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哈爾濱變速器廠:研發路上荊棘多
10月8日,一汽哈爾濱變速器廠技術研發中心副部長趙大富向本刊記者介紹了工廠在研發自動變速器AMT技術以及產業化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困難。多年來,趙大富一直關注國內變速器行業的發展,尤其是變速器技術在商用車領域的發展和應用。
已有50多年歷史的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哈爾濱變速器廠,是生產汽車變速器的專業廠家。目前,工廠已具備年產變速器12萬臺的生產能力。
目前,一汽和國內所有企業一樣都在自主研發自動變速器,國內部分技術已經產業化了,并且供給國內低端市場使用,當然,舒適性差,可靠性、故障診斷等控制不完備是這類變速器的不足之處。國內在這方面做的最好的要數吉利,但是距離國際先進水平還有很大的差距。
就商用車自動變速器AMT而言,差距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雙錐同步器,國內雖然已研制出來,但是性能差、質量不穩定。二是制作材料問題,例如合金類材料,有時候材料的差距幾乎就決定了產品性能的差距。三是輕量化問題,國內產品重量大,即浪費材料又耗油,導致制造成本上升。四是自動變速器的傳感器多,與發動機匹配難度大。由于整車廠整體技術還很不成熟,我國研發的電控發動機也處于初期階段,安全不匹配、穩定性不夠。
除了以上在機械加工、技術含量和匹配性方面的差距,自動變速器產業化還取決于我國民族工業的整體環境發展狀況。
首先是自動變速器市場供需雙方割裂,無法運用合理市場調節機制。以商用車為例,大多采購車主本人并不開車,他們總是為了盈利而壓低成本,而開車的司機才會顧及各方面的性能,這種消費者割裂不利于對準市場進行適用性技術改進。目前,僅有豪華客車等高檔客車才會體現有高性能的市場需求。
其次是知識產權保護措施不利。“抄襲”是業界長期存在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DCT、AMT、AT、CVT四大類型自動變速器技術進行著艱難的研發和推廣。目前,一汽集團生產的部分商用車匹配了AMT;洛陽三明和湖南容大聯合開發了CVT產品,但還沒有量產;國內也有一些企業在重點開發應用于乘用車的4AT和6AT產品;而DCT在國內科研基礎比較薄弱,需要DCT相關零部件供應商同步發展。
第三則是國內企業研發聯合中也出現問題。自動變速器受控于人的被動局面,使國內汽車企業已經認識到:無論自身資金、技術實力,都很難支撐單獨完成一個重大課題的研發。于是,大家開始尋求研發聯合,例如上半年國家發改委牽頭,包括一汽、上汽、東風、長安、華晨、吉利、奇瑞等在內的國內10余家汽車企業,組建“中聯發實業有限公司”,著力研發自動變速器的關鍵技術。但是,至今一直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一方面是國內企業之間責任、利益關系理不順批;另一方面,采取怎樣的方式與國外企業合作,才會使雙方都能接受。權益劃分是研發聯合的又一個難題。
王聲堂:變速器企業和整車廠需加強合作
前段時間,吉利研制出來的3擋自動變速器受到了業界的認可,并獲得了獎勵。業界認為,吉利將是中國自動變速器實現真正產業化的第一家。這種自主的研發值得肯定,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只是一個落后的產品,和國外的差距很大。
事實上,我國對AT、AMT這樣的技術也都研究了一二十年。在這方面,民營企業和高校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比如,洛陽三明早在2003年就獨立研發出了CVT變速器,而且還進行了3萬公里的路試、20萬公里的臺架試驗,實現了無故障運轉。然而,在后期實現產業化、批量化生產的過程中卻因為“勢單力薄”、資金短缺而擱淺。
與實力較弱的民營企業相比,像一汽、東風這樣有錢的國有企業反而沒下多少功夫。這和過去傳統的體制有關,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缺乏創新,所以導致企業創新動力不足,動力不足就導致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也和企業追求經濟利益有關,企業要想在研發上有所成果,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更重要的是研發出來的成果還不一定能轉化成經濟效益。而國內快速發展的汽車工業,讓一些企業把目光直接轉移到了從國外進口上,這樣不僅避免了研發的風險,還可以“短平快”地實現經濟利益。結果就是,沒錢的拼命去研究,而有錢的卻拿著錢直接從國外進口。
由此看來,財力有限的變速器企業和研發機構與大集團之間的合作很有必要。除此之外,變速器企業和類似大集團之類的整車廠合作,也可以解決后期“裝車試驗”的問題,因為這是擺在研發和產業化之間一道非常重要的坎。
王聲堂介紹說,國內一些變速器產品已經具備了產業化的能力,生產線也有,但是面臨一個和整車廠配套的問題。而我國目前的整車合資企業多半被外方所控制,少數幾家民營企業實力又很有限。所以,合資企業在變速器采購過程中,往往是從自己的配套廠來直接引進,很少給國內企業機會。比如,北汽與現代建立整車廠后,現代集團不愿在北汽集團下屬的北京齒輪總廠生產變速器,而是將其控股的摩比斯搬過來進行定向采購。
從中國整個變速器市場來看,國外巨頭大都已經在國內建立了獨資或合資企業,他們正在依靠技術優勢來“殺傷”和“圍堵”我國自主變速器的創新能力,在這種情形下,處于起步階段的國內企業和整車廠急需主動加強合作,增強抵抗力。
1、凡本網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客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客車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陳華出任康明斯中國供應鏈、質量和信息技術執行總監[09-26]
- 成都客車森鵬電子共攜手 繪制海外綠色交通新篇章[09-26]
- 逐鹿歐美市場 精進電動耀動2024漢諾威商用車展[09-26]
- 玉柴參加“與中國駐東盟經商參贊面對面”交流會[09-26]
- 北京祥龍公司與寧德時代簽署戰略合作協議[09-26]
- 媒體關注:從未勢能源看中國氫能企業的全球化之路[09-25]
- 盡顯“全天候”品質 歐輝BJ6105確實有點大不同 [09-25]
- 森鵬出海 領航商用車數智化轉型[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