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濰柴依靠自主創新打造動力“中國心”
陽春三月,幾代中國裝備工人制造重型車“中國心”的夢想變為現實:我國第一款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具有國際先進水平、排放達歐Ⅲ標準的“藍擎”大功率發動機,在濰柴動力實現大批量生產。
一年前,也是春天,胡錦濤總書記視察濰柴,勉勵濰柴人“要抓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進步這個關鍵環節,促進先進技術引進、消化和吸收創新相結合,要培育我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品牌,把民族品牌推向國際市場。你們要有這個雄心壯志。”
僅用了不到一年時間,濰柴人給總書記提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抓住自主品牌這個根本
堅定不移地走自主品牌開發之路,高起點、高標準打造國際化自主品牌,是濰柴人對自身長遠發展的思考,也是中國裝備工業想要立足強手如林的世界市場的根本保障。
在濰柴的發展過程中,曾有很多國內外大企業巨頭找到濰柴,商討合作事宜,不過開出的條件大都是:濰柴放棄自己的品牌,為別的大品牌打工。
合資、合作,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理念,都是濰柴不拒絕甚至亟需的。但要放棄自己的品牌,把企業的前途命運押在別人的品牌上,成為別人的附庸,濰柴人不答應。
自主品牌是自主創新的依托,沒有自主品牌,就沒有創新的自主權,就談不上可持續發展。要實現自主創新,必須得有叫得響的自主品牌。近年來,山東省委、省政府著眼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提出“三個一批”的發展思路,其中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省委書記張高麗在不到3年時間里,先后7次視察濰柴,對企業的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使濰柴更加堅定了走自主品牌發展道路的信心。
為打造自主品牌,濰柴在提高產品質量、塑造服務品牌上下足了功夫。他們創造性地推出了優質服務“新干線”,致力于打造“中間產品服務鏈”,建立覆蓋全國的服務網絡。雖然是一個中間產品,但許多用戶在購買重卡、工程機械時,指明要裝配有濰柴發動機的產品。
憑借良好的品牌形象、優質的產品品質和貼心的服務,濰柴動力去年被國家質檢總局和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授予“中國名牌”稱號,并連續兩年被評為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惟一的柴油機制造金獎和中國最具影響力企業。
走適合自己的創新之路
自主品牌,必須是擁有核心技術的品牌。
濰柴動力董事長譚旭光說,自主品牌不是重起爐灶,不是從零開始,而是要充分利用我們這些年積累的經驗,整合利用全球資源,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掌握世界最先進技術上下功夫。
在充分競爭、開放的中國動力市場,掌握著核心技術、有充足的資金和人才、管理成熟的國外巨頭加速爭奪著份額,并企圖通過并購、控股等形式,控制對其有競爭威脅的企業。作為在各方面都暫時處于劣勢的中國企業,如何“自主創新”?
眾所周知,引進國外技術是我國企業提高自身技術水平、實現“后發優勢”的重要途徑。但如果處理不好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的關系,就會出現無休止的“引進、引進、再引進”,或陷入“引進、落伍、再引進、再落伍”的惡性循環。濰柴人十分清楚核心技術對自主品牌的重要意義,他們在引進技術之初,就把目光瞄準世界內燃機行業最先進的技術,立志走一條適合自己的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道路: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培養科技人才,提高研發水平,實現核心技術上的再創新。
濰柴最初引進的斯太爾發動機,是一款單純的重卡車用發動機品牌。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他們對斯太爾進行了多項技術改造,順利地將其應用到重卡、工程機械、船舶、發電、客車等動力領域。如今的濰柴發動機,無論外形還是技術,都與最初的斯太爾有著質的不同。原型機沒有的排放控制技術,在濰柴科研人員潛心開發下,陸續被嫁接到新產品上。經過上百項脫胎換骨的國產化適應性改造和性能提升,斯太爾這個來自歐洲的外鄉客,已成為地地道道的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動力品牌。
通過消化吸收,濰柴人的制造技術和研發水平得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逐步掌握了發動機行業制造核心技術,不但塑造了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自主品牌,并開始跟蹤世界內燃機制造的前沿技術,基本保持了與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同步。
在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過程中,濰柴培養了一大批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數量可觀的高技能人才。在現有的8500余名員工中,高級工、技師和高級技師有1025人。
自主創新必須舍得大投入。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濰柴加大研發投入力度,科研經費投入逐年大幅增長,始終保持在年銷售收入的5%左右,1999年以來已累計投入技術改造資金15億元。濰柴投資一億元建起了具有國內一流水平的現代化技術中心和產品實驗室,極大地提升了技術研發能力。
藍擎發動機的誕生,是對濰柴人堅持自主創新的最好回報。這款我國第一臺全新的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歐III排放大功率高速發動機,標志著濰柴在自主創新、自主研發的道路上已經與世界同步,掌握了歐III發動機的最核心技術,也使中國內燃機制造業第一次真正具備了躋身世界科技先進行列的能力,邁入了自主創新的“中國動力時代”,改變了中國汽車特別是高檔重卡長期以來都是“外國心”的歷史。
創新思路是開放式的
自主研發不是自己關起門來搞,必須要有開放式的思維,借鑒世界上優秀的技術和思路。如何整合世界科技資源,為自己所用,這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體現。
譚旭光把濰柴的自主創新思路歸納為“三不原則”:“不關門”——以開放的姿態利用好世界資源;“不排斥”——積極利用一切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開展自主品牌的建設;“不違反”——遵守國際知識產權保護法。
由此,濰柴確立了自己的創新途徑:一是完全靠自身力量開發自主品牌;二是借助國際技術開發力量,跟蹤世界先進技術;三是深化戰略合作,合力打造中國動力名牌。
在破繭為蝶、打造自主品牌的過程中,濰柴人選擇了一條先聯合開發再自主研發的創新發展之路。
為確保研發能力始終站在國內外內燃機技術前沿,濰柴堅持走高起點產學研聯合的路子,加強與國內外知名院校、研發機構的合作,全方位整合世界科技資源。他們與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同濟大學、山東大學建立了長期校企合作關系;先后與新西蘭培新公司、德國道依茨公司組建了合資公司;投資1億多元,與世界著名的奧地利AVL公司聯合建立了歐洲研發中心,派出100多人的研發隊伍直接參與開發、攻關,成為中國柴油機行業首個進入世界技術前沿的企業,標志著濰柴“技術創新國際化”道路的確立。
經過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濰柴擁有了一支創新能力強、研發水平高的科技人員隊伍。在濰柴歐洲研究中心,濰柴的研究人員學到的不僅是先進技術,更是一種全新的開放式的思維方式。隨著科技人員的進出來往,國際化的思維方式滲透到濰柴技術中心每個角落,成為濰柴自主創新特有的財富。
開放的創新思路,要求對封閉的科研體制進行全面改革。近年來,創新體制成為濰柴技術研發機制改革的主線,他們實行評聘分開和項目負責制,堅持對技術研發成果重獎,激發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過去一臺新機型從設計到投產需兩到三年,而改革后開發8170柴油機時,從設計到投產只用了3個月。
靈活的用人機制和開放的研發體系,使更多的優秀人才為濰柴所用。通過“不求所在所有,但求所用所為”的用人機制,一大批來自國內外科研機構、大學和相關企業的人才聚集到濰柴動力周圍。濰柴的博士后流動站和泰山學者崗位的設立,成為企業吸納高級專業人才、挖掘社會人力資源和信息資源的重要渠道,為濰柴這個動力“中國心”的持續強勁奔騰提供了充足的智力能源保障。
1、凡本網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客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客車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陳華出任康明斯中國供應鏈、質量和信息技術執行總監[09-26]
- 成都客車森鵬電子共攜手 繪制海外綠色交通新篇章[09-26]
- 逐鹿歐美市場 精進電動耀動2024漢諾威商用車展[09-26]
- 玉柴參加“與中國駐東盟經商參贊面對面”交流會[09-26]
- 北京祥龍公司與寧德時代簽署戰略合作協議[09-26]
- 媒體關注:從未勢能源看中國氫能企業的全球化之路[09-25]
- 盡顯“全天候”品質 歐輝BJ6105確實有點大不同 [09-25]
- 森鵬出海 領航商用車數智化轉型[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