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www.zxzsfwgs.cn V2.0 上次更新時間:
|
|
從50年廣州公共汽車發展史看中國公交客車發展的歷程
|
|
記者葉德時/林翎/實習生賴少芬/通訊員曾綿綿
時光倒流50年———1952年9月8日,由葉劍英任第一任市長的廣州市人民政府正式發文同意廣州市公共汽車公司與公共汽車管理處的組織機構及干部配備。這,就是新中國成立后廣州市公營公共汽車事業起步之日。
剛成立的廣州市公共汽車公司(即現在的廣州市第一公共汽車公司前身),開張的全部家當只有一輛收繳國民黨政府的舊交通車和三輛由老“道奇”拼裝成的木結構載客車。但是,在市民親切的眼光中,她和著新中國建設熱潮的步伐,堅定前行,不斷壯大,很快變為兩位數、三位數……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敵對勢力的經濟封鎖,沒有汽油,廣州第一代公交人在汽車車尾加裝燃爐,燒炭制取瓦斯以驅動引擎。一直堅持到大躍進,迎來了國產組裝的柴油客車,也迎來了新一輪大發展。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廣州市的公共汽車開始接近千輛。
改革開放,為廣州市的公共汽車帶來了地覆天翻的巨變。
從“一汽”敢于先吃螃蟹,貸款、集資組建專線車隊開始,新思維、新機制為國營公交注入勃勃生機。到上世紀90年代初,廣州市的公共汽車翻番至2000多輛。到現在,又激增至6000多輛。
目前,廣州市平均每萬人擁有公交車近15臺,為全國大城市之最。
廣州公交車每天的客運量達到了450萬人次,相當于這座城市目前固定人口的近2/3。
走在街頭,不時會聽到外地客人對廣州公交車的便捷與舒適度發出的嘖嘖贊嘆。
追撫今昔50年,公共汽車的發展,實際上也就是廣州這座城市發展的一個縮影。
1952年:公交車:四臺
廣州第一代公交人在汽車車尾加裝燃爐,燒炭制取瓦斯以驅動引擎。那時,一輛車上有四個工作人員———司機、“蛇仔”(助手)、前后各一“沽票”(售票員),還是忙不過來。
2002年:公交車:6000多臺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電子報站器、投幣機、IC卡收費機、衛星定位指揮系統紛紛在公共汽車上亮相,尾氣污染的問題得到進一步整治———廣州公交正步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當初擁擠火柴盒如今悠然嘆空調
解放初期“道奇”
1952年9月,廣州公共汽車公司成立,由四輛被市民戲稱為“火柴盒”的木質“道奇”車起步。當時,司乘人員每天凌晨3點多就回車隊預先點燃炭爐,發動車輛。每人身上要帶著兩三片紅糖,以備受到瓦斯侵襲時用以解毒。這個時期的公共汽車以“道奇”為主。后來,匈牙利出產的依卡路斯進入廣州。這種汽車最特別的是座位上有向前、向后和向側各不相同的方向。隨后,國產越秀牌和拖卡的出現,將依卡路斯的江山分去大半。
五十年代末“火柴盒”
1957年,首批(兩輛)使用解放牌底盤、以汽油作燃料的公共汽車出現在廣州街頭,揭開了使用國產汽油公共汽車的序幕。14米通道車與解放牌單卡車并駕齊驅,之前的道奇、依卡路斯、國產越秀牌、拖卡等公共汽車便逐漸退出了廣州市民的視線。這個時期的汽車方方正正,呆板笨重,被司機乘客稱為“大棺材”。行車路線少且簡單,整個廣州市只有12條公交路線。當時,全市線路只有東山站有站亭,但也只是一間小平房。其它站的站長沒有站長室,只能站在馬路邊指揮。公共汽車站牌都五花八門,有的掛在電燈柱上,有的掛在騎樓下,有的掛在大樹身……
十年動亂乘車難
十年動亂,全市交通處于半癱瘓狀態,市民“乘車難”問題凸現,公共汽車公司曾一度改稱人民汽車團、人民汽車公司。文革后,公共汽車才得以逐步恢復,至上世紀70年代末,廣州有公共汽車894輛,線路119條(夜班線17條),載客量每年6萬余人次。
改革開放年代變!變!變!
改革開放以來,為不斷適應現代化中心城市建設要求,公交線網迅速膨脹,到目前,已形成325條公交線路;全市有公共汽車6000多輛,平均每萬人擁有公共汽車15輛,位居全國各大城市前列。在市場競爭中相繼形成了一汽、二汽、電車等10家公交企業,基本解決了乘車難的問題。
———1987年,在全國率先引入雙層公共汽車投入營運;同年又在國內率先在公共汽車上安裝、使用自動報站器。
——1992年率先推行“前門上車,后門下車”的改革,為次年全國首先推行“無人售票”打下基礎,僅用了3年多時間便在市全面實現公共汽車“無人售票”。同年,“冷氣巴”開始出現。
———1994年,13條路線在全國同行中首先試用接觸式IC卡。
———1997年11月,12條路線率先使用液化石油氣體作燃料,標志著廣州市第一條環保公共汽車路線開通。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電子報站器、投幣機、IC卡收費機、衛星定位指揮系統紛紛在公共汽車上亮相。
———持續了十多年的“友愛在車廂”活動,在全國引起連鎖反應,成為廣州市精神文明建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以人為本是理念內外管理靠科技
踏進2002年,又傳來串串令人振奮的好消息———“空調車”時代來臨;線網、站場繼續優化;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建設正加速進行;尾氣污染的問題將得到進一步整治———廣州公交正步進一個全新的時代。
現在六千臺公交滿街跑出門五百米有車搭
據了解,目前廣州市的6000多臺公交車中,已有1700多輛是空調車,約占總數的29%。按照規劃,從現在起,新增和更新的公交車必須是空調車,而且要求檔次越來越高。這標志著廣州公交已開始進入“空調時代”。在公交科技化建設方面,GPS系統的應用工作正在加速推進,很快應用于將來公交車的車輛調度系統。
據悉,廣州市交委已著手對廣州公交線網進行優化調整,以解決公交線路重復、站點設置不合理的問題,使市民出門500米就能搭上公交車。下月,一個“公交地理信息系統”將為今后的線網和站場調整提供重要的科學決策依據。
將來擴增80萬平米公交站場新增134個公交樞紐站
為了解決公交站場的不足,市交委已擬定建設方案,計劃10年內擴增80萬平方米的公交站場,新增134個公交樞紐站。大量公交車“無家可歸”的歷史將會改寫。
解決公交車尾氣污染城市問題的力度正不斷加大,在2000年底全市2500輛出租車和500多輛汽油公交車改裝為燃料、燃氣雙燃料車的基礎上,至2004年,全市16000多輛出租車和市內行駛的6000多輛公交車將全部實現雙燃料化。
2002年6月,廣州市交委面向廣大市民征集設計新公交候車亭的意見,反應熱烈。如今,新的公交候車亭設計方案正在緊鑼密鼓地設計當中。據透露,將來的新候車亭將更能體現嶺南文化特色和“以人為本”的現代理念,成為廣州市的又一張“靚名片”。
親歷巨變
20世紀90年代:環保車在此次系列采訪中,記者接觸了一批每個廣州市民都有理由向他們致敬的人,當中有廣州第一代的“公交人”,也有熱心于公交建設的市民。今天,當我們坐上舒適的空調大巴,聽聽他們其中幾位的話語,體味一下多少人為廣州公交的發展所付出的青春與心血,相信會有另一番感受。
阮燕:14歲報大年齡成為廣州市公共汽車公司首批乘務員,1987年退休
想起當年的燒炭車,仿如隔世。那時天未光就要先回來生火燒爐,出車后,除了售票,每遇上坡上橋,車子爬不動,就要下車一邊在車輪墊三角木(防止倒溜),一邊用手搖鼓風機為炭爐送風,同時潑水,增加了瓦斯產生量,車才能一步步爬上去。臉經常熏得像黑炭,眉毛都不知被燒掉過多少遍。
梁瑞芬:原來做售票員,1957年成為廣州公交車第一代女司機,1984年退休坐上現在的空調車,真叫人感慨萬千!那時,一輛車上有四個人———司機、“蛇仔”(助手)、前后各一“沽票”(售票員),還是忙不過來。哪像現在,只用了兩三年時間就實現全市無人售票,真是今非昔比。
李日仙:廣州解放后公共汽車第一任女站長
廣州的公共汽車原來搭車之難,說起來恐怕無人相信。那時做車輛調度,是要計數的,就是要經常算清楚一輛車能擠得上多少人。最密的計算結果就是,車廂內1平方米要站12個人。這條“算式”竟然一直延續到上世紀80年代初。今天聽起來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孔珠奇:珠江醫院教授、廣州公共汽車“友愛在車廂”活動的“鐵桿擁躉”
我對廣州市公共汽車的建設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因為公交車就是一個城市的窗口,車上的每一個細小變化都是城市文明的反映。現在每每看到乘車秩序比以前好很多,主動為老弱病殘乘客讓座也蔚然成風,心情就特別舒暢。
|
|
|
|
|
|
|
關于本站 ║ 網站地圖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合作聯系 ║ 意見反饋
©版權所有2000-2002,中國客車網信息產業部
未經中國客車網網絡部書面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Copyright Reserved & Friendly Supported By Sino-IT Servic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