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萬向"人才現象" 萬向集團39年持續發展探由
“萬向”是一個奇跡。
資金緊張、原材料漲價、勞動力成本上升……面對國際國內經濟環境變化,萬向集團今年1至7月的營業收入、出口,卻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36%、41%,繼續大步往前走。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js/advertise_in_news/adv_3000000.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萬向”是一個經典。
從“鐵匠鋪”起家到去年營收超過400億元,至今已保持39年156個季度的持續性增長,成為國務院120家試點企業集團、國家520戶重點企業。
“萬向”是一個另類。
規模多大、錢賺多少,是一般人眼中企業成功與否的標準。“萬向”的企業創始人、集團董事局主席魯冠球卻認為,“萬向”擁有、培養和造就的那一大批優秀人才,才是企業的最寶貴財富。
他的理由很簡單,不管是奇跡還是經典,歸根到底,企業的一切都是靠人才創造的。
魯冠球遞過來一本他自己精心編寫、凝聚“萬向”39年發展心得的小冊子《萬向文化》,從中我們不難發現“萬向”人才現象的答卷。
39歲的“萬向”為何還能健步向前?
——“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夢自己圓”
“現在的企業發展環境,就好像是從夏天一下子到了冬天。大家都急著轉型升級,搶著‘置衣過冬’,卻不知道提早‘備好棉衣’。”
63歲的魯冠球,上樓習慣小跑,步子依然矯健有力。39歲的“萬向”,面對少有的困境,同樣健步邁進。這秘密,不僅在于作為企業掌舵人的魯冠球,始終要比絕大多數企業家“早走一步”,還在于他的身邊匯集了一大批“能干善跑”的人才。
魯冠球說:“企業的競爭,實際上就是人才的競爭。有自己的人才,企業才能走自己的路,圓自己的夢。沒有自己的人才,企業負責人想得再多、走得再早,也是步履蹣跚、寸步難行。”
集團副總裁、萬向美國公司總經理倪頻的經歷是一個縮影。1992年,他到美國求學,一邊攻讀博士學位,一邊創辦萬向美國公司。如今的倪頻,管理著近20家美國公司近千名員工,還先后收購了將“萬向”領向國際市場的美國舍勒公司以及上市公司UAI公司、美國歷史最悠久的軸承生產企業之一的GBC公司、洛克福特公司、汽車零部件系統集成裝配及即時配送領域全球領先的AI公司等。
海外戰略成就了今天的“萬向”。從產品“走出去”,到“點”的突破、連接成“線”、拓展成“面”,以倪頻為首的“萬向”國際化人才團隊扮演了關鍵角色。
“少說話,多做事”的魯冠球,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了一系列胸有成竹的企業轉型升級,而“唱主角”的,始終是他精心謀劃的“萬向”人才戰略:包括管理、技術、財務等在內的26支專業人才隊伍,支支都有科學長遠的發展規劃。如今,“萬向”員工中,僅高級職稱的就有578人。也正是有了這樣一大批具有優秀人才支撐,“萬向”才先行一步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在新型的工業化道路上走得又穩又快。
坐環西湖Y9路電動公交車,有一種特別平穩、舒適、靜謐的享受。而這些先進的電動公交車,正是由“萬向”一個毛頭小伙子帶著300余人的技術團隊研發的。現年33歲的陳軍,是武漢理工大學汽車工程學院畢業的博士,已擔任了3年多的萬向電動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如今,他的技術團隊已先后承接了5項國家“863計劃”,研制的電動汽車在國內多個城市進行商業化示范運行,里程超過40萬公里。
正因有了人才的支撐,“萬向”得以順利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在太陽能、天然氣發電、單晶硅等高新技術產業方面,獲得了源源不斷的“發展新動力”。去年底,“萬向”作為唯一一家民營企業獲得中國工業大獎。
這里的人才為何那么多那么優秀?
——“人人頭上一方天,個個爭當一把手”
45歲的管大源,是萬向集團1980年招收的第一批高中畢業生之一。進廠后,他在車間從事模具工、統計等工作,如今已成為高級經濟師、萬向集團副總裁,還兼任多個股份公司負責人。
37歲的馬建枝,1995年大學畢業進入萬向后,從車間一線操作工做起,如今成了擁有20項國家專利的集團技術創新骨干,她的專利產品年銷售額已達2.3億元,并使集團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翼形萬向節生產基地。
“萬向”現在涉及的制造、資源等產業領域多達10個,而每個領域都保持著良好的發展狀態,擁有一大批出色的管理、技術和經營人才。
魯冠球說:“人才資源是企業的第一資源。企業的社會責任,不僅僅是提供優質的產品、創造利潤,更重要的是培養人才,創造人才。”
萬向集團人力資源部總經理汪洋告訴記者,“萬向”一貫來堅持“為員工創造前途”的企業宗旨,充分信任每個員工,并針對他們的具體情況,制訂不同的人才規劃目標,通過全員學習、全過程學習的持續優化人才培養機制,激發每一個員工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使他們在自己的那方“天地”里爭當“一把手”,造就一支具有一專多能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員工隊伍。
魯冠球認為,“萬向”的發展歷史,也是人力資源觀念不斷開放,人才素質不斷提升的歷史。目前,“萬向”21000多名員工中,大專以上學歷的有4500多人,其中博士、碩士164人,并擁有了一支200多人的高級技工隊伍。
“萬向”對各種人才的培育、使用,從不設置任何條條框框,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今年7月26日,集團工會還專門召開表彰會,首次以一個員工的名字命名了一項先進操作法。1990年中專畢業來到“萬向”的方國平,通過改進和完善的感應涂敷尼龍操作法,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并使單個零件的電能消耗降低了10倍。
只有小學文化的沈仁泉,從“萬向”的一個普通工人做起,已成為高級經濟師、浙江萬向系統有限公司總經理。見證著“萬向”39年發展歷程的他說:“在‘萬向’,只要你有能力,肯刻苦努力,就有你的發展空間和用武之地。”
這些年,僅“萬向”總部每年用于員工培訓方面的經費支出都在500萬元以上。
這里的員工為何對企業特別忠誠?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js/advertise_in_news/adv_3000000.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想主人事、干主人活、盡主人責、享主人樂”
這是一組令人難以置信的數據:萬向錢潮公司現有員工1600多名,一線工人的平均工齡在13年以上。
這是一個極少有人敢為的嘗試:大學生頻繁更換工作的今天,“萬向”卻堅持引進大學生首簽必須是10年勞動合同。
像這樣在別人眼中不可思議的事,在“萬向”還有不少。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萬向”就為優先引進人才,寧愿不建辦公樓而改建人才公寓。直到現在,魯冠球辦公室所在的集團總部,仍是一幢很不起眼的老房子。
“深受‘萬向’文化教育、熏陶的一代代‘萬向’人,才是‘萬向’最為寶貴的財富。只有使每個員工都保持高度的認同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想主人事、干主人活、盡主人責、享主人樂,員工才能發揮自己的最佳才能,企業也才能持續快速發展。”集團黨委工作室總經理楊燕樂介紹說,培養一支真正的人才隊伍,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
“萬向”鼓勵每個員工都與企業建立長期共同成長的合作關系,以解決企業長久的人才需求,慎用“空降兵”。每個新進應屆大學生都要安排為期10天的企業文化培訓課程,指定一名資深員工作為督導師,用“優秀員工培養優秀徒弟”的“薪火相傳”模式,建立一個穩健而富有生命力的“萬向”人才發展階梯。由杭州農校發展而來的萬向職業學院,則漸已成了“萬向”培養新一代員工、培訓老員工的“大搖籃”。
魯冠球認為,企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責任,那就是要承擔起培養人才的主體責任,同時要給員工一個好的環境,使他們心平氣和地享受工作的快樂,分享企業發展的效益。去年,“萬向”還提出,一線員工的收入3年要翻一番。
被評為“全國和諧勞動關系優秀企業”的“萬向”,還有著一整套嚴格的人事管理和勞動保障制度,在職員工的勞動合同簽訂率達到100%。定崗、定編、定責任、定目標、定人、定考核、定收入的“七定”分配體系,則確保了收入分配的公正、合理。對那些離開“萬向”去創業、再回到“萬向”的員工,“萬向”也始終不計前嫌,能夠重用的,依然重用。
在魯冠球和他的員工心中,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在人才的支撐下,把“萬向”建設成為一家有文明力量和道德力量的世界名牌企業。
人才,企業發展之本
對當前宏觀調控下的企業轉型升級,魯冠球有一個看法,轉型升級要提早進行,要在企業發展形勢好的時候進行。到宏觀調控來了,政策緊縮了,你再轉型升級,難度就大了。
事實上,從企業走上規模以來,隨著宏觀形勢的變化,“萬向”產品產業的“調整、完善、提高”就幾乎沒有停止過。而要做到這一點,最緊要、最核心的,無疑就是相應的人才持續性優化、升級。為此,“萬向”在39年的實踐中,建立起了一整套涵蓋規劃、招聘、培養、激勵等在內的完善的人才發展保障機制,形成確保企業每個發展階段所需的人才都能充足供應的“人才現象”。
人才,企業發展之根本。發現人才是能力,善用人才是本領。很多企業重視引進人才,但不太重視培養,認為“需要什么人就可以去招什么人”。“萬向”卻認為,選對人很重要,育人、用人、留人同樣重要。“萬向”對每一個員工都有長期的培養、成長規劃,“萬向”的管理原則也是“人人頭上一方天,個個爭當一把手”。
人才培養為體,引進人才為用。在“萬向”,這不僅是一個策略問題,更是一個戰略問題。正是這樣堅持從內部選拔提升優秀人才為主,使“萬向”員工與企業保持了高度的認同感,確保個人事業與企業發展的有機統一,互為促進。
科學人才觀,是科學發展觀的體現。我們選拔和培養人才,不是為了裝點門面,而是為了干事,為了推進我們的事業。只要有一技之長,只要能把事情辦好,就應該給他們用武之地,這樣才能聚集人才,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引得進、育得好、用得對、留得住,只有員工與企業一起成長,才能真正的“共創共享”。當企業管理中最關鍵的人的因素解決之后,企業轉型升級和經濟效益的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自然水到渠成。魯冠球在總結“萬向”成功經驗時有這樣一句話:“社會上總是認為企業只是賺錢,這是不準確的,作為有社會影響力的大企業,‘萬向’不僅要為社會提供優質產品、創造利潤,更重要的是培養和造就高技能、有道德、能奉獻的人才。”
當有更多的企業真正明白這一點,相信也就會有更多的“萬向人才現象”,有更多的“萬向”,在浙江大地涌現。
1、凡本網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客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客車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陳華出任康明斯中國供應鏈、質量和信息技術執行總監[09-26]
- 成都客車森鵬電子共攜手 繪制海外綠色交通新篇章[09-26]
- 逐鹿歐美市場 精進電動耀動2024漢諾威商用車展[09-26]
- 玉柴參加“與中國駐東盟經商參贊面對面”交流會[09-26]
- 北京祥龍公司與寧德時代簽署戰略合作協議[09-26]
- 媒體關注:從未勢能源看中國氫能企業的全球化之路[09-25]
- 盡顯“全天候”品質 歐輝BJ6105確實有點大不同 [09-25]
- 森鵬出海 領航商用車數智化轉型[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