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的公交車從幾年前的“老大難”一躍成為今天城市的一道風景線,關鍵因素之一在于市場化運作、多渠道引資。
“不找市長找市場,對于公交業來說,等、靠、要,單一靠財政補貼過日子已不適應新形勢,而千方百計多渠道吸納社會資金、合作經營等市場化運作,才是其根本出路。”哈市公共交通管理處聯運科科長閆志斌開門見山道出了如今公交企業越來越活、公交車越來越靚的秘笈。
市場化思路出臺
幾年前,哈爾濱的公交車大部分還是“老弱病殘”;36個新建小區和許多三四類街道及十幾個城鄉接合帶,由于沒有公交線網,數十萬居民苦于出行難;還有,司乘人員缺調度室、少廁所……這一切,皆源于公交企業“貧血”。
1999年,在市政府辦公會議上,正式提出了公交企業走市場化發展之路的思路。而后,各公交企業抓住時機,四處“出擊”。從1999年至2000年,哈爾濱市第一條空調車線路103路,以及相繼出現的101、102、2路等都與哈爾濱大通公司、香港冠忠集團融資、合作經營。其經營形式為,由合作方投入、公司統一管理。此后三年來,電、汽車公司、聯營線路通過合作、融資等市場化手段相繼融資“輸血”,公交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車輛新、機制新、服務新,老百姓樂了,城市的“臉”也添光溢彩。
8億元扮靚公交車
記者了解到,近6年來,哈市公交企業靠融資、合作等市場化運作手段籌集資金超過8億。僅2002年,各公交企業全年共融資1.75億元,更新車輛837臺。新增公交車輛401臺。組織開辟并延伸了73、358、51等17條公交聯營線路,解決了安埠、電塔、旭升等12個小區及城鄉結合部周邊居民的出行問題;在松北新區、群力新區也調設了公交線路,滿足了沿途新建大專院校學生的出行需求。這一年,全市公交線路長度達到1824公里,比上年增加了90.5公里。同時,完成了市區9條街路、102處公交燈箱式景觀長廊的建設,并增設了17個立面站牌。業內人士說,哈爾濱的公交設施好了,公交車靚了,這
一切都是市場這只神手在起作用。
股份制改造繼續深化
幾年間,包括電、汽車、聯營車的大公交不約而同地走上市場化之路。在公交行業中,最先走上市場化之路的是聯營車。從1983年第一條聯營線路51路聯營車上路,如今聯運車由當初的小作坊、家庭式到如今的車隊化、集約化管理,其間經過了20年的市場化探索之路。2001年4月,第一個聯營集約化車隊聯營89路以全新的陣容誕生,此后三年之內,沒用政府花一分錢,138家參營企業通過各種手段籌資2億多元,更新、新增車輛1325臺。其間,聯運車真正由當初大公交必要補充成為了今天大公交的有機組成部分。其間,公交管理部門還在去年7月和2003年12月兩次嘗試向社會公開拍賣7條公交線路
,前不久的一次線路拍賣,中標者分別以510萬和430萬的高價奪得了209路和208路的7年線路經營權。
同時,公交企業還通過市場化運作招標形式建設了一批調度室、廁所、風景候車長廊等。
目前,汽車公司正著手在2路、7、8、13路等11個線路營運隊運作“分立式”股份制改造試點。即,以總公司控股、吸納更多的社會財力參股、控股,多元化融資。聯營線路也將在明年走強強聯合之路,將已經從138家參營企業“精合”為33家企業繼續精合至8家或更少的強體。這一切標志著哈爾濱的公交業在近年來的基礎上正向著更高級、更規范、前景更廣闊的市場化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