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中國自動駕駛該怎么發展
2017年9月24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常州論壇聚焦探討未來的交通體系與出行方式,具體討論新技術如何應用于出行及交通;交通體系的重構需要哪些政策與法律法規調整;汽車產業如何適應這些新變革。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劉斌在論壇上發表演講,內容實錄如下: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大家下午好!很榮幸受百人會的邀請參加今天的會議。按照百人會的命題,我對自動駕駛進行一些相關的研討。我們百人會是一個開放式的論壇,今天上午,包括陳主任提出來的都是一些問題,行業的共性問題,供大家參考,碰撞出一些火花,指導行業更好的發展。
我自身主要是研究新能源汽車財稅,還有小排量汽車的優惠政策。說實話對自動駕駛并不太了解,但是汽車的發展,或者說汽車未來會受到自動駕駛的沖擊,使得整個出行方式,還有整個生態,整個產業鏈,都會發生很大的改變。根據這個命題作文,我提出三個問題,供大家來共同探討。
第一個問題,為什么要發展自動駕駛?雖然說行業內,或者說資深的業內機構都有很清醒的認識,但是上升到國家層面,上升到一個產業,我還是想提出這個問題供大家來探討。假如說第一個問題認為發展自動駕駛有很大的商業價值,也就是很多的商機。第二個問題,企業究竟能做什么呢?能抓住什么呢?怎么為自己獲得發展的機會?第三個問題,發展自動駕駛過程當中政府部門能做什么。工信部有七個司在研究,包括發改委在研究自動駕駛的報告,包括很多地方政府,都希望在自動駕駛的風口上能夠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政府究竟有什么可以作為的地方?
第一, 為什么要提出這個問題呢?
中國企業做自動駕駛相關的技術,相關布局有的很多。我們8月份去加州進行交流的時候,斯坦福大學一個華人教授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中國企業為什么要發展自動駕駛?我們當時覺得很奇怪,因為安全,他們說安全和你們有什么關系,和你們這個企業有什么關系?我們就反問谷歌為什么要發展自動駕駛?他說谷歌之所以要發展自動駕駛,是因為中間有商業價值,這個商業價值是什么呢?比如說從舊金山到洛杉磯有5個小時的車程,這5個小時的車程,如果運用了谷歌的自動駕駛汽車,那么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傳媒渠道,對谷歌來說就控制了這個駕駛員,或者乘客。5個小時的時間內他們可以推送的傳媒還有更多的服務,還可以做廣告。人每天的時間也就24小時,都是很寶貴的,掌握著這5個小時的時間,谷歌就能夠產生很多的商業價值。我們回過頭來看中國的企業,我們說中國要發展是因為安全,因為現在95%的事故是由于人的問題,所以是為了安全。但是在這個發展安全的過程當中,對我們企業,具體到某一個企業,對你來說有什么好處?還是為了更多的安全性能夠獲得大家的關注?或者是為了開車的方便?開車方便又給你帶來了什么價值?中間有大數據,大數據能夠掌握他的出行,提供商業的服務,但是你是否能夠等到那一天?比如能夠緩解擁堵,對于你企業來說,對于發展自動駕駛的企業來說有什么商機?我個人分析,現在做的國內企業有兩類,第一類是傳統的汽車企業,包括上午奇瑞講了他們將來會做(L2),包括跨國的車企說現在已經瞄準(L4)的產品,推動它的商業化,他們不做就會被新的技術革命,就好象柯達被自己發明的數碼技術所革命一樣,是不是這個原因?
第二, 對主機廠來說,他要業務轉型
比如說我們2009年到2011年的時候,當時跟發改委和大眾公司做了一個汽車社會的課題,當時想解決交通擁堵停車的問題。到了歐洲考察,GPSA給我們介紹的是分時租賃,他們是當時分時租賃的提供商。我們當時感覺分時租賃和交通擁堵有什么關聯?我們一直帶著這個疑問,后來我們跟寶馬進行了夠,寶馬說為什么這么多的主機廠都要做分時租賃,大家提的戰略都是一樣的,電動化,共享化,都是一樣的,為什么要做分時租賃?是因為原來個人購買車可能七、八年才購買一輛,但是做的分時租賃之后,一年之后這個車可能就需要更新了,寶馬的車主是30、40歲,有一定的能力才能購買,但是因為做了分時租賃,客戶往下拉,20多歲的人就可以享受寶馬。主機廠是否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在做自動駕駛?
第三, 消費的服務,包括大眾和滴滴,是否也做服務商?
對于互聯網企業來說,推動新技術的革命,還是說在建設新的生態,引領新的出行模式?我不太了解,我提出來,大家共同探討一下。
前面談到了在自動駕駛當中可能有很多的商機,比如浙江的一家電動車制造商,做租賃的時候,他說租賃的收入比不上做廣告的收入。因為做租賃的時候,客戶一鍵按動的時候,首先出現的就是廣告,這是在國外做的。這就成為了他的一個盈利點,我們在發展自動駕駛的過程當中,對于每個致力于投身到自動駕駛的浪潮當中的企業來說,你提供什么產品,提供什么服務?你的產品和服務提供的顧客是在哪里?是廣大的私人,還是說一些上班族,還是滴滴所說的最后一公里。最后一公里我們就是不知道怎么解決,后來共享單車一出現解決了,市場的力量比政府的力量更大。和單車一樣,做自動駕駛當中,你的顧客究竟是什么?你為顧客提供了什么價值?是良好的價值體現?還是增值?還是其他的榮譽感?這些價值當中,你的盈利模式是什么樣的?在自動駕駛當中你的盈利模式是什么樣的?你是靠提供車這個硬件,還是靠提供共享的平臺,還是像安卓平臺一樣,都是需要探討的。如果這些都能夠找到的話,這家企業來做和其他企業來做有什么區別?你發現之后,如果別人都知道,你沒有領先的能力。也就是說,你做這項價值提供,你的核心競爭力不容易被別人復制的究竟是什么?可能每一個致力于自動駕駛發展的,都得很好的進行思考。
在自動駕駛發展當中政府在做什么?現在提出了中長期發展規劃。,未來就是兩頭發展,一個是新能源,第二就是智能汽車。政府在新能源很明確該做什么事情,那么在自動駕駛當中,政府介入不介入,如何介入,還存在比較大的爭論。在政府介入的過程當中,有一些正方的觀點,談到同時也有反方來駁斥。新能源汽車也存在這個問題,我們發展新能源汽車是國家戰略,但是另外的報告也上去了,純電動汽車仍然有很多副作用。我們政府如果介入自動駕駛,可能要做安全,為了降低交通傷亡率。但是自動駕駛介入的時候,恰恰會有一些不安全,因為技術的不成熟,因為中國混合道路交通的復雜狀況,機器也是很難適應的。政府為了緩解交通,但是也可能增加交通,只有一輛車的情況下,我可能開車上班,如果是自動駕駛,我可能把車給其他人繼續使用,就會導致車輛的增多,反而會增加擁堵。自動駕駛會提高車的利用率,導致車的總量的減少。但是另外一方面,不要指望任何一項技術或者應用會導致資源的大規模減少,包括我們對電腦的使用,對打印機的使用,并沒有造成紙張的減少一樣。還有是減少排放,由于過多的自動駕駛的使用,反而可能會增加排放。所以說政府介入的時候,也會有這兩方面的觀點在左右著。政府要做自動駕駛介入的話,主要的原因還是安全的問題,還是自動駕駛發展當中需要配套設施,需要社會公共物品的提供,這些都是私人難以提供的,需要政府來介入。
如果政府必須介入的話,那么政府究竟在哪些方面要有所作為?并且要如何作為?還是不太明確的。第一,如果政府要介入,就像我們企業一樣,企業進行拓展的時候,風投的時候,會提發展目標。政府要做這個事的時候,要支持自動駕駛的時候有什么目標?比如新能源,我們提出50萬輛,500萬輛,難道自動駕駛也是這樣輛的目的?還是像谷歌一樣,對距離的測量到厘米級的量化目標。比如對于風險,多少秒的目標,政府要介入肯定首先要確定一個目標,這樣才好出臺相關的措施來推進。政府來介入的時候,自動駕駛的難點,選擇什么樣的技術路線。汽車廠家是一個硬件提供商,軟件的平臺全部都是依靠它,所以這種路徑像安卓平臺一樣,還是像主機廠慢慢的演進,去做硬件和軟件的路線?是遞進的路線還是激進的路線?如果說政府要支持,究竟支持什么樣的關鍵技術?能不能像新能源一樣,電池、電機、電控一樣,一說別人該明白了,術語比較多,很難清晰的向業外的人,向社會說明白。如果不能說明白,政府就不可能大規模的支持。基礎設施的建設究竟要做什么?比如信息通信產業、交通、5G,對于很具體的要做的事情,像新能源一樣。還有上午提到的法律法規、交通法規、還有相關技術的標準,大家都說要做,但是能不能在這個方面提提建議,列一下具體要做什么。如果說這些都能夠明確,又能夠得到行業,得到大家的共識,這個時候政府才能毫不猶豫的去支持它的發展。
我跟大家分享的就是這些內容,請大家多多指正!
1、凡本網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客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客車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李小鵬在全球可持續交通高峰論壇(2024)全體會議上作主旨講話[09-26]
- 城市公交停車(保)場安全生產管理規定[09-13]
- 如何運用乘客與市場調查優化公交線路運營[09-11]
- 成都市快速公交系統建設與運營實踐[08-19]
- 中小城市公交線網優化面臨的主要問題、發展需求及優化策略[08-16]
- 城市公交行業駕駛員心理健康調查及對策建議[08-08]
- 城市公交企業如何開展安全隱患排查?[08-06]
- 城市公交企業基層班組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