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打造“平安型公路”,即:立足珍視生命,打造公路安全理念,進一步樹立“安全第一”思想及制度、措施在公路行業管理中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的公路公共產品。
現有2382公里的高速公路、6868公里的國省道、近9萬多公里的農村公路的浙江,公路發展也歷經了重建輕養、建養并重和以養促發展的三個跨越階段,條條暢、安、舒、綠、美、諧的道路向人們昭示著實施安保工程后的和諧行車環境。與此同時,有“生命工程”之稱的安保工程自2003年正式實施以來,不僅將條條道路當作是交通線、經濟線,更是將每條路當作是生命線。據交警部門統計,近年來浙江因道路不暢造成的事故率逐年下降,但安保建設沒有就此停步,而是以臨水臨崖整治為起點,安保人與路、車、人心心相印,攜手并進,不斷地給人們的出行提供更好、更優、更安全的超然享受。浙江公路的好路率明顯提高,其中高速公路好路率已達98%,國省道好路率達84%,農村公路好路率達79%。
安保工程:全面打造“平安型公路”
公路信息化:為你的安全“加鎖”
不論你行駛在杭金衢高速公路還是申蘇浙皖高速公路浙江段,你都會由衷升起一種“你心中,我最重”的感慨。“行車在平穩的高速公路上,看著設置合理的警示牌、有花有草的隔離帶,還有高速公路服務區救助站……猶如兩旁有許多護路天使在全線護送著。”經常穿梭于長三角的朱先生這么描繪如今浙江的高速公路安全、暢行的環境。
你需要的,就是我們要做的
據悉,隨著高速公路的成網加密,浙江交通部門也在行業監管上出臺了一系列高速公路養護安保設施推進方案,不斷加強樹立全壽命周期成本理念,加大設施設備的投入,努力提高服務能力。在安全設施建設中,處處體現人車至上、無微不至的思想,并保證每條高速公路的年養護費占營運總收入的比例不少于8%。
以杭金衢高速公路為例,5年來,共投入養護經費約5.5億元,約占營運總收入的8%,截至目前,公司管養范圍內高速公路優良路率達100%,高速公路養護質量指數MQI平均值95.2,全線路況持續穩定,道路服務質量穩步提升。據悉,該路2005年成為浙江省高速公路中的首批文明公路,同時連續兩年在全省高速公路養護質量評比中排名第一。去年年底剛通車的申蘇浙皖高速公路在今年養護計劃中投入資金1400萬元,上半年在進一步完善交通安全設施方面,全線增設了32塊交通警示牌、導向牌,還進行了綠化補植。
同時,為提高安全預警機制,浙江以橋隧結構物、高邊坡、高路堤路段養護為重點,建立健全高危路段的監檢測制度。目前浙江的高速公路已建立規范一橋一卡、一隧一卡、一坡一卡等各項安全檔案,并在此基礎上建立高邊坡、高路堤的監測預警網絡。目前杭金衢全線對應設立的高邊坡、高路堤觀測點已達378個,整個高路堤、高邊坡監測網絡構架已初步形成。同時為提升公路行車安全保障,從2006年以來,針對臨水臨崖、高路堤等高危路段,杭金衢高速公路還分階段實施了安全設施升級改造工程,對相關事故黑點及高危路段實施了護欄加高加固工程,有效提升了道路安全等級。
另外,在今年7月23日,國內第一家高速公路醫療急救站在杭金衢高速公路諸暨服務區成立,急救站里配有一名醫生、一名駕駛員和一輛急救車,實行24小時待命工作制,這樣一來,讓高速公路上的事故傷亡人員獲得最快速的救治,為在杭金衢高速公路上發生事故的傷亡病人救治有望搶回急救的“黃金時間”,大大提高救治率和降低死亡率。
夯實高科技,實現安保現代化
當司乘人員行駛在申蘇浙皖高速公路上,都可以通過設置在弁山隧道、李家巷樞紐和浙皖主線收費站和各互通入口的可變情報板等設備提前了解前方車流量、天氣情況、是否發生交通事故等,還可以得到行駛提示,方便選擇最佳出行路徑,完全實現安全駕駛。數據表明,交通監控系統使用后事故率平均下降14%,惡劣天氣下事故率下降32%。交通事故發生后,如果受傷人員在半小時內得到救治,死亡人數將下降2/3。
申蘇浙皖高速公路在監控系統中配置了車輛檢測器15臺、攝像機49臺、門架式情報板5套、懸壁式情報板7套、可變限速標志5套,做到全線監控,使高速公路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大大增強。架設在該條高速公路沿線的49臺攝像機(其中弁山隧道配備20臺),平均2公里1臺,每臺的監測范圍在800~1000米,讓監控不留死角。弁山隧道設置的視頻事件監測系統也全面采集了20路圖像,將隧道封道指示、分流指示反饋給司乘人員。如果在重要路段違章停車或者發生交通事故,監控中心會收到自動報警,相關人員就能立刻實行應急處理或施救,也有效地防止了車輛惡意逃逸。
同時,在這些視頻事件監測系統中,還采用了綠色環保裝置,有15個信息采集點通過太陽能進行供電,并且作為工程應用試點,逐步在浙江高速公路建設中進行推廣。當你夜晚行駛在這條高速公路上,你會發現在互通匝道急彎處,都會有一個發光的夜間誘導標志,用箭頭進行導流,這個導向標也是采用太陽能進行供電的。據悉,全線安裝的41對緊急電話也是采用太陽能供電。
另外,在申蘇浙皖高速公路上你會發現,該路的安全警示標志牌不光有反光膜,還有安裝在所有互通匝道岔口的爆閃燈。爆閃燈可以說是一種人性化設施,它會像警燈一樣不停地閃爍,不僅在夜晚或者特殊天氣情況下,用強烈燈光引起司機的注意,也可以有效地應用閃爍的特點提示駕駛疲勞的司機:注意安全,前方有護欄!為了提高營運安全,申蘇浙皖高速對特殊路段安全防撞設施的設計進行了調整,如對高邊坡、高路堤路段采用了加強型的波形護欄,高橋墩的地方還采用介于SA型式和SS型式的防撞護欄,盡量將交通事故的損失降到最低。
避險車道,半年避免15起重特大事故
走進麗水市公路管理處的辦公大樓會議室,有一面“設置應急避險車道,挽救人民生命財產”字樣的錦旗格外顯眼。詢問得知,那是今年4月份,一位贛F0207*的車主樓麗偉特意從縉云趕到麗水,送上這面錦旗表示感謝該單位的。據車主樓先生講,4月5日,駕駛員拉著一車建材準備從縉云趕往溫州,行至該路段時,由于下坡路段長、速度較快,長時間剎車輪轂發燙而導致失靈,駕駛員減擋也出現了問題,幸好前方設置了避險車道,才避免了險情。
據了解,設置避險車道的330國道楓樹灣路段為長達6公里多的連續下坡加急彎路段,地形復雜,路面較窄,重型車輛行駛到該路段時多因車速快、剎車失靈或方向失控而發生交通事故。去年下半年麗水市公路部門投資251萬元修建了該避險車道,并于今年2月16日建成并投入使用。該車道長120余米,分制動車道和服務車道,在車道盡頭設置一個防撞墻。它是浙江省第二條、麗水第一條避險車道。據悉,避險車道剛啟用時就成功營救了兩輛貨車。
而在104國道浙江臺州段設置的避險車道,至少避免了15起重特大事故。104國道在天臺關嶺路段有一個4.2公里長的連續下坡路,不少滿載的貨車在這蜿蜒下山的公路上會由于連續使用剎車導致制動失靈,極易誘發車毀人亡的惡性事故。2002年到2004年的三年里,這一路段就出了128起事故,死亡35人,成為貨車司機談路色變的“死亡之路”。2005年,臺州市公路管理處在這里設置了省內第一個避險車道。避險車道一竣工,就挽救了不少司乘人員的生命。2006年3月16日,一輛溫州貨車自嵊州開往溫州經過該路段,剎車失靈,車子如同脫韁野馬越跑越快,緊急時刻,駕駛員徐某看見前方“緊急避險車道”指示牌,趕忙打方向將車子帶入避險車道,車子在礫石池里陷住了,車子完好無損。司機死里逃生,心有余悸:“多虧了這避險車道,我這條命算是撿回來了。”
所謂避險車道,就是在下坡路中段右側山體上順行車方向挖出一個寬7米、長141米的車道,車道呈微向上坡度,盡頭是一個10米長的平臺。車子經過這里如果制動失靈,失去控制,司機將先后由6塊指示牌指引,順利進入避險車道,車道的上坡可以抵消掉一部分的動能,使車速下降,車道上有10米長的礫石池,車子的速度進一步下降,到了頂端,車子基本上就可以停在10米長的平臺上了。據了解,從2005年12月投入使用到2006年6月的半年時間里,就至少已經避免了15起重特大事故的發生。
浙江地處沿海,每年經歷的臺風季節較長,因此防患于未然則顯得尤為重要。而今年夏季,浙江的臺州公路部門則是創新地提出了“防重于搶”的預警方案。根據這個方案,他們先是對全市國省道公路易發險情的橋梁、隧道、高邊坡、高擋墻及路基發生塌方滑坡或水淹的重點路段進行調查,建立公路基礎設施安全臺賬并作為重點防范處治對象。此外,建立了完善的隱患公路花名冊后,該處還規定,一旦出現大雨臺風等容易誘發塌方等地質災害的天氣,接到氣象臺警報后,立即安排人員、設備進場,就近駐扎,發生災情后,就可以及時搶通以便救災車輛運輸暢通。“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搶到不少時間,給百姓和司機挽回損失。”臺州公路管理處副處長金福根介紹時說,市公路處已經對整個方案作了嚴密部署,可以保證萬一出現險情時隨時啟用。
防險意識提升,村路安全設施齊全
今年4月份,一輛車號為浙KA574*客車行駛到麗水云和縣云灘頭村時為躲避前方車輛,致使撞上了公路右側防撞護欄,車身前半部分懸掛在路肩上,恰好被防撞護欄攔住,車上人員都安然無恙,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前兩天在金華市磐安縣一個盤山公路上,一輛空駛貨車因為方向打轉過大,栽向山溝,幸好有水泥擋墻,才沒有栽到山溝里,多虧了這些防護欄、防撞墻等安全設施,才使車輛“懸崖勒馬”。近日筆者在浙江各地訪問農村公路安保設施情況時,家住村道路旁的不少村民這么講述著發生在他們身邊有驚無險的一幕幕。
安保工程,
為車輛系上“保險帶”
“既然要做了,索性就做得超前一點。”這是臺州市黃巖區公路段段長葉梅福2004年開始實施路面“砂改油”改造的想法。當時黃巖公路段領導考慮到安保工程的重要性,決定在路面治理的同時,實施安保工程建設。考慮到縣鄉公路安全隱患多發,而鋼質護欄可以連成一條線,多點受力,不會被撞翻,同時金屬固有的延展性也能起到明顯的緩沖作用,對車子的損傷也比水泥擋墻要小很多,唯一的不足是成本太高,光材料就得150塊錢1米,所以很少有地方在縣鄉公路上使用。
為了籌集到這筆建設資金,葉段長跑了不少銀行才貸到相應款項。“之所以貸款也要做好這項工作,是因為我們不想讓變好的道路成為百姓安全的隱患。”葉梅福說。通過努力,黃巖給縣鄉公路安裝上了高等級公路的防護設施標準——鋼質波形護欄。2005年,黃巖籌資1300萬元,為70公里山區公路險要路段安裝鋼質防撞護欄,2006年,籌資570多萬元,為38.1公里農村公路安裝防撞護欄及防撞墻。同時,專門組建一支隊伍,購置70余萬元的設備,對損壞的公路沿線設施、標志標牌,特別是鋼質波形護欄及時進行維修,確保其完好、齊全、有效。從“2006年共維修護欄1230米,更換護欄940米、護欄柱470根”的數據看,安保工程的建設已有效保障了公路通行安全,為過往行人車輛系上安全可靠的“保險帶”。
與此同時,黃巖還不斷完善標志標線。按照實施公路安全保障工程的要求,不斷會同公安部門加大對交通事故多發路段的排查和整治力度,抓緊改造一些因基礎建設不完善而造成的交通安全黑點路段,逐步改善道路安全通行條件。據統計,2005年,該區設立短立桿禁令標志564個,F桿指路標志78個,警告禁令指示標志牌478塊,凹凸鏡65個。2006年新劃標線46.11公里,設立雙立桿導向標志12個、F桿指路標志12個、單立桿警告標志牌105塊、凹凸鏡50個。2007年,再次對公路上剩余非規范標牌進行了全面拆除與整改。
消滅危橋,
拓寬新農村通道
嘉興、湖州等地均處江南水鄉,河流縱橫交錯、河道密布,有些路段在1公里內就有兩三座橋梁。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道路運輸量的急劇增加,農村公路普遍存在路橋不配套、大路小橋或等級公路農用橋等現象,極大地制約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了農民群眾致富奔小康的“瓶頸”。
隨著城鄉客運一體化的有力推進,徹底消滅農村危橋則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嘉興市政府召開了全市農村危橋改造工作會議,確定了用3年時間改造農村危橋5000座的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嘉興市各級政府加大了推動力度。在省交通廳“鄉村康莊工程爭先創優”措施的激勵下,嘉興各地紛紛加大了對農村危橋改造資金的投入力度。據了解,該市從2002年就開始建立農村橋梁檢查制度,實行農村公路危橋的日常養護和定期檢查。目前,湖州又掀起新一輪的橋梁檢查,擬對全市所有橋梁建立卡片,并列入日常管理內容,實行橋梁的動態管理。
山路穿上“安全裝”,
兒子晚歸不擔心
“現在,不僅路好了,而且最近縣里又給我們村新開的路都裝上了保險桿(即鋼質護欄),這樣上下山安全就有保障了。景區開發商每天開到村里的4輛中巴車,我們都愿意搭乘了。”說起通村道路新變化的好處,淳安縣屏門鄉上西村村民章火林大伯眉飛色舞。他說,前幾年兒子每次開車下山,老倆口就數著時間等兒子回來,時不時要打個電話問問情況,有時兒子回來遲了,他們就會等到深夜,直到兒子平安到家才放心。現在,老倆口再也不用操那份心了,村里也有10多戶人家用上了機動車。
作為山區大縣,受千島湖水域面積的牽制,淳安縣境內的省、縣、鄉道公路彎道多、上下坡和高邊坡多,許多地段臨水臨崖,地勢險要,長期以來都缺乏安全設施。每當途經這些路段時,開車的和乘車的,都會不由自主地懸起心來。臨湖危險路段還曾發生過多起交通事故。為盡力減少交通安全隱患,讓山區群眾能夠安然出行,從2004年起,淳安縣著手進行公路安全防護設施建設。針對不同地形、地段,該縣采取安裝鋼質防護欄、澆筑防護墻、營造防護林等多種措施,為境內公路穿上了“安全裝”、“保險服”。據統計,到2006年年底,該縣已投資近2000萬元,在山區公路沿線安裝了鋼護欄110公里,澆筑護欄柱近14萬根,建起護欄墻近12000道,邊坡整治近14萬平方米,并將該項惠民工程延伸到已開發的“農家樂”景區、景點的通村道路。
“十一五”期間,浙江進一步完善通村公路安全設施。加大對公路交通標志、標線、隔離、防撞等安全設施的投入。開展通村公路“回頭看”活動,對照規范和標準,查漏補缺。新建、改建道路要按照國家有關設計標準和施工規范要求,做到交通安全設施建設和完善與道路建設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同時加大道路交通事故多發點段和臨水臨崖高落差路段的整治力度。逐步完善農村公路安全設施,改善通行安全條件,使新農村公路真正成為廣大農民群眾的致富路、安全路、放心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