消費類電池的轉型,第三鉛礬電池企業的轉型。然后整車企業投資新建了電池企業,還有一些新型財團也來投入建動力電池。同時還有一些高管,尤其像傳統電池企業的高管,他也出來做了一些動力電池企業。這樣幾類基本上把中國目前動力電池的行業做到現在一兩百家的規模。
現在有一些媒體,據統計來說,2017年我們全國動力電池,說未來產能規劃超過10G的企業,這里面已經有三家企業說規模超過10G了。從總的規劃產能,2017年初的時候,已經總的額度超過了700G瓦時。其實就算到2020年,銷售額這一塊來說的話,其實動力電池總量應該也只在120G左右的規模。
為什么行業現在一直在說動力電池已經出現結構性產能過剩,從幾個數據來看,確實有這樣的問題。但是目前和各地方政府的投資,包括政績是相關的。所以,對整個企業來說,挑戰還是比較大的。這里面也存在一些將來大家也在擔心劣幣逐良幣的可能,但是到后面來看,我們也會有一些總結吧。
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魚龍混雜的大環境。目前很多企業里面,很多技術人員要給領導不停的解釋,充電10分鐘跑1000公里的電池有沒有,石墨烯電池到底是不是真的,經常需要解釋這樣的問題。其實這樣的行業問題,已經出現第一個、第二個、第三個,后面不需要更多解釋這樣的問題。這是純屬資本炒作的東西,可以忽略。但是某種意義上來講,石墨烯本身有它的優勢,可以在電池里面用的。作為添加劑使用,對電池本身性能各方面是有利的,這是從新技術。
第二塊政府的補貼政策,也是倒逼了動力電池能源密度大幅度提升。從原來大概在去年年底的時候,在客車這一塊,能源密度是90瓦時每公斤左右的系統,今年一下子飚到130。乘用車從原來的80幾瓦時每公斤,今年一下子最高的,當然最高的已經有D2這款車,能源密度已經干到150瓦時每公斤,效率干到75%。某種意義上來說,有些東西已經顛覆了大家對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這一塊的理解。
當然出現了幾個傾向,商用車系統要做到130,或者是以上,必須要走大型的,也就是說甚至100-200瓦時大型的。如果不走這條路線,是走不到這樣的密度。這樣就逼著小容量的電芯在商用車這一塊做,就越來越難。這種政策的導向到底對不對,還得靠后面市場的檢驗。當然這里面能源密度的提升,使用大量的新輔材,同時對于客體、箱體這一塊,長度肯定是減弱的。同時,乘用車的附件,那這一塊的安全性,現在還沒有整體顯現出來。
乘用車也是一樣的問題,尤其說到現在的140瓦時每公斤,150瓦時每公斤的系統,那這樣的系統,它的安全性,正常情況下報告各方面是可以的,到后面的性能怎么樣,也有待市場整體方面的檢驗。那這里面,我想說技術本身它是有一定的壁壘,也是有一定的這種,也不能說叫天花板吧。那這里面不能完全一味追求的高能力密度往上沖,這種導向對與不對,整體來說有待市場檢驗。本身技術這一塊的挑戰也是越來越嚴峻。
那同時行業監管這一塊來說,也是越來越嚴。在今年9月25號和26號,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這一塊,聯盟也成立了。其實上午也提了,這里面提到動力電池五大任務這一塊,不管從安全、技術、產業鏈、電池回收、行業監管都提了。
這里面想突出講的,后面肯定是加強和突出動力電池的事中和事后監管。也就是說你只要是可以做動力電池,那都可以的。報公告,你只要進來。那后面,從整車的監管,或者從行業的監管來說,從安全、一致性核查這一塊能過,那都可以做,那也沒有問題。所以,就是放管結合,肯定是優化服務。這是從整個行業來說幾個趨勢。
那在這樣一個大的環境下,這么大電池企業都在做,那市場競爭應該怎么做?那我這里也簡單總結了兩條。
第一:優化外部環境。
第二:提升自身的水平。
那這里面就涉及到我想說的核心競爭力,當然這個對與不對,也是僅供各位參考。優化外部環境,大家其實每個企業做下來都想生存,都想盈利。很多時候在比較的時候,面臨的四個競爭者都不會少的。
1、同行業之間的競爭。
2、替代行業的競爭。
3、議價能力。
4、潛在的競爭者。
從同行的競爭來說,大家肯定會遇到。補貼,有的能做到,有的不能做到。那對整車企業肯定會優先選擇,我做最高補貼的,沖著補貼這種方向來走。那做不到的,肯定從市場的選擇或者市場的空間來說,就會比較少。
替代行業的競爭,就像現在經常也會問到某某家電池也開始裝車了,你們這種鋰離子電池有沒有生存空間,那這樣一些問題經常會被問到。
議價能力,國內有的電池廠已經開始降價。這種打價格戰來說,目前來說還不是最佳的時機。同時,最近幾批公告已經有國外電池出現了。也就說明逐漸放開了對國外電池的限制,當然此前的時候,像日韓的這些電池1塊錢1瓦時。那有些車廠就會直接問,日韓都有這樣的價格,或者人家性能比你還好,你為什么還會有這么高的價,那這個經常會被挑戰的。
同時還有一些潛在的競爭者,此前的車廠也提到了這個,尤其上午的長安也在提,目前很多整車廠也開始自建電池廠,或者和電池廠合作做相關的工作。那這個對于以前電池廠的企業,或者是相關的電池廠有沒有生存的空間,或者又該怎么做,這也是大家都得考慮的。
所以,前面兩個一般總結來說應該是產品和質量相關的問題,后面兩個屬于商業模式的問題。不管是產品、質量,還是商業模式,可能是每家都要問到這樣的問題。那外部是這樣的環境,那我們要對外部的優化的話,本身產品是要提升的,對于外部的環境和商業模式這一塊需要優化。
那對于自身來說,這也是引用一下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張老師對核心競爭能力,他所總結的五條。
1、偷不走。
2、買不來。
3、拆不開。
4:帶不走。
5:溜不掉。
其實對于每家來說也是一樣的,偷不走的可能是文化和品牌。那買不來,一般更多強調的是團隊而不是個人。很多人認為買不來是人才,一個人不能撐起來一個公司或者是一個團隊,更多是團隊的力量會更大一點。拆不開這里講的更多是資源,然后帶不走是一個平臺,溜不掉是一個創新或者是思維相關的東西。這樣的總結對于每家來說都可以考慮,從整體或者自身發展這一塊來說做一些總結。
那講了這些,對于國軒這一塊來說到底做了什么,我們這里也給諸位做一個報告。從國軒來說,其實準確來說,從先試先行。因為國內這一塊來說,最早推廣新能源汽車的行業,因為我們和安凱,后面也會說和安凱、江淮。2009年、2010年就和江淮在合肥的市場推廣新能源汽車,這是國內最早一批做新能源汽車的。我們技術這一塊,也是從技術驅動做了一些創新。產品是多元化的,同時我們重視制造,理念是合作共贏。
第一塊是先行先試這一塊,剛才也提到。我們在2010年的時候和安凱、江淮做了純電動公交,所有的文獻里可以查的,最早一批做新能源汽車商業化示范運營的單位,當時科技部的曹建林部長到合肥去剪彩的。同時,有了我們這些成績之后,當時我們也是第一批試行城市,也是第一批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當時也做了很多的工作。
當然在前年加拿大舉行的EVS29,世界純電動汽車的大會上,合肥是中國唯一一個世界最有影響力的電動汽車城市大獎。某種意義上來講,這個大會也充分肯定了國軒、江淮、安凱在合肥這一塊做的工作。為中國新能源汽車,也為全球新能源汽車所做的貢獻。同時專注于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我們只做動力電池。當然動力電池后面涉及的就是全產業鏈的,也就是說我們不涉及消費類電子的,或者是相關的這種產品。
在技術驅動這一塊,目前擁有全球化的團隊。目前研究院,合肥這個是最大的,總部也在這里,目前是有1000多人的研發團隊。在上海有產品設計中心,在硅谷是電池管理系統。在美國的克利夫蘭是一個電擊液研發中心,同時在日本筑波建了一個闊臺電池等等相關這一塊的電池研發中心。在歐洲這一塊,正在選址。所以目前整個研發團隊有1000多人,在合肥這邊有100多名博士和海歸人員。目前,這幾個國家級的研發平臺,同時專利這一塊也在700、800項吧。這個總量在國內的電池廠這一塊還算可以的,同時我們還收了美國的一些專利,所以國外的專利已經超過100項了。
從創新這一塊,我們是目前國內電池企業這一塊,唯一一個承擔兩項新能源汽車國家重大專項的企業。第一個是310瓦時每公斤單體的電池企業,第二是唯一一個承擔200瓦時每公斤,電池系統的企業。同時,電池這一塊來說,310瓦時每公斤的單體,從0.1%到100%的區間,目前循環接近了500周。
從產品多元這一塊,我們已經是積極在做零和三元整個體系在往前推的,從材料生產到我們的電池設計,到電池的仿真和整個單體的這種生產。同時在三元這一塊,我們是軟包和VDI,還有最小的48起釘這一塊,在三元這一塊都會有所涉及。同時,我們目前也有項目積極對接大眾的MEB平臺,這一塊將來的空間應該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我們在三元這一塊整體的推進,在這幾年來說應該是相對比較穩定的。
同時,我們在制造這一塊,也是非常重視的。我們想說動力電池本身是制造業,不屬于可以把電池做出來的,它是制造業。所以離開了制造,電池什么也不是。我們從自動化、信息化這一塊,這幾年在穩步和提升。同時,在規劃這一塊來說,我們從人員規劃這一塊也是非常清晰的。從2014年早期1G瓦時在600、700人的規模,目前已經逐步到2017年現在就是200人,到2018年我們逐步會建幾條新的生產線,1G瓦時從人員這一塊來說,會降到100人以下。從這個數據來說,我們從制造本身的一致性和產品性能提升這一塊,在接下來幾年的提升應該會是非常明顯。
最后,在生態圈這一塊來說,國軒這幾年,尤其在上市之后,我們從生態圈這一塊的搭建相對也是比較明顯的。從前端材料這一塊和山景、臺宿等等這一塊的合作,到電芯,然后到整車和北汽這方面的一些合作。再到后面的儲能系統,和上海電氣,包括和金泰集團在電池回收等等這一系列方面,我們總體是共建、共贏、共享、共生這樣的模式。
我今天的報告就這些,整個信息對與不對,也提大家參考。我們在下面還有一個展臺,大家感興趣的話,大家可以到下面展臺去看一看。
謝謝。
1、凡本網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客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客車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李小鵬在全球可持續交通高峰論壇(2024)全體會議上作主旨講話[09-26]
- 城市公交停車(保)場安全生產管理規定[09-13]
- 如何運用乘客與市場調查優化公交線路運營[09-11]
- 成都市快速公交系統建設與運營實踐[08-19]
- 中小城市公交線網優化面臨的主要問題、發展需求及優化策略[08-16]
- 城市公交行業駕駛員心理健康調查及對策建議[08-08]
- 城市公交企業如何開展安全隱患排查?[08-06]
- 城市公交企業基層班組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