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金寨縣全軍鄉何家灣村村民20年前賣毛竹,一天時間才能把兩根毛竹扛到10公里外的山下;十年前通了砂石路,用三輪車一次能運走七八十根;現在,通過新修的水泥路,大卡車一車就能裝走700多根毛竹。何家灣村2萬畝翠綠的毛竹,今年可為全村帶來200萬元的純收入,每戶村民收入近萬元。 安徽省大規模啟動的“村村通”建設,為飽受交通設施落后制約的山村田圩,送去一把把致富奔小康的“金鑰匙”。2005年至今,安徽省將逾20000公里油路、水泥路鋪到農民家門口,近7000個建制村告別了祖祖輩輩充滿泥濘和揚塵的出行方式。
隨著農用車、客車風馳電掣駛進田間地頭,農產品源源不絕運進城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在加快,工業不斷“長”入農村,農民兄弟進城、上學、就醫變得更方便。今年1至7月份,全省投入21.9億元,將5500公里的水泥路和油路鋪進1800多個行政村。今年和去年全省已建成的農村公路相當于“十五”的總和!笆晃濉逼陂g,全省將修筑農村公路超過6萬公里。 安徽省以先進的GPS定位方式,為村村通工程實施勾畫出精確、科學的“電子地圖”,打通鄉村通往經濟、交通中心的出口,與國、省干線對接,加快農村資源開發、旅游發展和貧困地區聯片開發。為保障資金投入,安徽省里建立了專門的農村公路融資平臺,自2005年村村通實施以來,全省累計融資近60億元。24小時旁站式監理、農民質量監督員……群眾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質量監督方式。與交通部門嚴格的四級質量保障體系相結合,全省村村通道路優良率超過90%,成為老百姓的“放心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