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奕
一、 大中型客車銷售數據分析
中汽協數據顯示,受轎車市場下滑的拉動,我國整個汽車行情連續三個月處于低迷,而且沒有抬頭的跡象。2004年上半年,全國汽車銷售2553567輛,同比上升24.2%。其中,大型客車增勢強勁,共生產11375輛,較去年同期7550輛同比增長50.7%;中型客車共生產22905輛,較去年同期23151輛同比下降1.1%。具體數據如圖一、二。
圖一:中國汽車銷售數據
圖二:中國大中型客車銷售數據
二、大中型客車市場與行業主要特征分析
大客需求繼續上揚,中客市場逐步回升
截止今年上半年,大型客車銷售11375輛,較去年同期7550輛同比增長50.7%;,而去年較前年同期增長為16.38%;中型客車共銷售22905輛,較去年同期23151輛同比下降1.1%,而去年較前年同期下降16.27%,大中型客車總銷量同比增長11.7%。數據顯示,中型客車下滑的腳步已經止住,大型客車的火爆行情烘托了大中型客車市場的增長態勢。
大中型客車大型化、高檔化趨勢明顯
大型客車連續三年以平均30%的速度增長,大型客車占大中型客車的比例由2001年的14.8%上升為2004年的33.2%,足矣顯示客車大型化趨勢,這與我國客車發展方向保持一致。由于高速公路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客車檔次和乘坐舒適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加之,大中型客車廠商競爭加劇,促進了客車產品質量和檔次的提高。
推陳出新是大中型行業發展的顯著特征
在3月北京舉行的商用車展、4月上海舉行的亞洲客車展和6月北京舉辦的國際汽車展上,新產品是多次展覽的最大亮點。長江和宇通的兩款價格不菲的鉸接車可謂今年城市客車的焦點,目標直指各大城市的BRT快速公交系統;一汽首次推出自主開發的客車整車產品攜旗下"太湖"、"遠征"和"解放"三大品牌共同登場,可謂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事件;東風杭汽高端客車"東風·風圣",拉開了東風有限進軍國內高端客車市場的序幕;北方NEOPLAN13米7的超豪華公路客車開辟中國客車史的先河;中通博發、中通凱撒、中通凱越顯示了中通集團的后發制人;金龍自主開發的"天劍"、"英雄"更顯金龍超凡實力……各廠家頻頻的新產品推介會更是讓人眼花繚亂,鄭州宇通在福州舉行2004年新產品推介會,一舉推出了最新研制開發的9款新車型,丹東黃海也于上半年在丹東和深圳推出9款客運旅游產品,宣布正式進軍旅游客運市場;一汽年初在天津舉辦產品推介會,為天津公交度身打造三款客車及六款客車專用底盤;安凱·賽特拉豪華客車巡展活動歷時兩個月,橫跨東南三省十多個市,給業界留下深刻印象……
城市客車造就大中型客車市場新的繁榮
從中汽協(客車部分)結合中通統計來看,由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客車連續三年以平均40%的速度增長,以生產公交車為主的企業業績增長較快,而以生產底盤、旅游車、團體車等客車廠家出現一定程度的下滑,并紛紛以技術引進、兼并重組等方式開辟城市客車戰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以說,城市客車的迅猛發展支撐了大中型客車市場新的繁榮。
三、 大中型客車制造企業態勢分析
各大中型客車制造廠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上演著諸侯爭霸之勢,無論是客車巨頭,還是客車新軍,各自在產品的推陳出新、營銷的別出心裁、服務的體貼入微等方面動足腦筋下足功夫。
宇通集團:1993年至2003年,宇通主要業務指標平均以每年50%以上的速度猛增,成為2003年中國企業500強中唯一一家客車生產企業,位居第410位。宇通發揮自身優勢,輸出資本和管理,在擴大企業規模上大顯身手,先后兼并重組了河南省水機廠、重慶宇通、蘭州宇通和宇通重工,從專業化到多元化,宇通堅持要做強也要做大,成為國內客車行業唯一的國家級技術中心。在大中型客車業務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宇通為打造新興企業集團積蓄能量。2003年,公司與德國MAN合資興建的年生產能力為2000輛的與歐洲同步技術的高檔豪華生產線,極大的滿足了市場的需求,也表明,在客車技術上一直充當領路者的宇通,又一次搶占了技術"制高點"。2003年,宇通企業集團共計銷售客車整車15500臺,比2002年增長9.86%,銷售收入48.6億元,比2002年增長21.3%,市場占有率超過21%,企業綜合實力穩居行業第一。今年上半年,宇通麾下各企業運轉情況良好,共完成8200輛,銷售收入近25億元,同比增長了38%,繼續保持行業第一的位次。堅持"以引領行業發展為己任"的宇通企業集團,憑借多年積聚的體制、管理、技術和人力資源優勢,立志用8年的時間,成為中國一流的以商用車業務為主業的新興企業集團,大客車業務進入世界前5強。
金龍集團:以低成本擴張起家的金龍長期以來一直受股權糾紛的困擾,在前進的路上步履蹣跚。"三金龍上演豪門恩怨"、"三金龍漸行漸遠"的報道在各大媒體刊物上常常可以看到。大金龍作為城市客車領軍的后起之秀,以其準確的市場定位,牢牢占據市場。其中,以XMQ6113G系列、XMQ6103G系列為代表的公交車在前4個月銷售額超過1億元人民幣,其公交車產品產值約占銷售總額的30%左右,并且作為大金龍推廣的市場重點;據悉,金龍老總辭職,且金龍股東之一廈門汽車以現金形式將50%股份收歸其下,終結了大金龍長期混戰的局面。金龍能否一直以低成本擴張策略繼續成長還是任重而道遠的。
黃海客車:素有客車業"黃浦軍校"的丹東黃海自2002年11月與曙光汽車集團成功重組后,一直成為行業內外倍受矚目的焦點。經過短暫陣痛的黃海養精蓄銳、穩中求進,2004年,繼續保持出色的經營業績。短短一年多,頻頻推出的新產品,著實體現了黃海顯著的新產品開發戰略,近期陸續推出了城市客車系列有"都市清風"
"都市小靈通"系列,客運旅游客車系列包括"風馳"、"迅馳"、"飛揚"、"海韻"、"捷運"等系列的新產品,不僅填補了產品品種的空白,而且無論產品造型風格,還是性能價位,都有良好的市場表現,得到了用戶的好評。黃海也正在通過合資合作、技術引進、聯合開發等多種合作形式,力求全面發展。黃海靠公路客車起家,因城市客車而發展壯大。城市客車市場是黃海的傳統市場和優勢市場。同時,黃海將2004年定為客運旅游市場擴張年,要在客運旅游市場上做大文章。黃海的目標是3年之內進入行業前5名,5年之內躋身行業前三甲。
揚州亞星:2004年4月,格林柯爾正式完成了于2003年底開始的對揚州亞星的收購。顧雛軍
"要傾力把揚州亞星打造成為客車業旗艦,成為中國客車行業的航母"的決心已是路人皆知。其中格林柯爾計劃是:2004年內生產客車一萬輛,銷售收入比2003年翻一番,超過16億元。就目前亞星銷售情況來看,恐怕無法實現,但亞星在城市客車戰略上,卻突顯其高遠:其投放市場的JS6880H、JS6821H都表現很精彩,尤其是JS6113H公交客車一年銷售額達1個億。從目前優勢來看,揚州亞星的技術、底盤、品牌都不明顯,而資金優勢將是亞星的最大優勢,揚州亞星離公交老大有多遠?人們拭目以待。
東風(有限):一向以造卡車和底盤稱著的東風,如今也想在客車領域稱雄。"東風·風圣"近日上市,拉開了東風有限商用車全面進軍高檔客車市場的序幕。公司高層表示,作為東風商用車品牌的延伸,東風將用三四年時間,將"東風"品牌變成中國客車業最有價值的強勢品牌。東風有限確定東風杭汽為客車的生產基地,引進國外車身技術和設備,依靠科技創新,建設高檔客車制造中心,現在2.4萬平方米的聯合廠房已經竣工,引進的車身制造設備已正式投產,生產裝配線更具現代化。東風客車目前擁有杭州基地、十堰基地和惠州三個基地,生產30個系列近300個品種的客車,具備了參與全球客車業競爭的實力。
一汽客車:提起東風,不能不聯想到和其旗鼓相當的對手一汽。2002年底,一汽正式成立了一汽客車有限公司,整合旗下品牌"太湖"、"遠征"及"解放"。底盤用長春的"解放"品牌,城間客車用大連客車廠的"遠征"品牌;城市客車用無錫汽車廠的"太湖"品牌,無錫基地已開始擴建,年生產能力達到單班2500輛。一汽用1233戰略(一個研發中心,兩個采購和銷售網絡,三個基地和未來5年的三個方面)保證825計劃:2004年~2008年的5年內,一汽要完成各類大中型客車產銷量8000輛,客車底盤2萬輛,一汽的客車要在5年內綜合實力進入客車業前5名。
新江淮汽車集團:2003年12月,經過兩年的無形資產整合,江淮安凱實現了資本的無縫對接,新江淮汽車集團公司應運而生。至此形成了以江淮客車中低檔中型客車和以安凱客車大型客車中高檔客車為主的全系列產品。去年,安凱股份實現銷售收入7個億,1000臺整車,1000臺底盤。今年公司的目標是,實現13億的銷售收入,3000臺整車和1500臺底盤。2004年,是新集團公司運作的第一年,計劃目標實現銷售汽車13萬輛。銷售收入110億元,商用車的總產量位次將再次前移。
中大集團:不得不提的就是中大汽車,繼前兩年"通吃"中國客車業以后,并宣稱"創造客車新時代",以"地成本、低價格"來擠干客車業內的超額利潤。今年又傳出整合南京金陵雙層客車廠,欲在溧水建汽車基地,"出口肯定要做的","老總出訪歐洲","尋求與國際知名汽車公司合作","涉足特種車和SUV"、"中大集團第一輛公交車下線"……人們不禁要問,中大到底要做多大?無論怎樣中大的種種表現透露其對客車的濃厚興趣和發展策略。中大集團宣稱兩年內"中大"客車規模要做到1萬輛,整車生產要達到5萬輛,要進入客車生產的前3名。
總之,中國客車業可謂風起云涌,大浪淘沙,傳統的卡車企業和底盤企業、國外品牌、民營資本躍躍欲試,揭竿而起,不甘落后。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中外品牌自成陣線,客車格局初見倪端,誰能扛起中國客車企業的大旗,還有待于市場的檢驗。
四、大中型客車市場發展預測
城市化進程加快促進城市客車的發展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到2010年,我國城市化水平將由2000年的30.4%提高到45%,城市人口將由2000年的4.46億增加到6.28億,這將全面推進我國公共交通的發展。目前投入運營的城市客車約有26.4萬輛;到2010年按每萬人擁有一輛城市客車計算,城市公交客車至少要達到63萬輛,平均每年至少要增加3萬至4萬輛;加上報廢更新,平均每年必須相應增加5.5萬輛左右,這對于城市客車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建設部去年底印發了《關于加快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進程的意見》,年初,又發布了《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見》對于城市客車的發展是一個很大的契機。北京的奧運會、上海的世博會、廣州的亞運會以及日益豐富的城市文化生活也無疑會帶動公交客車的更新和發展。
公路建設和通車里程促進公路客車的需求
年初,從全國交通工作會議上得知:2003年共完成交通基礎設施投資3900億元,同比增長12%,其中公路建設完成3500億元,同比增長9%。2003年新增公路通車里程4.6萬公里,其中新增高速公路4600公里,全國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81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近3萬公里,實現了"五縱七橫"國道主干線系統第一階段建設目標。受交通部《收費公路車輛通行費車型劃分》標準影響,39座客車將有可能成為2004年亮點。農村公路建設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全年共完成新改建農村公路10.2萬公里;2004年新改建農村公路10萬公里。公路建設的如此快速發展和交通基礎設施投資之大,無疑為擴大公路客車市場提供了廣闊前景。
負面因素不容忽視
在大中型客車高速發展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外界對其發展造成的負面影響。其中鐵路提速,飛機票降價,中長途客運運力相對過剩,特大城市地鐵和輕軌的建設和啟用,以及私家車的發展對對公路和公交客車都有著一定的沖擊。預計今年年底大中型客車銷量如圖三。
圖三:大中型客車銷量c預測
進入2003年,城市客車受到了最高禮遇。同時,"城市客車也將是2004年客車行業發展的主旋律。"兼并重組、擴大產能、開發產品、資本投入還會在客車界頻頻發生,各廠家為迎接新的市場高峰的到來積蓄力量,2004年,是充滿希望的一年,將是大浪淘沙,適者生存的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