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提出的有關“提高一線勞動者收入、實現企業轉型升級目標”的建議讓中國汽車企業轉型升級中遭遇的“用工荒”問題再次浮出水面。
看來汽車業“用工荒”不是中國特色,而是個全球問題。近日,據國外媒體報道,2011年德國三大豪車制造商奔馳、寶馬、奧迪無一例外都計劃大規模招兵買馬。
李書福認為,只有提高一線工人的收入才能留住人才、保證工作效率。同時,李書福透露,正在著手制定實現吉利員工“全中國收入最高”的最終目標。這恐怕與接手沃爾沃不無關系,打造豪華品牌品質為先,人才是關鍵。李書福的這番言論也是有歷史作為理論支持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美國工人失業率很高,流動性很大,技術工人每小時的工資低至15美分。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汽車大佬亨利·福特采用將行業“工資提高一倍、工作時間減少1小時”的方式,提出保證給每一個職工一天5美元的工資。在此之前,福特公司工人的離職率很高,以至于為了保留1萬個工人,必須雇傭6萬個工人。實行新的工資制度之后,離職率幾乎為零。老福特可謂老謀深算,新政策一出關鍵技術崗位的員工隊伍穩定,提高了產出效率,最終節省了人工成本。所以說,哪個企業率先善待員工,就會產生相同的效果。不過,如今用提升工資一招恐怕也很難籠絡人心。
當汽車企業在大呼“用工荒”的同時,在北京由于受到限購令的影響,一批中低端品牌經銷商自顧不暇,無奈只能解聘一些銷售、行政人員。記者接觸的堯堯(化名)之前曾經在一家自主品牌經銷店里做了兩年銷售,春節過后就被解雇了。堯堯告訴記者,這一個月他一直在找新工作,無果。堯堯決定離開汽車圈,打算去學個手藝。“一般品牌的4S店現在根本不進人,日子好過些的豪華車品牌又嫌我沒有豪華車的銷售經驗。”堯堯說,如果我會修車也許境況就會好很多。
堯堯不是個案。如此看來汽車企業用工除了提高工資,對員工的專業再培訓也顯得尤為重要。用工和人才本來就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只有掌握了一個領域的專業技能,才是企業爭搶的香餑餑。德國三大豪車品牌今年在中國的競爭更加激烈,奔馳增幅最快,寶馬銷量與奧迪步步緊逼,業界紛紛評論“奧迪老大地位不保”?墒窃阡N量一派繁榮的背后,大家忽視了一個問題,如今的汽車行業賣車不賺錢、養車才賺錢。三者中奧迪的養車成本最低,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因為奧迪培養了大批專修奧迪的專業技工。專業人力成本的優勢,恐怕是競爭對手很難在短期內能追上的。
來自專業汽車人才招聘網站統計數據再次佐證,技術工人、研發、高級銷售人員仍是汽車行業人才最大缺口。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