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第一代公交“五七式”現身懷柔老爺車博物館

發現
“五七式”公交車現身懷柔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經典的紅白相間的“五七式”公交車是很多北京市民的記憶。那個年代機動車不多,公交車和自行車是城市主要的風景線。各行各業的人們在公交車前有意無意的合影被留存在老照片中。誰也沒承想,這樣的公交車還能再出現在北京的街頭。
近日從公交迷中了解到,中國僅存的一輛“五七式”公交車現珍藏在北京老爺車博物館,享受到文物級別的待遇。而它經過了多位公交迷的修復不僅復原了當初的外貌,還恢復了行車的功能,上路能跑到55公里/小時!
2016那年8月6日,記者在懷柔老爺車博物館見到了修復完成的“五七式”公交車。這輛現存的“五七式”公交車生產于1965年,現在已經59歲了。修復后的公交車與年輕時一樣是經典的亮紅色與乳白色兩種顏色。與現在公交車不同,它有著醒目的白色車燈,車前方有整片用于散熱的格柵,車體頂部有著漂亮的弧線。車身上印有北京市人民汽車公司和1-153車輛編號。
車身內部的布置也與現在的公交車有很大的不同,上世紀50年代末,公交車沒有空調,只能通過車窗通風。車窗的設計相當有講究,駕駛員處的前擋風玻璃與現在的住宅玻璃類似,窗戶上端可以開啟通風;乘客座位上面的車窗則是手搖式,通過把手可以控制車窗的升降。乘客的座椅和地面都是木頭制成。車上的不少零部件也很有特點,比如過去的公交車沒有轉向燈,轉向設施位于車內,需要司機在轉彎時手搖動示意后車。車頂照明的頂燈,是紅色和白色兩個顏色,這主要防止純白的燈反光影響司機的視線……
這輛“五七式”公交車的每一個部件公交集團客一分公司專51路駕駛員田健和中國汽車報編輯吳戈如數家珍。是他們將這輛“五七式”公交車從工地里的廢鐵變成了現存最老第一代客車孤品。
尋寶
在工地上發現“五七式”
2000年左右,“五七式”公交車逐步廢棄,公交迷們開始在各地尋找早年的公交車。2007年鍥而不舍的公交迷們終于在青塔地區的一個建筑工地發現了這輛“五七式”公交車。
但見到老公交車的喜悅很快就被它的破敗沖淡。據公交迷田健介紹,剛發現它的時候,只剩一個空架子,車里面的部件幾乎全部消失了。“車的表面破敗不堪,到處都是銹跡。車內發動機、儀表臺、座椅也都不見了。”
這輛公交車在報廢后流入了私人手中,輾轉到了建筑工地,被工人們當了工棚,工人們在車內睡覺,并放置一些生活用品。車內的各類機械零件也逐步壞掉或者消失。發現這輛車后,田健、吳戈等公交迷一直想辦法去收購它,并聯系接納場所。不想在聯系的途中,這輛公交車因為工地的遷徙再次消失。直到四年多之后,公交迷們重新在上莊水庫附近的一個工地再次發現了它。
“最開始我們發現它的時候,公交車的身份證,也就是寫著這輛車的生產日期和技術參數的銘牌還在,我們激動地拍了照片,但再次找到它的時候這塊銅牌也消失不見了。”
經過反復溝通,田健找到了北京老爺車博物館館長雒文有,雒館長是個愛車如命的人,他很快就看到了這輛車的文物價值。經過多次與主人協調,最終以一萬元的采購價拿下了外人認為的“破爛”。
更新
修復工作歷時一年
2012年寶貝到手之后,田健和吳戈等人雇用了專業拖車公司的拖車將“五七式”公交車拉到懷柔。2013年5月開始修復。為此,公交迷們成立了一個專業的修復組。吳戈負責采購需要的零部件;有著十幾年車輛修理底子的田健當起了修理工;公交集團客二分公司的電工王辰當起了電工,修復公交車的所有電路和供電設施;老爺車博物館的雒館長的兩名修理工負責施工;一位本職工作為美術教師的公交迷姚林負責噴繪車身的字;一位家住門頭溝的公交迷當后勤人員,為裝修隊采購食物并負責修復后公交車的美容……
事情遠沒有修復組成員想得那么簡單。對于“五七式”公交車,修復組成員幾乎是一無所知。為了復原這款公交車,吳戈大半年的時間都在通過各種途徑查資料、購買零部件。由于車內的設施都已經不見,很多部件沒有原來的圖紙和尺寸很難恢復。“我當時真的是想盡了辦法,后來竟然在國家圖書館找到了一本公交資料匯編,里面有這輛公交車的部分圖紙。”
有了圖紙,施工也是無比困難。吳戈從網絡上、汽配店以及公交員工手中淘來各類的老部件。“這些老部件找起來非常難,一旦找到都要買好幾份備用。而大部分的部件已經停產。”最后,吳戈購買了車輛的制動系統部件、燈具、油水分離器等配件,自己花費近一萬元。
安裝容易,但讓老部件變得靈光卻十分不易。田健告訴記者,比如駕駛員的儀表盤是先購買的鐵皮,然后再由修理工一點點手工打造而成的;乘客的座椅先是根據照片設計比例,然后從公交公司的庫房中找到一個舊椅子,按照舊椅子的模樣做出來的。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零部件,公交車的外貌特征也是費盡心思恢復過來的。吳戈介紹,“公交車上的銅牌和車身噴繪的字體在現在的電腦字庫中都沒有,因為當時都是人工拓出來的。后來是我們一個美術專業的公交迷用紙板做的模子,再噴繪出來的。”
車上的亮紅色油漆也并非隨意,他們請教了老公交師傅、生產企業的師傅,逐步恢復了車上的面板和上面的噴漆。“當時噴漆也都是人工,并沒有精準的色系色號,后來只能憑借記憶和資料盡量恢復了。”吳戈說。車輛路號也根據資料恢復為8路。
由于修復組成員都有本職工作,修復工作職能在周末進行,加上沒有先例,整個修復工作耗時將近一年。
復活
車輛已恢復運營標準
2013年前后,“五七式”公交車修復成功。差不多同時,一輛生產于1972年9月的二代BK640B公交車也被修復。目前,這兩輛公交車均被收藏在懷柔老爺車博物館。第二代公交車因為年輕,恢復起來困難要小很多。據不完全統計,這兩輛公交車是目前中國僅存的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一代客車。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兩輛公交車不僅僅是樣子上復活了,在功能上也獲得了新生。改造標準全部按照可以“運營”進行。改裝后,這兩輛公交車的最高時速可達到55公里/小時,完全恢復了當年運營時的水準。
“我們開這輛車在懷柔跑過,當時大家以為拍電視劇呢。如果在天安門前門跑一圈,絕對能嚇到人。”吳戈笑著說。
不過,雖然這兩輛公交車已經復活,田健心里仍有一個夢想,“現在外行人一看就是老公交車了,但我們的精力和財力有限,車的外觀和噴漆并沒有做到極致,還沒有到最完美的恢復。如果有汽車廠商從專業的角度贊助,用不了太多花費,它們基本可以恢復到當初的模樣。”
因為珍貴,這兩輛公交車也參演了不少電視劇,細心的觀眾可以在《正陽門下》等影視劇中找到它的身影。
背景資料
中國汽車工業起步于1956年
1956年7月第一輛解放CA10中型卡車下線后,宣告我國具備自主生產汽車的能力
1957年,基于解放卡車總成件改制而成的客車設計成功。如今,中國已成為國際上客車生產第一大國,產品行銷海外。
1957年,北京、上海兩地基于解放CA10總成件,參照外方車型,生產了兩款自主設計的客車產品,均被命名為“五七型”。其中,由北京無軌電車制配廠研發、北京汽車修理公司四廠生產的“五七型”(BK640)客車,因其更為合理、現代化的設計,在國內多座城市均有采用,并成為此后諸多客車制配廠生產客車的樣板車型,堪稱中國客車工業的鼻祖車型。
BK640型公共汽車定型于1957年12月,故稱“五七型”或“京一型”。
1958年起,由北京汽車修配廠第四分廠進行批量生產。BK640型公共汽車外觀采用大圓角基調設計,設有兩個雙內擺氣動車門,車輛涂裝采用淺黃和大紅搭配。該車型量產后投入3路、7路、10路、15路以及部分長途線路運營,取代了一部分老舊進口客車。部分640型公共汽車曾拖掛小型拖車投入到客流較大的線路,緩解運力緊張問題。
1974年,BK640型公共汽車停產,共生產1549輛。
在成功生產BK640型公共汽車后,北京市汽車修理公司四廠于1970年設計生產BK640公共汽車的改進車型——BK640B。該車同樣使用解放CA10B卡車總成件生產。結合BK640公共汽車在使用中暴露出的問題,在諸多細節上進行了改進。BK640B型公共汽車的外觀曾被周總理譽為“大平正方”。
1、凡本網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客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客車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大連地鐵加開47列次 保障焰火秀期間市民出行[09-27]
- 進萬企、解難題:便捷市民上下班通勤路,成都公交出實招[09-20]
- 中秋假期去哪游玩?鄭州公交上線 8條景區直達專線[09-14]
- 乘小巷公交 游古街小巷[09-09]
- 行業觀察|北京公交專用道第三批優化調整對出行有哪些影響?[09-05]
- 鄭州公交:城市記憶之行進中的公交[09-04]
- 創新高!車展開幕在即,成都公交將開兩條免費擺渡線![08-29]
- 貴陽公交構建智慧交通體系滿足人民群眾美好出行需求[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