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跨國合作的背后,是中國汽車工業崛起的秘密
2019年7月19日,原本平靜的汽車行業,隨著一份聯合聲明的公布驟然掀起風雨。
據報道,此次聲明合作的雙方分別為比亞迪和豐田,而雙方合作的內容,則是近年來一直保持著高熱度的新能源汽車。
聯合聲明
一個是《財富》雜志公布的2019年全球500強第十名、國際頂尖的老牌車企,另一個則是掌握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的新興企業,連續四年的新能源汽車全球銷量冠軍。兩家企業的強強聯手,牽動著世界的目光。日經中文網、法國國際廣播電臺,路透社等國際知名媒體都對此進行了報道,彭博新聞社指出,與比亞迪的合作,被豐田視為在純電動車領域追趕大眾汽車、通用汽車的關鍵一步。
此前,豐田就已與包括比亞迪在內的眾多伙伴達成合作,共同發展電動車
而在此之外,更值得大家注意的是,此次雙方合作的模式:技術對等,共同開發。
國外網友也很關注這次合作,推特上一位網友說:“比亞迪的電動車很棒,我的朋友們都購買了,這次他們合作會不會出新款?”,還有的網友的說:“中國的比亞迪要和豐田合作了嗎?比亞迪的電動車很好!不知道這次合作會不會有新技術誕生呢?當然,比亞迪的電池技術已經領先世界了。”
國外網友評論截圖
從第一輛東風牌汽車開出一汽工廠的大門算起,60多年后,中國本土的汽車企業也有機會和國外巨擘平等對話,看似尋常的聯手背后,整個中國汽車工業為此整整付出了半個多世紀的辛勞。
上世紀中葉,國內的民用汽車生產才剛剛處于起步階段,可以說是在無資料、無經驗、無工裝、無設備的“四無”環境下開展生產。面對工業體系完備的德國、日本,那個年代人的心頭都仿佛壓著一塊沉重的巨石。
1931年9月12日,“民生牌”汽車在上海路市展覽會上亮相
雖然在前蘇聯的援助下,我們在第一個五年計劃里造出了重卡,但它和家用小汽車之間,在用途、外形、舒適性等方面仍然有著很大的差異。生產小汽車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國家的科技實力,更重要的,是工業的發展水平。
當時的西方國家,各式機床等先進的生產設備已經開始列裝,而國內的汽車生產廠間,車的零部件還要依靠工人們手工鍛打。一上一下之間,產品質量和產能之比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與此同時,另一個問題也一直懸在汽車行業前輩們的心里,那就是以發動機為代表的核心技術的匱乏。
在當時,即使是被譽為“國車”的紅旗,也裝不上一顆正宗的中國“芯”發動機,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紅旗轎車的生產,都需要在克萊斯勒和凱迪拉克的車上“扒零件”。
資料圖:第一輛紅旗車
面對這一情況,國家各個部門都高度重視,奈何技術的代差、人才的缺失,都不是短時間內可以趕上的,而那些西方的汽車巨擘,雖然對中國這一新生的市場充滿興趣,但為了自身的利益,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對汽車核心技術實行“技術封鎖”。
萬般無奈之下,“以市場換技術”成為擺在新中國汽車工業面前唯一的出路。
1978年10月,時任機械工業部部長的周子健,帶著中方代表團奔赴德國,開始洽談技術合作。當親眼見到德國人燈火通明、秩序井然的生產車間之時,很多人在震驚之余,也都在心里默默發誓:總有一天,中國人也能擁有頂級造車工藝。
當時,中國的汽車工業還處在青黃不接的階段,談完了合作之后,德國派來考察的技術人員,言談之間都絲毫不掩飾對對中國汽車產業的輕蔑,在他們眼里,這些拿著鈑金工具、事事親力親為的廠員根本就不算是現代意義上的工人,倒更像是做古董的學徒。
而在一水之隔的日本,同樣從西方技術封鎖中成長起來的日本,不僅對中國沒有絲毫同情之心,反而變本加厲,借助中國對于汽車技術的渴望,大肆售賣一些早已被時代淘汰的末流工藝。
層層夾擊之下,國產汽車的最初一段路,走得可謂是步履維艱。
中國第一輛高級轎車以“仿造為主,適當改造“的手段造了出來(工人們把一輛克萊斯勒轎車拆出2000多個零件)
回憶起這段往事,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武常岐深有同感,他借用一本名為《外國輪子中國路》的書表達自己的痛心。“那個年代,中國路上跑的汽車有70%以上是跨國公司或全球企業的品牌車,快速發展的中國汽車市場幾乎被合資品牌汽車主導。”
僅僅是在十年前、甚至五年前都還沒有人敢相信,甚至敢想象,中國汽車頭上長期烙印著的“低質”、“廉價”的標簽,將被一家屬于未來的車企狠狠打碎。而那些當年對國產品牌不屑一顧的國外廠商,會有一天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主動上門尋求合作。
完成這一看似不可能的奇跡的這家公司,就是比亞迪。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比亞迪第一次收到世界巨頭的青睞,早在數年前,全球頂級豪華轎車品牌戴姆勒·奔馳就曾慕名而來。算上此次的豐田,已經有兩家大牌都對比亞迪伸出了橄欖枝,而且不惜打出“技術對等、共同合作”的旗號,也要和比亞迪搶先確立盟友關系。
一正一反的對比之間,榮耀的,不僅僅是比亞迪,更是國產汽車這塊大招牌。
另一邊,作為日系汽車的領軍品牌,豐田汽車的品質一向聞名海內外,被譽為“開不壞的轎車”,曾經多次創造單一車型的全球銷量神話,就連美國的汽車廠商都對其無可奈何。這樣一家技術成熟的公司“屈尊”前來結盟,背后的邏輯不能不令人深思:
如果只是單純的看重中國未來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豐田大可如以往一樣售賣采用自己技術的新能源汽車。而選擇與比亞迪合作,甚至于話語權完全對等的技術合作,足以證明,比亞迪手中所握有的三電技術,很可能比豐田自己的技術還要先進的多。
而對于電動汽車來說,電池電機電控為代表的“三電技術”正是這一產品的絕對核心,其重要性絕不亞于發動機和變速箱在燃油汽車中的地位。
面對傳統汽車領域尖端技術的封鎖,比亞迪沒有盲目跟進,而是巧妙利用了新能源汽車崛起、世界汽車格局大洗牌的機會,重新確立了自己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先發優勢,這是中國企業獨具慧眼、順勢而為的縮影。早在此前,比亞迪的電動車技術就已經走出國門,在日本、美國、韓國等汽車強國與世界頂尖企業一較高下。
伴隨著中國汽車技術的日趨成熟,“外國輪子中國路”在國內市場占比日趨減少 。取而代之,國產品牌的汽車正在走出國門,在世界各地的頻頻亮相。
在雙層大巴的發明地英國,在有著188年巴士歷史的倫敦街頭,數百輛比亞迪生產的新能源公交車已經開始奔跑在大街小巷之中。
倫敦街頭的比亞迪紅色雙層電動大巴
而在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采訪時,英國人也絲毫不掩飾他們對于這款汽車的熱愛。“比起之前的汽車,大家現在都更喜歡開比亞迪的純電動公交車,因為它可以讓你成為牛津街上的馬路之王。”
同樣的情形還在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發生著。頻頻“出海”的比亞迪,正在以過硬的產品實力,為中國制造正名。
而這一切的背后,比亞迪的崛起,有可能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由大變強的轉折點,它所象征的,是中國企業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的快速提升,甚至于替代歐美等汽車巨頭,主導汽車新技術變革和行業的發展。
比亞迪純電動大巴在意大利諾瓦拉
過去的一年里,如果問什么技術牽動著舉國民眾的心,答案或許只有一個:“5G。”
年初的兩會,5G是被提及最多的關鍵詞之一。
居高不下的熱度,除了對新技術的好奇,更多的,還是對科技尖端領域話語權的一種渴望。
正如西方國家商界中一句諺語所說的那樣:三流公司賣商品,二流公司賣文化,一流公司賣標準。
而對于中國來說,以5G技術標準為代表的中國創造,不僅僅是中國科技創新實力的體現,更是打破歐美技術封鎖,沖擊高端領域市場地位的金鑰匙。
回首過往,汽車技術的歷史,又和網絡技術的遭遇多么相似。
同樣是面臨重重封鎖,同樣是屈居美國、歐洲的主導,同樣是從一片空白開始,到如今的碩果累累。
在這一過程中,如果說,華為是彎道超車,成功終結了西方國家對中國通信工業的層層鉗制;那么,以比亞迪為首的新能源汽車技術,則是身處同一起跑線下,力克強敵,為國產汽車找回了應有的尊嚴。
曾經,象征著世界文明中不可逾越豐碑的華夏古國,在錯失工業化的歷史機遇后,慘遭列強荼毒。在那一段飽受欺凌和壓迫的黑暗歷史之外,我們喪失的,不僅僅是曾領先于世界的生產力水平,還有身為炎黃子孫的民族驕傲。
所幸,流淌于中華兒女身上的毅力和血性并未就此消退,渡盡劫波之后,我們依然得以在奮斗中重興國運,再度位列充滿機遇和挑戰的世界舞臺中央。
過往的五千年歷史里,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東方先進技術曾經不止一次的改變過這個世界。
如今,歷史的輪回之外,肩負重任的比亞迪,已然加入重新扛起中國制造的大旗之列,再度奔向世界的巔峰。
1、凡本網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客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客車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國慶假期收官,藕粉出行體驗分享來啦![10-08]
- 合肥國際新能源車展 安凱引領“智·電”出行[10-01]
- 智馭未來 匠心筑夢 中車電動第五屆職業技能大賽冠軍揭曉[09-30]
- 打卡《黑神話:悟空》取景地 還得靠依維柯4X4[09-30]
- 中通H11交付首汽 助建首都高質量旅游客運服務體系[09-29]
- 綠色公交“新風景”安凱純電動G6批量上崗紹興 [09-29]
- 公共出行焦慮重重 歐輝客車BJ6859幫你做好情緒管理[09-29]
- 夢想1+1 VIP 中通客車助力森煜汽運打造彩云之南高端旅游靚麗名片[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