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建光 | 上海一座城:“海納”近20家公交同舟共濟,而今在流變不居中選擇新突破…
上海是魔都,變化來得快,且多彩紛呈。其深層的魔力在于,能在持續演變中,始終保持其城市精神內核——大度包容。上海城市“海納百川”的性格,傳承在基因里,流淌在血液中。
上海自近代開埠,多元共生,就成了底色。多國租界的存在,逐步構建起覆蓋全市的機械化公共交通網絡。
1908年英商電車開通首條有軌電車(靜安寺至外灘),之后法商、華商分別開通有軌電車與公共汽車,填補租界及華界交通空白,至1930年代,形成以英法資本主導租界、民族資本滲透華界的“三足鼎立”格局,形成了多國經營的公交公司。
百年后的今天,上海的城市公共交通格局依然是多元共生。
軌道多元:截至2024年底,全國城軌交通運營線路包含10種制式:地鐵、輕軌、跨座式單軌、市域快軌、磁浮交通、自導向軌道系統、有軌電車、電子導向膠輪系統、導軌式膠輪、懸掛式單軌等,上海就占有其中6 種制式,組成龐大網絡在運營,上海軌道交通系統運營里程達到896公里,覆蓋了城市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運營里程,還是軌道制式,均為全國之最;
公交專用道多元:常規公交專用道(包括路側式和路中式專用道)363.8公里,覆蓋主干道和放射線等大客流走廊;中運量專用道
81.1公里(包括71路、臨港新片區T1線、T2線);快速專用道奉浦快線33.9公里(BRT);無人駕駛示范路段(臨港環湖一路智能網聯及自動駕駛公交線,8.5公里,是上海較早開展自動駕駛公交示范運營的線路,奉賢區自動駕駛公交線路,主要圍繞BRT站點、商場、景區、醫院、產業園區等布局,已累計開展測試里程超24萬公里等)。(以上數據引自上觀新聞報道)。
公交經營主體多元:形成了以國營為主、民營為輔,市區、浦東新區和郊區,近20家公交企業同舟共濟的運營模式。
如此龐大的城市公共交通規模,能做到多元共生“形散神不散”,安全高效、優質便捷地服務于公眾,首先得益于《上海市交通發展白皮書》(以下簡稱交通白皮書)的指導性作用。
《交通白皮書》是上海市政府為指導未來十年交通發展,制定的綱領性文件。它既是上海交通發展的“行動指南”,為上海交通的未來發展,明確方向和目標,奠定建設交通強市的基礎。同時,又是通過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凝聚社會共識,推動交通領域社會共治的“倡議書”。
《交通白皮書》至今已發布了三輪。2002年版,為當時的城市交通發展提供了指導;2013年版,提出了“安全、暢達、高效、綠色、文明”五大目標,推動了上海交通體系的完善;2022年版(最新版)屬第三輪白皮書發布,進一步明確了未來十年上海交通發展的戰略目標、行動指南和具體措施。
例如,2022版《交通白皮書》提出中心城平均通勤時間控制在45分鐘以內,綠色交通出行比例不低于75%,并通過新建軌道交通線路、優化公交網絡等措施,扎實落實目標;如提出堅持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優先發展,降低小客車出行依賴,強化科技賦能,提升交通治理的精細化水平等等,都是通過政策導向和管理措施,切實推動交通治理體系的優化和升級。
有方向目標,有行動指南,更有實施措施。這是《交通白皮書》的最大特色,看得見、摸得著、做得到!
其次,上海市政府按照有利于適度、有序競爭的基本思路,堅持"浦西、浦東、一區一骨干"的經營格局,強化國有主導、規模經營。
做好市、區分級管理。市級管理部門發揮行業指導作用。區級政府作為區內公交發展主體,根據財政承受能力,有責任安排公交發展所需經費,并納入本級預算。在設施、資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突出兜底性、基礎性、普惠性等服務保障功能。
市、區兩級政府,嚴格執行財政事權,通過改革,形成與現代財政制度相匹配、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劃分模式,為本市、區級兩級政府,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完善市、區兩級政府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提供有力保障。實施兩級政府管理以來,兩級政府在對所在地公交企業,開展運營服務質量評價,以及成本費用年度核算報告審核,在此基礎上,均能按照規定,及時給予補貼補償。
再次,各家公交公司精耕細作,盡力耕耘好自家的“一畝三分田”。
上海久事公交,是上海地面公交行業的龍頭骨干企業,運營總體規模是全市公交市場份額的47.02%,占了半壁江山。近年來,久事公交集團成功應對了地鐵崛起。在優化公交網絡布局、加強出行精準研判、提升服務品質、推動公交改革與服務升級、高效能推動各項改革舉措落地,構建現代公交運營模式等方面,成功應對了地鐵挑戰。
新的一年,久事公交將有效推進線網優化,打通“微循環”,大力發展社區巴士。全年更新190輛新能源公交車,合理安排車輛“大轉小”和線路“大小配”,推動效益效率雙提升。推進微樞紐布局建設,以站點新容新貌提升出行體驗。通過場站綜合開發利用,促進區域空間向集約高效、功能復合轉型升級。不斷提升數字賦能治理水平,推動公交信息化由功能集合向智慧管理轉型。新能源產業供需對接“搭平臺”、“聚資源”。持續推進公交光儲充應用,年內在天山等4個停保場推進分布式光伏項目,建設10個自主經營超充站,提升公交綠電使用比例,拓展增收渠道。
浦東新區公交去年一年,在民生實事項目完成上,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得到持續解決,成績斐然。據《2024年上海市浦東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披露,浦東公交在提升公交出行和慢行交通體驗上,完成2個既有軌交站50米內銜接公交;完成新建軌交站50米內公交銜接全覆蓋,完成新建軌交站100米內公交站點運營信息雙向顯示;新增200個“P+R”停車位、完成19個“B+R”提升項目;完成30處公交站臺適老化改造;更新投運277輛無障礙低地板新能源公交車;新辟、調整公交線路20條;新建50座公交候車亭等。
上海五大新城松江、南匯、奉賢、青浦、嘉定等公交公司,根據自身特點,充分發展了區域交通特色,如松江新城的現代有軌電車系統,臨港新城的磁釘導軌電車系統,奉賢新城的BRT快速公交系統等等,可謂百花齊放。。
上海城市公共交通以其多層次、精細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的特點,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高效、便捷、舒適的出行體驗,同時也展現了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獨特魅力。
改革的本質,其實是人類發現了現狀的缺陷,要對未來進行新的探索和變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這種“未完成性”,正是我們當代公交人肩負的歷史使命。回顧上海公交發展史,我們不難發現,探索和改革,一直是主旋律。
(1)1950—1980年代,計劃經濟時期。實施的是統一管理與月票制度,適應當時資源配置模式。
(2)1980—1996年代,醞釀改革的陣痛期。可分為前8年、后8年。
前8年(1980~1988年),區域化管理的初步嘗試。1985年,為解決乘車難問題,上海公交公司將公交場改組為三大分公司(一、二、三分公司),分別負責東北、西南、西北區域運營,但時機并不成熟,此次修修補補的改組,本質上是計劃經濟向市場化轉型過程的嘗試,實際效果有限。三大分公司雖分區域運營,但未引入競爭機制;分公司未建立獨立核算機制,虧損持續擴大;管理層級低,難以匹配城市擴張需求。
后8年(1988~1996年)1988年正處于我國城市經濟改革的關鍵階段,國有企業普遍面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化轉型的壓力。是年,市政府對原有“上海市公共交通公司”進行改制,成立上海市公共交通總公司。通過建立“總公司—公司—車隊與車間”三級管理體系,明確權責劃分,優化資源配置,以適應市場化運營需求。這一架構既保留了國有企業的公益性職能,又為引入成本核算、績效管理等現代企業制度奠定了基礎。
(3)1996年~至今,市場化競爭機制改革、公益性回歸時期。
1996、2002、2009年,上海市依次啟動三輪公交行業改革,分別著力解決市民“乘車難”、行業無序競爭、服務質量不高等問題。
1996年,上海公交行業已無法適應計劃經濟的模式。那一年,上海在全國率先實施以“體制、機制、票制”為核心的“三制”改革,打破計劃經濟模式,引入市場競爭。體制改革:政企分開,政府退出直接經營,企業自主運營。機制創新:優化資源配置,縮短車輛折舊年限,提升運營效率。票制改革:逐步取消月票,推廣單一票制和分段計價,適應市場化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改革,聚焦“公益性”回歸,建立政府補貼機制(2002-2007年累計投入54.73億元),重點支持車輛更新、場站建設及油價補貼。
2015、2018年,上海公交針對軌交成網、共享出行等方式涌現,行業吸引力下降、運營企業經營壓力增大等突出問題,先后實施了兩輪深化改革。
上海早于2013年申請創建“國家公交都市”,并以此為抓手,大力推進公交專用道建設,至2015年,已形成300公里專用道網絡,并優化信號優先系統,提升公交平均速度至12-15公里/小時。通過嚴格執法(如加大占用公交車道處罰力度)保障專用道通行效率。強化“最后一公里”接駁。2015年開通98條“最后一公里”接駁公交線路,覆蓋軌交站點周邊50米范圍,解決末端出行難題。啟動中運量公交系統工程建設,并于2017年開通。
經過五年努力,至2017年,上海中心城區居民公共交通出行比重(不含步行)已超過50%,新能源公交車占比約47%,通過了交通運輸部專家組的驗收。于2017年12月1日正式獲得交通運輸部授予的“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城市”稱號,與南京共同成為全國首批獲此稱號的兩個城市。
2018年,進一步優化服務與結構。建設松江有軌電車示范線(2018年11月試運行)和南橋新城-東方體育中心快速公交系統,豐富“軌道交通+中運量+常規公交”的立體網絡。推進“中心城區以軌交為主、新城以公交快線為主”的差異化布局,提升區域間通行效率。公交線網動態調整。縮短冗余線路,優化線網密度,例如公交線路平均長度從19.1公里(2013年)降至15.7公里(2019年),減少空駛率。
時至今日,上海公交仍面臨著如何進一步優化公共交通資源配置的挑戰,急需在流變不居中,通過制度創新,選擇新突破。
我們來看看剛發布的《2024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其中提到了上海2024年的城市公共交通數據:
至2024年年末,全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21條(含市域線1條),運營里程達896公里,運營車站517個。地面公交運營車輛達1.70萬輛,運營線路1589條,運營線路長度24531.51公里。巡游出租車3.09萬輛,全年載客車次1.34億次。全年公共交通客運總量49.00億人次,日均1338.9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0%。其中,軌道交通客運量37.66億人次,日均客流量1031.78萬,增長2.9%;公共汽電車客運量10.98億人次,日均客流量300.82萬,下降0.8%;黃浦江和三島輪渡客運量2901.29萬人次,下降3.7%;金山鐵路客運量763.30萬人次,下降6.7%。
數據顯示,去年一年,公共汽電車客運量10.98億人次,日均客流量300.82萬,下降0.8%。下降幅度不大,說明上海公交已盡了大力。但如果我們對比幾個數據,就發現差距很大。目前,上海近20家公交企業,政府補貼應該有100億之多,還不包括每年的購車款,如按上海現有地面公交運營車輛1.7萬輛計,8年報廢,每年正常購車是2千輛左右,即便按150萬/輛算,至少30億車款。如此巨大的成本,按公交現有的規模,一時還難以壓縮,財政壓力有多大,可想而知。問題還在于,付出得不到預期的公益性回報,客流量持續下滑。
面對現狀,是否要考慮,集中管理是否更有利于資源整合?多主體的分散經營,是否存在管理碎片化的弊端?更高層級的統籌管理,能否破解區域分割?諸多問題都值得探討。
整合資源后,能有效織好“一張網”,優化公交線網布局;能更好發揮“智慧腦”作用,通過深度運用大數據技術,加強出行精準研判;能更有效地利用資源,不斷提升公共資源配置的效率。
迫在眉睫的事還有,與新能源化進程高度關聯。上海市交通委員會等五部門日前印發《上海市交通領域大規模設施設備更新專項工作方案(2024-2027年)》。其中提到,計劃到2027年底前,上海市公交車、出租汽車全面實現新能源化。到2027年底前,上海市公交車、出租汽車新能源化年均更新車輛超過總量的9%,累計更新公交車6200輛、出租汽車1.1萬輛。
這一目標的實施,是否需要企業重組作為配套措施,更有利于整合運營主體、優化車輛配置等?!
老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歷史也確實到了三十年的關鍵點。三十年前的1996年,上海公交實施了轟動全國公交行業的“三制改革”,將獨此一家的“大一統”公交總公司,撤成了十三家獨立法人的公交公司,在市場經濟的汪洋大海中去搏擊。一時間,上海曾冒出171家公司、1000多條線路,在滿大街的營運服務。場面蔚為壯觀。
三十年后的今天,改革是否會蹦出驚喜?!相信時間能給出答案!(圖片來自網絡)
1、凡本網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客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客車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技術滲透or行業重構 國產AI大模型能否開啟客車行業“智變密碼”?[03-07]
- 袁建光:回顧中國公交專用道發展史 公交分會助力巴士交通升級[11-28]
- 城市公共交通發展巨變的里程碑聚焦《城市公共交通條例》解讀與國際比較[11-01]
- 《城市公交安全生產責任制管理制度》[10-22]
- 學術: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中小城市公交企業發展的破局之策[10-17]
- 一圖讀懂《城市公共汽電車駕駛員技能和素質要求》[10-10]
- 漲知識:公交線路開辟需要具備哪些運營條件[10-08]
- 李小鵬在全球可持續交通高峰論壇(2024)全體會議上作主旨講話[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