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正呈現出井噴式發展,亦推動了鋰電池用量的迅速提升。受益于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確定性高增長,動力蓄電池出貨量也不斷增加。但基于電池使用壽命有限的這一特點,有專家指出,2018年起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將進入規?;?ldquo;退役”階段期。
相關機構分析認為,2018年開始我國動力電池報廢量將呈現翻倍式增長,預計2020年報廢量將達到28萬噸;而2020年市場空間則可達107億元,2024年將會提升至245億?,F階段,新能源汽車銷量趨勢性增長,帶動動力電池報廢量迅速攀升;動力電池進入大規模報廢期,催生廢舊電池回收市場迎來發展良好機遇。
2018年7月25日,工信部、科技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做好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試點工作的通知》,決定在京津冀地區、山西、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廣東等17個地區及中國鐵塔開展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試點工作,并確定各試點地區相應的目標任務,有助于建立相對集中、跨區聯動的回收體系。隨著相關政策的陸續出臺,動力電池回收體系也將加速完善,促進對行業的利好和發展。本次新規發布備受業內關注,或將刮起行業的新風向。
政策東風照拂 共促行業發展
當風口到來之時,隨著政策加碼和試點方案的推進,無疑對整體電池回收行業來說,是積極而重要的。
根據閱讀 《 關于做好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可知,《通知》要求以重點建設項目為抓手,帶動試點工作整體推進,解決動力蓄電池梯次利用、高效再生利用等突出瓶頸問題,樹立一批行業標桿企業,建設一批示范工程,促進相關標準及政策措施逐步完善。并且指出,將加大政策支持、加強與相關產業政策的對接,引導金融機構及社會資本加大對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項目的支持力度。同時,《通知》要求試點區域適度控制拆解和梯次利用企業規模,嚴格控制再生利用企業數量。
據客車網了解,該《通知》是基于2018年2月,前述七個部門印發的《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要求,開展的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試點工作。而溯源管理辦法的發布是動力電池回收管理體系建設的又一重大推進,溯源管理是動力電池行業未來實現有序梯次利用與回收的必要條件。試點內容包括構建回收利用體系、探索多樣化商業模式、推動先進技術創新與應用、建立完善政策激勵機制等。
此番政策的出臺,意味著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將進一步完善,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將逐步進入規范階段。眾所周知,國家標準一旦發布原則上是5年的穩定期,一般不會再修改。并且國家規劃,還將進一步推動在全國范圍內構建完善、高效、規范的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體系。政策層面明確統籌產業布局和規模,有助產業向規模化、集中化方向發展,利好行業健康向上發展。
市場迎來利好 前景可期
我國動力電池市場規模近年呈現不斷擴大的態勢,占據鋰電市場的權重也在逐年提高,預計未來3年,鋰電池回收市場將呈現快速增長態勢,至2020年市場規模有望超過156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41%。目前汽車生產商、動力電池生產商均在回收利用行業抓緊布局。由于早期電池技術約束、一致性差,梯次利用難度較大,同時鈷鋰價格仍在高位,因此拆解利用收益相對可觀。
據專家估算,到2020年,相關市場空間可達百億級別;前端產銷火熱,后端回收利用的空間同樣廣闊。但在此之前,廢棄資源回收體系不完善,曾是困擾部分企業的問題之一。
國家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報廢車分會秘書長張瑩指出,新能源汽車電池回收剛剛起步,許多報廢電池并未進入正規渠道,市場缺少規范。由于行業處在野蠻生長期,大量車企實行價高者得,造成大部分廢舊動力電池未能流入合法處理渠道,實際處理方式令人堪憂。
據客車網了解,當前參與回收動力電池的企業,均認為動力電池回收行業發展空間巨大,對未來充滿信心,將繼續擴大現有產能,積極拓展市場。國內主要的廢舊鋰電池回收企業格林美認為,由于近幾年新能源汽車的爆發式增長,未來幾年將會有大規模動力電池進入報廢端,并帶動報廢鋰電池規模的快速增長,廢舊動力鋰電池成為電池回收再利用的主要增長點。廢舊鋰電池的回收利用價值,主要在其中的三元材料、鈷、鋰、鎳等金屬。大量的廢舊鋰電池,催生的市場規模十分龐大。
第三方回收企業專門從事鋰電池回收和再生利用,以格林美、芳源環保、湖南邦普、贛州豪鵬、金源新材等為代表。鋰電材料企業掌握礦物資源或生產四大材料,包括華友鈷業、廈門鎢業和贛鋒鋰業、寧波金和等。動力電池企業以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中航鋰電、深圳比克等為代表,由于政策法規規定動力電池生產回收的責任方是生產者,各大電池生產商開始布局電池回收市場。
與此同時,廢舊電池回收產業鏈逐漸形成了第三方機構、材料企業和電池企業的三方勢力。目前來看,電池回收市場主要競爭者以第三方回收企業為主。據悉,2016年,湖南邦普、格林美、贛州豪鵬合計占電池回收市場份額超過90%。上市公司涉及廢舊電池回收利用的企業主要有,東方精工、天奇股份、格林美、寧德時代、光華科技等。
投資風向大好,形勢助力產業鏈閉環形成。當前從新能源汽車上“退役”的動力電池主要有兩種途徑:梯次利用和回收利用。而據業內資深人士表示,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和回收利用有望根據適用場景依次展開,在儲能梯次利用、金屬資源回收等部分領域將率先實現商業化。
投資勢頭向好 業態需完善提升
新政出臺后,廢舊鋰電池的回收利用無疑將逐步規范、有序,再加上即將到來的“退役”高峰,政策層面明確統籌產業布局和規模,有助產業向規?;?、集中化方向發展,利好行業及企業。
當然,建立回收渠道是首要步驟。而擁有資源是參與競爭的前提,相關企業應加大投入,加強與其他環節合作,建成較為完善的回收渠道。并且需要著力提升利用技術;回收利用越充分,廢舊物品對環境的污染就越低,對生態的保護也就越有利,這樣也才有利于持續發展。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汽車產業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黎宇科表示,制約動力電池回收發展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市場存量目前還不夠大、回收流向太分散、沒有形成規模處理,導致綜合成本居高不下。從目前情況看,回收處理電池成本主要包括專業評估、專業包裝、專業倉儲運輸、環保治理、技術設備開發、人工稅費、折舊分攤等方面。此外,存儲、流通環節不夠通暢,回收體系仍需完善。
動力電池報廢量迅速攀升,動力電池回收市場空間廣闊,但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同樣著充滿一些不確定因素,相關企業只有不斷加強渠道建設和技術攻關,提高資源利用率,才能做大、分得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