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由于道路不通、交通不暢,家住山區或“圩心”的農民出行很難;如今,隨著公路鋪到家門口、班車開到庭院前,出行方便了,農副產品運輸便利了。農民朋友說,“路通車通”暢通了農民的致富路、幸福路。
9月8日,記者在市、縣運管部門走訪了解到,近兩年,蕪湖市結合“村村通公路”建設,按照城鄉客運一體化要求和公交化運營模式,對原有農村客運班車進行了改造。基本建立了以三級城鄉公交為主體,城鄉直通車為補充,以市為中心輻射到縣,以縣為中心輻射到鎮,以鎮為中心輻射到建制村的城鄉客運公交網絡體系,實行了“統一車身標識、統一線路代碼、統一站點布局、統一編排班次、統一服務標準”的管理模式。
為推動城鄉客運一體化進程,市交通、公路部門不僅對涉及農村客運站點建設項目需要收取的費用給予了減免,而且還與相關客運企業致力于客運場站建設,改善農村候車環境。市交通局對按時完成且驗收合格的農村客運場站建設項目予以資金補助,為每個等級客運站補助5萬元,每個港灣式候車亭補助0.3萬元,每個候車站牌補助0.03萬元。 今年以來,3個縣因地制宜,采取了多種舉措確保路通車通,方便農民出行。有的延伸現有客運線路,擴大覆蓋面;有的根據不同路況選擇不同車型,提高通行能力;有的根據農村客流變化情況,允許經營者合理安排運營時間和班次,視情開通定線日班車、隔日車、周班車、趕集車,并采取滾動發車、定線循環運行等多種經營形式。 8日,記者沿新鋪設的水泥路,驅車前往距繁昌縣城20多公里的平鋪鎮官塘村。該村四面環山,是平鋪最偏僻的村。出行難、運輸難成了制約該村發展的瓶頸。“路通車通”后,這里的農民迎來了新生活。一位陳姓村民說,村民主要靠種水稻、棉花、綠豆、毛竹生活,過去收成再好,也很難運出去賣。現在出行方便了。特別是運輸車能開到田埂旁山腳下,村民們不再為農副產品運輸犯愁了。 市運管處提供的數字顯示,蕪湖市現已開通城鄉公交化線路80條,投入客車670輛;3縣364個村已有313個實現了通班車,通車率85.9%。其中,蕪湖縣通車率86.3%,南陵縣通車率78.6%,繁昌縣已于今年5月率先實現了全縣村村通公交班車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