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公交獲濟寧市國資委通報表揚
據中國客車網獲悉,近日,濟寧公交榮獲濟寧市國資委通報表揚。濟寧公交作為濟寧市屬國企,購置的150輛氫燃料電池公交車,是山東全省第一家全面落實《山東省氫燃料電池汽車推廣應用實施方案》任務的公交企業,也是貫徹落實山東省、濟寧市能源轉型的重要舉措,獲全系統通報表揚。

通報指出,濟寧公交作為市屬公益性國企,主動作為,以實際行動落實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積極響應,主動作為。濟寧公交通過公開招標方式完成150輛氫燃料電池公交車的采購,開啟了我市能源轉型的重要一步。本批氫燃料電池公交車為10.5米低入口公交車,氫系統容積為6*140升(約20kg),裝配的動力電池電量不低于100kW.h,氫燃料電池功率50kW,車輛綜合續航里程不低于400kM,濟寧公交也由此完成了公交車輛能源結構由柴油、天然氣、氣電混合、純電動到氫燃料電池的“連級跳”,實現了由傳統能源到清潔能源電能、終極能源氫能的躍進。

低碳環保,綠色交通。氫燃料電池公交車與傳統公交車相比,真正實現零排放、零污染,其能量轉化過程不涉及燃燒,能量轉化率高,產物僅為電、熱和水蒸氣。與純電動公交車相比,氫燃料電池公交車行駛里程達到400kM以上,既解決了企業對純電動公交車的里程焦慮,又解決了充電時間長的問題,可大幅提升車輛使用效率,在滿足群眾綠色出行的同時,極大提高運營效率與公共交通可持續發展性,改善城市交通擁堵和環境污染問題,為綠色公共出行構建全新生態,為綠色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勢能。
技術創新,服務升級。濟寧公交把創新融進氫燃料電池公交車,車輛裝備駕駛員行為分析系統,可監測駕駛員疲勞駕駛、視線長時間脫離路面等行為。裝備電子后視鏡裝置、客艙噴淋系統、供輪椅上下的手動導板、碰撞緩解控制系統、前向感知系統等,更便于市民乘車安全。
據中國客車網了解,早在2020年,山東省政府發布了《山東省氫能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0-2030)》,對全省氫能產業的發展目標、發展路徑、重點發展任務等進行了詳細規劃,山東省也成為全國首個氫能大規模推廣應用的示范省份。
發展氫能產業,是濟寧市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促進能源結構清潔轉型的重要舉措,與此同時,濟寧市煤炭資源豐富,每年可制備氫氣21萬噸,且方圓200公里供氫范圍內,有大中型城市9個,極適宜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和建設加氫站,得天獨厚的資源及區位優勢,成為濟寧市打造山東乃至全國領先的氫能示范城市的重要推動力量。
在氫能產業發展方面,濟寧市“走在前,開新局”,先后發布了多個氫能產業支持政策,加強規劃引領和政策扶持,推動濟寧氫能產業快速發展。其中,《濟寧市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要按照“魯氫經濟帶”鏈條城市定位,結合濟寧現有氫能產業基礎和優勢,推動氫能在商用車、乘用車、軌道交通等領域的推廣應用。濟寧公交作為公共交通能源變革的先行者,近年來堅定不移地推進高效便捷、綠色低碳的公交服務體系建設。
據悉,2019年,濟寧公交已采購中通氫燃料客車,開啟氫燃料公交的示范運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在此基礎上,2023年,濟寧市公共交通集團有限公司與中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在山東聊城舉行批量氫燃料客車采購簽約儀式。


此次批量中通氫燃料客車的采購,是濟寧公交落實濟寧市能源規劃,打造山東省氫能示范工程,加大氫燃料公交推廣力度,推動公交服務品質優化升級的重要舉措。
下一步,濟寧公交將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市國資委的各項決策部署,牢記國企責任與使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發揮公交服務主力軍作用,繼續為市民提供更加安全、優質的公交服務,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濟寧實踐,貢獻“公交力量”、展現“公交擔當”、展示“公交形象”。
1、凡本網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客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客車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大連地鐵加開47列次 保障焰火秀期間市民出行[09-27]
- 進萬企、解難題:便捷市民上下班通勤路,成都公交出實招[09-20]
- 中秋假期去哪游玩?鄭州公交上線 8條景區直達專線[09-14]
- 乘小巷公交 游古街小巷[09-09]
- 行業觀察|北京公交專用道第三批優化調整對出行有哪些影響?[09-05]
- 鄭州公交:城市記憶之行進中的公交[09-04]
- 創新高!車展開幕在即,成都公交將開兩條免費擺渡線![08-29]
- 貴陽公交構建智慧交通體系滿足人民群眾美好出行需求[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