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客車行業是從改裝發展起來的,底盤生產曾經作為關鍵技術控制過客車行業的命脈。計劃經濟時代的底盤計劃對當時客車改裝企業的重要性不亞于目前客車企業對資金的追求,在這種前提下,底盤生產企業曾一度風光無限。
但是,近年來這種現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亞星、宇通、金龍等一批企業的自制底盤技術逐漸成熟,專業的底盤生產企業受到了較大的沖擊。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客車底盤共計銷售66714輛,同比減少14949輛,降低18.31%。為此,底盤生產企業為了給產品尋找出路,向客車整車制造滲透將不可避免。這是一種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式的沖突,而且這種沖突的具體表現方式非常直觀,例如東風杭汽的整車生產規劃,以及年初一汽集團對旗下客車資源的整合和重汽集團的伊思特龍成功下線等,都是這種沖突的“反作用力”。據知情人士透露,江淮集團隆重推出的“江淮客車”也在積極的醞釀之中。雖然現在對沖突的結果還無法預測,但客車市場來自底盤生產企業的沖擊已成氣候,不可忽視,因為這些企業都具有較明顯的優勢:
首先,底盤生產企業技術底蘊非常深厚。
客車技術的精華主要集中在底盤上,底盤的動力性、穩定性以及各總成之間的匹配性是決定客車檔次的基礎,底盤成本在客車總成本中一般都占有較大的比例,往往能夠達到50%以上。同時,由于客車底盤技術含量高,底盤生產企業大多數都具有較強的產品開發能力,也具有比較成熟的產品開發模式,這種積累是一般整車生產企業所無法比擬的。客車的新產品開發是占領市場的關鍵因素之一,業內人士常說國內客車企業的產品開發能力不足,致使客車產品同質化嚴重,制約了客車行業的進步。隨著底盤企業進入整車制造領域,將會提高客車行業的產品開發能力。因此,底盤生產企業的技術沉淀是他們能夠迅速進入整車制造領域并對客車行業形成沖擊的資本。
其次,底盤生產企業的資本實力較強。
一汽底盤、東風底盤、江淮底盤、南汽底盤以及重汽的斯太爾底盤這些專業的底盤企業無一不是背靠大樹,加上前些年市場較好,自身資本積累較多,促使其資本實力在行業內居于前列,相對于大部分客車整車企業囊中羞澀的現象,底盤生產企業的資本實力也是其優勢之一。
第三,底盤生產企業對客車行業非常熟悉。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但是底盤生產企業進入整車制造領域與其他社會資本不同,不需要適應和熟悉的過程,不存在“隔行隔山”的問題,歸納起來,這種“熟悉”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對產品熟悉。底盤作為客車產品的核心技術,長期以來,一直是整車企業研究的對象,通過對底盤性能和配置的理解,來確定工藝方法和車身的配置形式。然而,整車企業在適應底盤的同時,大多數都會就其個性化的技術要求以及改進建議等方面的問題與底盤企業進行溝通和交流,這些意見或建議基本都是市場信息的反饋。因此,底盤企業一般都對客車產品的技術特點甚至市場需求狀況非常熟悉,一旦決定進入整車生產領域,在產品的設計和生產方面沒有障礙。
另一方面,對市場熟悉。用戶市場是客車企業的衣食父母,特別是在現階段,客車企業的營銷方式多以關系營銷為主,因此熟悉用戶市場是所有客車企業必須重視的工作之一。而底盤生產企業在這些方面卻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些優勢主要得益于客車行業的售后服務模式。一般而言,客車產品的底盤、發動機的售后服務由底盤和發動機生產企業來承擔,一些比較大的專業底盤生產企業的市場保有量都在幾十萬輛以上,底盤企業在直接為這些用戶提供服務的過程中,也為自己的整車產品進入市場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第四,底盤生產企業的配套資源具有優勢。
專業的底盤生產企業多是經營歷史較長的老企業,由于其地理位置優越,產品批量大,一般都能在自身的周圍形成配套企業集群,通過多年的培植和調整,使配套資源大部分都在合理的半徑之內,這些資源為減少資金占用和降低生產成本起到了關鍵作用,具有明顯的優勢。
可以預見,客車行業中來自底盤生產企業的沖擊在所難免,這種沖擊的結果是使底盤生產和整車制造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產品劃分上,專業的底盤生產企業將仍然具有很大的生存空間,只是在產品的專業化上將更加成熟,在成本控制上也將具有更大的優勢,產品的競爭力自然會強于整車企業的自制底盤。當然,整車企業也不可能都具有底盤開發實力,其最終的發展和布局會通過市場競爭來調節,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