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零部件業的三大問題
雖然市場盤子不斷擴大,本土零部件廠商的日子并不好過。發展路徑帶來的先天不足、生存環境的艱難都影響了企業的健康發展。2008年,中國的汽車零部件企業更將面臨內憂外患的挑戰。造車路徑致技術不足 ,雖然市場盤子不斷擴大,本土零部件廠商的日子并不好過。發展路徑帶來的先天不足、生存環境的艱難都影響了企業的健康發展。2008年,中國的汽車零部件企業更將面臨內憂外患的挑戰。
造車路徑致技術不足
以中國乘用車零部件為例。乘用車零部件之所以形成今天這樣的格局,歸根到底是中國乘用車發展路徑所致,這是一條與商用車發展完全不同的道路。中國乘用車零部件企業起家時,就沒有獲得技術的正規渠道,因此造成先天不足。
在中國商用車領域,本土零部件企業之所以能進入主流市場,比如,在大功率柴油發動機和變速箱市場數一數二的濰柴動力、法士特等,是因為這些本土零部件企業所擁有的拳頭產品不是通過逆向設計模仿而來,而是在買來的先進產品平臺上消化吸收后發展得來的。法士特的富勒變速箱就是在1985年國家引進重卡斯太爾車時引進的伊頓變速箱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而斯太爾的柴油發動機就被濰柴消化發展成它今天的熱銷產品。
然而,中國乘用車零部件就不能像它們那樣直接獲得技術。中國的乘用車是從制造開始,遵循著“以市場換技術”的發展思路,允許外資在中國建立合資公司,采用進口部件組裝(SKD)或進口零件組裝(CKD)的方式制造汽車。因此,在制造之前的環節,汽車研發以及圍繞研發建立的零配件配套體系,這個造車最關鍵的部分在中國市場就被隱去了。
當外資品牌在中國做出市場規模后,外資的零部件企業也都隨后跟了進來,采取合資或獨資的模式進行本地化配套生產。由于這些零部件企業跟外資主機廠多年合作,擁有技術并有穩定質量,理所當然成為外資品牌的合資整車在中國的主力配套廠商,而本土企業在這里的機會則極其有限。
車企壓榨致生存苛刻
本土乘用車零部件企業不僅先天不足,成長環境也缺乏某些積極因素。商用車零部件企業是在為本土主機廠配套中逐漸長大的。但是為本土整車廠配套的乘用車零部件企業卻難得有這樣的機會。
中國本土整車廠對待供應商的刻薄在業內已經不是秘密。它們在效仿外資造車過程中,最初只看到了整車組裝的魅力,并沒有發現組成整車的零部件的重要性,也沒有學到培養供應商、打造緊密供應鏈的能力和責任。它們不理解豐田為什么會把配套商視如己出,韓國現代為什么會在車大幅度降價前,把供應商的產品開發成本全部攤銷掉。曾經有一家本土企業從豐田挖過一個采購管理者,希望學習豐田配套經驗,但是,很快全廠上下都覺得豐田的那一套不適合他們,而那位管理者也隨后被邊緣化。
事實上,就像一位底特律海歸所說:“這些本土整車廠把美國汽車企業最壞的毛病都學到了,對配套企業冷酷無情,能壓就壓。”拖欠配套廠商銷售款、采取一個產品多家配套讓每家都吃不飽、不考慮配套商承受能力的價格壓榨等,都是本土整車企業一度比較具有共性的手段。就在2006年,一家整車廠的管理者還在內部會上沾沾自喜:“供應商對我們都恨之入骨,但它們都不得不跟我們配套,因為我們銷量大。”
在這樣的生存環境下,本土大部分零部件廠商都本著過一年賺一年的念頭,戰戰兢兢地“伺候”著整車廠,只有低價格的競爭能力,無暇考慮技術積累、發展策略。當中國市場的外資零部件資源越來越多時,它們就被越甩越遠。
成本壓力釋放受阻
與供應商對立的造車方式已經在面臨挑戰。最近,一位本土主管物流配套的副總就很擔心:“2008年也許是供應商與整車廠博弈最為激烈的一年。”他認為,原材料、能源以及其他物價的瘋漲,讓供應商沒有多少生存空間了。但是整車廠肯定不愿意讓它們漲價。整車廠和零部件商之間之前一直達成這樣一個規矩,零部件每年要實現一定比例的降價,無論零部件廠商采取什么手段。但是今年這個規矩卻受到了現實的嚴峻挑戰,特別是在整車廠自己也面臨漲價壓力之際。
最近,占中國汽車鋼板50%市場份額的寶鋼宣布,從2008年第二季度起,將冷軋薄板和鍍鋅板的價格每噸上調800-1000元不等,其他鋼鐵企業據說也會采取相應行動。寶鋼此次漲價是受鐵礦石漲價影響。2008年2月,亞洲三大鋼鐵制造商與澳大利亞必和必拓、力拓和巴西淡水河谷等礦業巨頭談判的結果,就是將鐵礦石價格上調65%。
分析人士預測,按照這個漲幅,每輛汽車生產成本要增加700-1000元。這個壓力讓大部分整車廠舉步維艱。漲價可能是它們擺脫危機的最快手段,但是除了吉利外,沒有哪家企業敢公開表達這個意思,“如果別人不漲價,我們漲價后產品就會賣不出去,就會失去市場”。國家發改委監測中心的預測讓這些企業更不敢輕舉妄動:受供大于求及競爭加劇的影響,2008年中國汽車將繼續降價,且降幅將超過2007年,達到5%以上。
就在大部分企業一籌莫展時,豐田汽車中國公司卻公開表示,豐田汽車有能力消化成本上升的不利因素,不會將此轉嫁給消費者。“豐田縝密的供應鏈體系現在開始體現優勢了。”一位觀察人士說。豐田產品一直強調整體供應鏈的競爭力,因此,豐田與供應商之間建立了共生共贏關系。一旦出現危機,它們可以互相聯動。豐田的一家供應商就曾經在豐田市場出現困難時無償出資幫助它渡過難關。
1、凡本網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客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客車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陳華出任康明斯中國供應鏈、質量和信息技術執行總監[09-26]
- 成都客車森鵬電子共攜手 繪制海外綠色交通新篇章[09-26]
- 逐鹿歐美市場 精進電動耀動2024漢諾威商用車展[09-26]
- 玉柴參加“與中國駐東盟經商參贊面對面”交流會[09-26]
- 北京祥龍公司與寧德時代簽署戰略合作協議[09-26]
- 媒體關注:從未勢能源看中國氫能企業的全球化之路[09-25]
- 盡顯“全天候”品質 歐輝BJ6105確實有點大不同 [09-25]
- 森鵬出海 領航商用車數智化轉型[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