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青
1994年《汽車產業政策》首次頒布,成為指導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其后汽車產業經過10年的大發展,行業內外環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為適應新的形勢要求,發布了新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新政策相對1994年的《汽車產業政策》有多項大的政策調整,對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將有長遠影響。
大企業集團自主權加大
國家發改委負責行業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大型企業集團可以制定集團發展規劃,由發改委核準后實施,大企業自主權有所加大,因為可根據市場需求適時推出新產品,經營靈活性加強。大企業集團指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15%以上或銷售收入占行業比例15%以上,當前只有上汽集團、一汽集團、東風集團能達到該要求,上海汽車、一汽轎車、東風汽車等大集團控股上市公司可因更多的新產品引進、更快的新項目投產,從而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
國家對汽車投資項目的管理實行備案和核準兩種,需要核準的僅有兩類項目:一類是組建新的汽車企業,另一類是現有汽車企業跨類生產其他整車產品。新建汽車或發動機企業要求很高的資本金:投資總額不低于20億元,自有資金不得低于8億元。并要建立產品研發機構,投資額不低于5億元。汽車產業投資的高門檻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汽車業盲目重復建設,又使現有汽車生產企業的殼價值不減,但對行業外資本、民營資本進入增加難度。
呼喚企業技術進步
引進消化國外先進技術是提升我國汽車工業技術水平的重要途徑,在引進國外技術的同時,新政策鼓勵發展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開發。自主開發的形式包括自行開發、中外聯合開發、委托開發等多種形式,這顯示了對我國汽車企業目前產品開發方式的認可。長安汽車、昌河股份、哈飛汽車等幾家微車企業在自主開發方面走在前列。
新能源、電池動力、混合動力等新型動力是國家積極支持與發展的方向,在傳統的內燃機動力的開發與應用上,我國與先進國家的差距很大,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趕上,但在新型動力方面,由于都處于研究探索階段,差距較小,是我國汽車工業追趕發達國家的突破口。我國人口眾多,潛在消費群體龐大,新型動力是解決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的有效手段,新型動力的美好前景使我國實現汽車消費大國的預期成為可能。
尋求產業結構升級
針對我國汽車工業散、亂、無序競爭的現狀,新產業政策鼓勵汽車企業以資產重組的方式發展大型汽車企業集團,或以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方式結成戰略聯盟,形成大型企業集團、企業聯盟、專用汽車企業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
在汽車行業的兼并、重組過程中,資本市場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上海汽車、東風汽車、一汽四環等三大汽車集團控股的上市公司通過資本市場募集資金,不斷收購集團公司優質資產,快速成長壯大,大企業集團的支持是這些公司的資源優勢和成長動力,而上市公司也為企業集團提供了可靠的現金流入。
另外,如中國重汽買殼ST小鴨;湘火炬通過與陜西重汽、重慶重汽的合資控股了兩家有影響力重型卡車生產企業,成為我國重卡市場不可忽視的生力軍;曙光股份控股黃海客車公司,成功進入大客車生產領域等,都顯示資本市場在汽車產業整合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零部件產業受惠最大
我國在加入WTO之前,引進車型國內生產有最低40%的國產化率要求,由于該條例不符合WTO精神,入世之后已取消,使一些合資企業以全散件組裝方式生產國外品牌轎車成為可能,這對國內零部件企業發展不利。新產業政策限制以進口散件組裝方式生產汽車,在某種程度上恢復了國產化率要求。
國產化要求一方面給國內零部件企業帶來機會,另一方面,將加速國外零部件企業在國內的投資進程,在填補空缺的同時,給國內既有的零部件企業帶來更大競爭壓力。目前從事零部件業務的上市公司較多,但真正具備核心競爭力的不多,有兩類零部件企業將受益,一類是零部件主業突出、技術和規模國內領先的公司,有威孚高科、萬向錢潮、福耀玻璃等公司,這些公司產品市場占有率最高,將是產業政策的主要受益者,另一類零部件公司主要依靠給集團內整車企業配套,關聯交易占據主導地位,包括上海汽車、東風汽車、東風科技、一汽四環等公司,它們將隨著集團公司的發展而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