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柯爾有點怪.
收購亞星客車后,格林柯爾并沒有看中客車行業的豐厚利潤。“至于以后做什么行業,現在還不好說。”格林柯爾內部一位中層人士分析說。
按其說法,客車行業的利潤雖豐厚,但并不是格林柯爾的長處。之所以收購亞星客車,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多了一個“殼”———這個殼能帶來的利潤要遠遠超過客車本身。
10月24日,格林柯爾(8056,HK)收購亞星客車股份有限公司(600213)一事進入最后關頭。“江蘇省已經批準這個項目了,現在已經上報到國資委。”格林科爾一內部人士表示,目前格林科爾已經在江蘇揚州開始了自己的生產計劃。
早在6月27日,亞星客車的母公司——江蘇亞星客車集團有限公司——乘招商引資之際,將亞星客車67%的股權以4.5億元的價格讓給格林柯爾。據揚州市政府一位參與格林柯爾談判的人士表示,之所以要將亞星股份割讓給格林柯爾是因為其可以帶來更大的投資。據了解,雙方交換的條件是,格林柯爾投資1.9億元在揚州建立150萬臺用于出口的冰箱生產基地,時下已經動工。同時,顧雛軍承諾三點:股份公司現有高層基本不動,現有員工工資不會低于現有水平,不裁員,但是部分需要轉崗。
揚州市政府割讓亞星客車,與德國戴姆勒.克萊斯勒的合作成立的亞星奔馳有關。
據揚州市政府宣傳部一位官員介紹,當初合資的時候,亞星集團是把最優質的資產與戴-克合作,余下的資產組建成立了于1999年A股上市,成立亞星股份。在亞星股份與亞星奔馳兄弟并列的同時,其相互之間的矛盾也逐步顯露。來源于國家信息統計中心的數字顯示,按底盤統計,今年1-9月份江蘇亞星的大型客車產量為714輛,與排名第一的鄭州宇通相差1262輛。
“亞星奔馳和亞星股份現在都沒有做到一兩個車型主導,而是多品種在經營,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揚州市經貿委汽車工業辦公室的處長耿江波分析。
同時兩家企業在產品上的摩擦也不斷加劇。“這在我們沒有與奔馳續約之前表現得最明顯。”有揚州市政府官員表示。為解決這樣的矛盾,2002年9月,德國奔馳、江蘇亞星集團與揚州市政府簽定了新的合作協議,規定亞星奔馳產品生產范圍為8.2米以上的城間客車和所有的城市客車。
但“這樣的劃分也讓我們很困難,因為我們起家的長處已經沒有了。”亞星客車銷售部的一位負責人表示,現在的現狀是兩家企業的產品仍有眾多的重合。
1997年亞星銷售最頂峰的時候,年銷售14000輛,比2到5名的企業總和還多。但這樣的表現已經成為歷史。
如是,在內外交困的壓力下,揚州市政府為吸引更多的資金終于下了“狠心”。
至此,又一家家電企業進入到汽車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