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帶來的變化主要體現在關稅下調、非關稅壁壘的放開、國產化率要求降低或取消以及放開對汽車服務貿易的管制等四個方面。
(1)客車行業受入世沖擊相對較小
客車行業相比轎車行業受入世沖擊要小一點,主要原因在于客車制造成本中勞動力成本所占比重較大,而且對經濟規模的要求也要低于轎車。我國的勞動力價格相對較低,約為發達國家的1/40-1/30,這一點短期內不會改變,因此國產客車特別是中低檔客車具有很大的成本優勢。
從價格來看,市場售價在30萬元以下的低檔客車占我國大、中型客車總產量的80%,而國外很少生產這類客車,因此,無論進口關稅降低與否,國外低檔車不大可能進入我國市場;市場售價在30萬到80萬之間的中檔客車,是目前客運市場銷售熱點之一。日韓等國生產的中檔客車因進口關稅的降低使售價與國產車基本處于同一檔次,入世后中檔客車的價格、質量、性能和服務的競爭都將加劇;市場售價在80萬-120萬的高檔客車,是客運、旅游客車市場最有發展前途的產品。在國內這一檔次客車市場的角逐中,實際上是國外的企業及技術在我國市場上的競爭,將給我國客車生產企業帶來參加國際合作、參與國際競爭的機遇;市場售價在200萬元以上的豪華大、中型客車,因價格遠遠超出了國內絕大部分用戶的承受能力,不論進口關稅降幅大小,市場影響都很小。
我國客車的關鍵零部件如發動機很多是進口的,零部件關稅降低將有利于降低國內客車廠商的成本,增加市場競爭力。不過關鍵零部件的進口依賴也是影響我國客車業長遠發展不可忽視的制約因素。
總之,近幾年我國客車在外觀、性能和質量等方面已有明顯提高,加上部分車型的價格優勢,受WTO的沖擊相對來說比較有限,重要的是通過合資合作,加強自身實力,減少對進口的依賴。
(2)客車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客車行業的發展主要取決于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以及不斷改善的道路交通條件和迅速發展的客運、城市公共交通及旅游業等。據有關資料,2001年我國新增公路3.2萬公里,全國公路總里程達143.5萬公里;大中城市重視發展公共交通;假日經濟及旅游業發展等,都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大、中型客車生產的發展。另外,2001年起國家對客運企業進行資質評定也對促進大中型客車特別是高等級客車的銷售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此外,企業更新車輛的資金能力明顯加強,國內客車需求量不斷上升,客車市場容量進一步擴大。
總體來看,我國客車行業已進入一個良性發展階段。據有關預測,在總量上,大中型客車無論是年產量還是總保有量,都將保持適度的增長趨勢。不過,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價格競爭和各種促銷手段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各企業的效益。
(3)合資企業將占市場主角
國內早在1986年就引入了合資企業。現已有二十多家客車廠商與國外汽車廠商建立了合資合作關系。引入外資的優勢在于“化敵為友”,引入技術和管理方法,以盡量低的成本推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不過,最終來看,為提升國內客車制造業整體競爭力,企業之間的并購重組將不可避免。
(4)柴油機客車有巨大的潛在市場
隨著環保標準的提高,發展“低消耗、低故障、低污染、低地板”和“高功率、高容量、高檔次、高舒適性”的城市客車是必然趨勢。柴油發動機功率大、能耗低且排污易于控制,成為國際大中型客車動力的主要選擇。目前國產柴油發動機和柴油等級達不到要求,而在WTO的有關協議中,并沒有對柴油發動機做特別的規定。因此,柴油發動機將是我國客車行業一個重要的不確定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