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第二批公交車調整優化方案將于下月出臺并逐步實施,而這些天備受市民關注的整頓公交車進出站秩序導致的交通擁堵問題將是方案中重點考慮的內容。
在今天上午的新聞發布會上,市交通委、運輸局、交管局和市公交總公司相關負責人聯合回答記者關心的公交車擁堵問題。市運輸管理局透露,本市將于近期對調整公交車進出站秩序而形成的23個新的擁堵點進行逐一勘察、專項整治。具體措施包括對公交車停車港灣進行改造,延長公交站臺;按計劃增劃公交專用道,適當延長公交車輛使用時間;調整部分線路的停靠站點,增加大站快車,減少城區內停車點;制定第二批公交調整優化方案,合并重復線路等。市運輸管理局還同時對外公布了本市公交規劃的遠期措施:市政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中將充分考慮公交站點的設置問題;改造現有公交站點,在有條件的地區增設公交港灣;增設公交專用道,逐步形成網絡。
公交公司運營處處長姚振平表示,公司將盡快擴大公交停靠站的吞吐量,延長現有公交停靠站的長度,達到40至50米,大型停靠站達到80至100米,并施劃公交停靠站標志線,禁止其他車輛停靠影響公交車進出站。
接連幾天記者發現,與公交車道內的擁堵相反,其他機動車道開始變得秩序井然,通行能力得到大幅提高。一位司機表示,以往公交車進出站不按順序,強行出站時甚至會借用相鄰的兩條車道,嚴重影響了其他機動車的通行,公交車的效率與效益實際上是通過侵害其他車輛的路權獲得的。一個站臺上停靠10多條線路的公交車,肯定會造成擁堵,公交公司應下大力合理調配公交車的線路、站點,而不能單純依靠侵害其他社會車輛的路權解決問題。
大力發展軌道交通加大公交設施建設 倡導駐車換乘理念
政協委員今解北京交通難題
今天,政協北京市第十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將對《關于緩解北京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的建議案》進行審議,委員們就如何緩解北京城市交通擁堵提出建議。
近年來,北京在體味經濟增長的喜悅和即將舉辦奧運的期待中,與交通擁堵這個大城市的頑疾不期而遇。千年古都在邁入汽車時代的門檻后,終于品嘗到了悲喜交集的滋味。在思考中,加快現代化步伐的北京正在試圖艱難地為自己“疏通血脈”。
背景社會發展引發交通問題
城市交通問題是城市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各種制約因素共同導致的錯綜復雜的城市問題。而北京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過程更是對國家經濟體制轉換、對城市發展、城市交通的認識不斷提高的過程。
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出現過三次明顯的交通擁堵,前兩次分別出現在1984年和1995年,最近一次擁堵開始于2001年。與前兩次明顯不同的是,這一次北京的交通問題是社會、經濟、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與交通機動化程度的快速發展,或者說與小汽車快速發展為特征的撞擊,是要對交通結構、城市定位、城市組織形式、城市規劃、政府職能、法規運營等方面綜合性的問題進行補充、完善、整合。因此,這不是一個采取一些簡單的措施就能從根本上解決的問題。
同時,既有的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城市快速路和主道路規劃、公路網規劃、公共交通線網布局規劃等專項交通規劃,缺乏集各種交通方式于一體的與城市總體規劃相配套的綜合性交通規劃,從而導致交通線網功能不匹配、各種交通方式缺乏有機銜接。
調研報告歷時5個月
據介紹,從2003年8月起,全市道路交通出現新一輪擁堵高峰。乘車難、行路難,塞車堵車現象進一步加劇,僅北京二、三、四等幾條環路和環路之間的聯絡線的擁堵就不斷升級,尤其早晚流量高峰期間,90%以上道路的車流量處于飽和或超飽和狀態。
為解決北京市交通問題,北京市政協常委會將緩解交通擁堵作為今年的重點調研課題。從今年2月開始,市政協城建環保委會同民革市委、民盟市委、民建市委、民進市委、農工黨市委、九三學社市委、臺盟市委等七個民主黨派,就北京城市交通擁堵問題開展了調研,課題組先后組織13次調研,參加調研委員達81人,歷時5個月形成了關于緩解北京城市交通擁堵的調研報告。
建議軌道交通應成公交骨干
委員們在報告中建議,北京應建立以軌道交通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體系。按《北京交通發展綱要》提出的交通投資的分配比例要向運營管理傾斜,向公共客運傾斜。2010年以前,公共交通在交通建設投資中所占份額由18%提高到50%以上,重點支持軌道交通建設與大容量快速公共汽車系統建設。對新建和規劃建設的地鐵線路,增加車站出入口數量,擴大地鐵客運覆蓋面,方便乘客。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以政府資金投入為主導,積極吸引社會投資。
同時,公交設施應適度超前發展,引導公交需求和公交比重的增長;公交規劃應發揮綜合作用,實現公交系統與其他交通系統的協調性,整合各部門的利益。
補貼公交與路權優先
委員們還建議,應當給予公共交通合理的補貼。政府除了應加大對公交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外,還應對公交運營中出現的合理虧損給予一定的補償。補償可以有兩種方式:一是補貼乘客,提高其支付票價的能力;二是補貼企業,在維護票價低廉的基礎上,保證公交企業穩定的收入。
同時,加大公共客運交通的路權優先。加快擴大和優化公交專用道系統,在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資源分配上給予公交充分的優先權,改良公交車輛車況,改進公交場站設計,提高調度水平,提供信息服務,盡可能充分發揮路權優先所帶來的客運效率。
倡導“駐車換乘”理念
據了解,此次調研報告中政協委員們破解北京交通難題的關鍵思路是:全面改善換乘環境,提高換乘效率。
委員們建議,應當堅持乘客第一,而不是管理者第一的原則,在加快公共交通大型客運樞紐建設的同時,高度重視一般換乘點的改善工作,特別是改善包括立交橋和大型平交路口在內的道路交叉口處的換乘條件,最大限度縮減換乘距離。改善城市交通與對外交通的銜接關系,提高內外交通轉換效率。
駐車換乘的交通方式,即根據需要在公交車站附近,就近設置免費的自行車存車處。在五環路附近的地鐵車站、郊區新城的軌道交通車站和主要公共交通樞紐,就近安排充足的小汽車及自行車免費停車場。
保護關照騎車和步行者
據統計,北京市在稅改前已有登記注冊的自行車1020萬輛。盡管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混行有許多缺陷,但在相當一個時期內還必須面對這一現實。委員們建議,要扭轉以往過于注重為機動車交通創造條件的做法,以“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的理念公平分配道路資源,包括:制定自行車交通規劃———鼓勵市民使用自行車進行短距離出行;對于長距離的出行,鼓勵市民改用公共交通,或采用自行車駐車換乘公共交通的方式出行。
制定步行交通規劃—完善全市道路兩側的步道系統,保證步道的連續性和有效寬度,高標準實現步道和過街設施的無障礙化,為老年人、兒童、殘疾人等交通弱者創造一個舒適、安全的交通環境。
縱深交通承載多重社會問題
作為緩解北京城市交通擁堵課題的負責人之一,北京市政協城建環保委副主任王躍榮認為,交通問題本身已經不僅僅是交通問題,而是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多重問題。現在,有車一族的觀念仍然習慣于從門到門的思路。事實上,這并不是一種科學的交通觀念。應盡量多地利用公共交通,現在各類停車場等換乘措施已經開始逐步配套。
在調查中委員們發現,北京與其他國家和地區不同的是擁有大量公務用車。2004年4月,北京小客車保有量為135萬輛,其中公車36萬輛,占26.7%,這也給道路交通帶來很大的影響。與此同時,同時部分市民交通安全意識和法制觀念淡薄,交通公德意識差,行人、自行車任意交通違章,也引發交通秩序混亂、道路通行能力降低等問題。
從本次調研中可以看出,交通擁堵將會長期伴隨北京的城市發展階段。如果說“堵在路上”是生活質量提高的表現,那么“堵而不死”才是真正有質量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