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如何攻陷北美市場
中國汽車近幾年出口猛增。于是,各自主品牌車廠都先后醞釀進入北美。但是,北美市場對中國廠商來說,始終只是一個夢。
挑戰是什么?三大障礙:第一,安全碰撞、排放標準;第二,整車和零配件的質量問題;第三,更重要的是改變新車開發流程。根據樂觀預計,中國汽車正式在北美銷售最早也要到2010年。
北美市場交白卷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05年我國汽車整車(含成套散件)首次出現出口數量大于進口數量。2008年上半年,汽車企業共出口35.8萬輛,同比增長62%,自主品牌奇瑞、吉利、長城、華晨等企業為汽車出口的主力。
汽車出口的國際市場分布呈現多元化趨勢,中國對亞洲、歐洲、俄羅斯和非洲傳統市場繼續擴張。2008年上半年,對歐洲出口量與金額分別占總出口的31.0%與31.1%,僅次于亞洲,排在第二位;對俄羅斯出口占汽車出口金額的15.4%,出口數量的13%。2008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的前三個國家為俄羅斯、越南和伊朗。奇瑞在敘利亞、馬來西亞、俄羅斯等國設廠,通過CDK模式出口,目前共有8家海外工廠。
但中國在北美市場整車出口仍為零。
奇瑞是最早開始計劃進入美國市場的,2006年曾計劃和Malcolm Bricklin(曾經把Subru和Yugo汽車帶入美國市場)的夢幻汽車合資開發適合北美市場的新車,但因商業糾紛而流產。2008年8月Malcolm Bricklin把奇瑞告上法庭,索要14億美元的賠償。
進軍策略各不同
奇瑞本有兩方面的準備,一方面和Chrysler合作貼牌生產,另一方面和Quantum成立合資公司,開發面向全球發達國家市場的車型。前者以低油耗的小型車為主,能彌補Chrysler的小型車車型空白,后者則主推高端豪華車型,用合資公司的品牌,但標以低于歐美日本同等豪華車型20%的價格出售。
中興汽車也有類似計劃,和中美汽車合作有限公司(Chamco Auto)正展開合作。
華晨有兩款B級車已經在西歐正式銷售,進入北美市場,就很可能將復制還算成功的歐洲模式,以自己品牌的經濟價格銷售高端中型車。華晨屬自主品牌中的高端品牌,車型少,進入北美市場仍主推尊馳和駿捷這兩款B級車。華晨已宣布參展2009年底特律車展,就為顯示其進入北美市場的決心。
比亞迪寄希望以其電池技術的優勢跨代發展,在混合電動車和純電動車領域與歐美日韓車廠競爭。2008年比亞迪攜F6DM車參展底特律車展,總裁王傳福親自開車展示,此款車是中國市場上在售的F6(屬B級車)雙模混合動力版。
其余車廠或宣布了進入美國市場計劃,但缺少后續動作。如吉利參加了2008年底特律車展,宣布將和合作伙伴一起投資5億美元在墨西哥共建合資工廠,未來將從墨西哥出口到美國。吉利一貫策略是低端低價,預計將延續這種模式,主推6000美元起的緊湊經濟車型。但吉利目前在中國市場銷售的幾款車型,無論從碰撞、排放,還是從質量品質來看,離美國市場要求還相距甚遠,進入北美市場必須開發新的車型。
需克服三大障礙
第一,中國汽車進入北美市場的最大困難在于,中國企業的在售車型安全碰撞、排放標準的正式認證與北美要求有一大段距離。但由于認證昂貴,除了分析和斷定車型需要改進之處,還有對整車及零配件等后續問題的一系列工程要求做項目的改進,這就幾乎等于設計一輛新車。奇瑞與夢幻汽車的合資項目一共花了2600萬美元,卻一無所成。而在中國開發一輛新車的費用,包括自主設計、開模,到推出樣車,大致才需2億人民幣。因此,中國企業更現實的戰略是從一開始就設計開發符合北美市場的新車。比如:奇瑞采取同步開發全球車的戰略,其A3、A6項目就都是以北美為標準的。
第二,中國汽車還要解決整車和零配件的質量問題。目前幾家自主品牌車廠都有差距。自主品牌以往低價競爭依靠低價低質零配件,而在北美市場則必須采用高質量的零配件。這意味著從一開始就要建立零配件的質量測試和控制體系,但對多家自主車廠而言,這還是一個空白點。北美很高的人工價格,也決定了中國市場“4S售后服務彌補質量缺陷”的模式不可能在北美復制的。
第三,中國本土汽車更重要的是改變新車開發流程。自主車廠以往不注重新車測試,采用“邊銷售邊改進”的新車開發體系,導致市場上既有車型很難提高質量。比如:奇瑞的“短、平、快”新車開發流程,雖然開發成本降低,上市時間減少,但一些質量隱患因模具的原因而難以改進。奇瑞車型A1遲遲不能滿足Chrysler的要求,很可能就是這個原因。
中國汽車出口目前有三種模式用于發達國家,哪種會成功,還未有定論。
華晨模式:以自己的品牌在歐洲銷售,尋找當地國獨家代理,但銷量增長緩慢。
奇瑞Quantum模式:與外資方建立合資公司。外方投資用于新車開發,以及新車認證、流程、車型風格的細節改造等;作為交換,外資方擁有品牌和進口代理權。但是,外資方也沒有品牌和銷售渠道時,難度就很大了。
奇瑞Chrysler模式:貼牌生產。對方是知名的大車廠,可以互用銷售渠道。這雖然風險減少,但喪失了品牌,就意味著可能的利潤減少。
總之,中國自主品牌進入北美, 首先要立足于新開發車型,從設計一開始就要考慮符合北美的各種要求和標準,建立類似豐田、本田的新車開發流程,完善整車及零配件質量控制體系。同時,還可以先嘗試貼牌生產,不拘泥于建立自己的品牌和銷售渠道。
誰離北美最近
根據樂觀預計,中國汽車正式在北美銷售最早也要到2010年。只有奇瑞和華晨近期有實質性動作。吉利在售汽車目前沒有適合北美的車型,新開發車型至少是2009年以后的事情。長城、中興、長豐的主打產品是SUV,但因高油價同時遭遇全球范圍內的衰退,在北美市場難有作為。比亞迪混合動力車計劃需要時間,新動力汽車在北美不會普及得那么快。
1、凡本網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客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客車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比亞迪向烏拉圭電動公交運營商交付100臺12米純電大巴[09-24]
- 海外一線堅守者,點亮世界“安凱紅”[09-14]
- 搭載先進動力系統 比亞迪匈牙利工廠第700臺純電動大巴下線[08-30]
- 繪就交通新畫卷 亞星客車成功交付坦桑尼亞[08-29]
- 行業觀察|國產新能源客車是否受歐盟電動汽車關稅新政影響?[08-28]
- 節能環保至上 金旅客車緣何收獲北歐客商點贊?[08-27]
- 產品推介+現場簽約 中通客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墨西哥)舉行 [08-23]
- 中車電動達喀爾項目:成功是我們拼搏出來的丨企業文化故事④[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