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 中國汽車業發展需要冷靜
我仍然非常清晰地記得,一年之前母親坐在我剛剛添置的汽車上激動得像個孩子般的情景,因為在她的印象中,只有縣城的“大官們”才能坐上被她們稱為“官轎子”的汽車。
短短30年,汽車已經從以前的“官車”進入尋常百姓家,在這短短30年中,中國汽車經歷了上世紀70~80年代的“紅旗”和“上海牌”時代的艱難自主摸索、80~90年代的大范圍合資和90年代~21世紀初的自主群飆三個階段。
30年間中國汽車行業經歷了從10萬輛到接近1000萬輛的爆發式增長。
上世紀50年代開始的紅旗轎車雖然為國人帶來了自主轎車工業的喜悅,但是由于基礎工業的薄弱和人才匱乏,從1950年到1980年期間的汽車工業更多的停留在簡單的模仿和拷貝階段。
進入改革開放30年之后的新時代,汽車工業也開始迎來新一輪的發展契機。1984年上海大眾開始的合資成為中國汽車業發展的重要分水嶺,改革開放結束了長達多年的“引進還是購買車型”的爭論,拉開合資時代的大幕,引進合資階段的典型特征為“拿來主義”。以上海大眾作為標本的合資進程為中國汽車的技術引進、吸收以及培育人才,給中國汽車工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技術換市場”的合資建設大大縮短了中國汽車接軌全球的步伐。
但由于政策上的約束和跨國公司的技術壁壘,中國汽車業發展緩慢,由此,中國人自主造車的夢想愈加強烈,但在沒有技術背景和人才隊伍的前提下,引進、消化、吸收外國產品及技術成為模仿創新階段的典型特征。
在中國汽車工業50年的積累和10多年的合資進程之后,隨著經驗的不斷豐富和市場競爭的加劇,在國家提倡自主創新的大背景下,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一批自主研發的自主品牌汽車也應運而生。上世紀90年代末期的華晨汽車、吉利汽車以及奇瑞汽車開始艱難起步,進入21世紀之后,整車研發、核心零部件技術的掌握成為自主創新階段的重要特征。2003年開始,汽車市場的井噴成為自主品牌集體狂飆的催化劑。以奇瑞汽車為首,包括吉利汽車、華晨汽車以及新進的比亞迪汽車等在內的自主品牌,在短時間內形成了自主研發能力和研發體系,建立起最基礎的生產制造、技術研發以及銷售服務體系。
改革開放激蕩國人30年,汽車行業也經歷了30年的加速跑。這其中當然有豐碩的成果,但也遺留下一堆問題。自主品牌過于追求速度而忽視基礎建設導致民族汽車工業表面繁榮;合資進程在市場換技術之后的后遺癥開始集中爆發,汽車數量的急劇增加使得人、車和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汽車社會的提前膨脹也讓諸多弊端提前暴露。
當前的汽車業全球低迷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機會:如何讓我們的汽車與人類更加和諧地共存?我們的民族汽車工業如何實現有責任的增長?我們的汽車社會需要一個怎樣的汽車市場?
30年太快,中國汽車業需要冷靜地回顧這些得與失,是與非。
1、凡本網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客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客車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比亞迪向烏拉圭電動公交運營商交付100臺12米純電大巴[09-24]
- 海外一線堅守者,點亮世界“安凱紅”[09-14]
- 搭載先進動力系統 比亞迪匈牙利工廠第700臺純電動大巴下線[08-30]
- 繪就交通新畫卷 亞星客車成功交付坦桑尼亞[08-29]
- 行業觀察|國產新能源客車是否受歐盟電動汽車關稅新政影響?[08-28]
- 節能環保至上 金旅客車緣何收獲北歐客商點贊?[08-27]
- 產品推介+現場簽約 中通客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墨西哥)舉行 [08-23]
- 中車電動達喀爾項目:成功是我們拼搏出來的丨企業文化故事④[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