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泉院士撰文:綠色開發與可持續發展

一、 科學、工程與創新型人才
(一) 工程哲學
工程哲學是指導我們從事工程科學技術和項目的指導思想。那么,什么是工程?從科學、技術、工程三元論的角度來界定,科學是以發現為核心,科學是對自然的本質及其運行規律的探索、發現和揭示,并最終歸納為真理。科學家的探索往往是出于好奇心,并沒有明確的實用目的。技術是以發明為核心,技術本質上是改善人類社會生活的手段,它可以是方法、裝置、工具、儀器儀表或過程。技術講求的是技巧。工程則是集成科學、技術和管理,并以此解決實際問題。具體說來,工程是利用科學原理和技術手段在一定邊界條件下進行集成優化和綜合優化,有目的地完成設計、構建、運行等項目。工程就是將理想變成現實。工程具有系統性、復雜性、交叉性、綜合性等特征。工程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工程哲學就是要在深刻理解科學、技術、工程和創新之間的相互聯系的基礎上,進行系統集成優化。概言之,工程哲學講求理論聯系實際,做到系統集成優化貫穿產、學、研、用、管等各個環節。而系統集成優化的思想原則又可歸納為如下六條:(1)辯論、定義、修訂和追求目標:系統有能力完成目標,結果印證措施的正確性;(2)整體思想:整體大于個體的總和,個體大于整體的分解;(3)創造性:看到樹木之前,先看到森林;(4)遵守學科程序:分而攻之,合而治之;(5)考慮人的因素:人是會犯錯誤的,需要反饋監管機制;(6)管理項目和團隊精神:大家為人人,人人為大家。這其中1是確定目標,2到4是思想方法問題,5和6是管理問題。
(二) 工程需要經驗和實踐
在工程領域運用數學的方法可以使工程師們解決一些所面臨的復雜問題,但卻很難直接運用演繹推理,因為這些復雜的問題往往涉及到完全不同的因素,例如成本、安全、以及技術等。因此,為了解決問題,工程師們經常會參照過去的設計和解決方案,在問題和經驗之間繪制一種類比,或者說是尋找范例。
工程方法的另一個特征是實踐的作用。在科學中,知識、理論和實驗(每一個元素)之間建立了一種三方關系,并與工程本身建立四方關系,其中也包括實踐。實踐激勵理論和工程應用性研究通常通過工程實踐來實現。因此,任何一種工程哲學都必須適應更復雜的工程方法結構。
(三) 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指具有創新特質的工程科技人才。具有這樣幾個特征:第一,有深厚而扎實的基礎知識,了解本專業的最新科學成就和發展趨勢,了解相鄰學科及必要的橫向學科知識;第二,有敏銳的觀察力,能夠從本源上發現重大問題,準確把握科技發展趨勢,及時發現他人沒有發現的東西;第三,具有嚴謹的科學思維能力和對事物做出系統、綜合分析與準確判斷的能力;第四,具有敢于創新的勇氣和善于創新的能力,要敢于面對困難,走別人沒有走過的道路,同時又要符合科學思維規律。
二、能源形勢與儲能產業發展
近年來,中國工程院、美國國家工程院、英國皇家工程院輪流召開論壇,討論全球重大挑戰問題,其中,氣候變化與可持續能源首當其沖。從長遠來看,人類必將從化石能源走向非化石能源,這個過程需要依靠技術創新實現兩手抓:一是傳統的化石能源的清潔化,一是新能源能夠大規模有效地經濟穩定運行。
發展新能源就要克服其隨機性、間歇性對電網帶來的巨大挑戰。100多年來,電網發展從直流到交流和現代直流,從低電壓到高電壓,直至特高壓,其供需瞬時平衡的特點要求發電可控、需求都了解。現在是“老革命遇到新問題”——供給側的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出力不可控,需求側又增加了電動汽車、分布式能源等隨機性的負荷。發電側和需求側如何平衡?一定要有儲能。
儲能已經成為一種電力資源。國家電網公司提出的能源互聯網戰略構想表明,新能源分布的地區、時間差異很大,供需不匹配就需要能源互聯。但儲能的作用還不僅限于此,可以從更廣泛層面,通過對不同類型的能源耦合進行優化配置,比將如電力、氫氣、天然氣、化工能源等進行轉換、有機融合,目的是節能減排,實現方式就是電力電子+儲能技術。能源互聯要求能源一定要通過電力電子技術,實現雙向流動,比如可以通過電動汽車可以充放電與電網互動,參與電網負荷峰谷調節,對能源進行優化配置和耦合。
儲能的范圍很廣,大到電網的百萬千瓦、小到納米網幾千瓦,可以在不同層面實施這種多能耦合策略。在工業領域就是通過大力推動工業主動配電網技術,發展電力與化工能源相結合的分布式能源,建設工業能源互聯網。在社區家庭層面,可以發展基于納米結構的能源互聯網,當然,這種結構不是物質上的納米顆粒的實體大小,是為了區別于一般意義上的微網,表明其由于量變引起質變,帶來系統活力的變化——通過充分調動每一個社會細胞——家庭的積極性,充分利用小區內的交直流、氫氣、天然氣等基礎設施,通過電力電子技術和儲能設備,通過耦合來優化配置能源。在我看來,人的行為、能源和信息要互相平衡,要找出能源和信息的關系,才能更有效利用能源,對能源進行優化配置需要儲能。
發展儲能是出于多方面因素考慮的結果,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人類的能源結構將發生變化。在具體推進是,需要通盤考慮技術、經濟和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從技術層面,應對多種路線優缺點綜合利用,并不斷研發新技術和新產品;在政策上,需要合理補貼,更需要政策市場雙輪驅動;對行業而言,要高度自律,不要低級重復和惡性競爭。
在現有儲能技術中,抽水蓄能占比很高、很成熟,但也有局限性,比如對資源、落差要求較高,難以廣泛應用。蓄電池技術基于電化學原理,有兩個致命缺點:一是化學反應需要充放電時間,即使快充也要20多分鐘,比加油的幾分鐘要慢很多。二是安全性問題比物理儲能要差,此外還有環境影響等。
因此,目前的儲能技術雖然有很多,但每一種都有其優缺點,可以發揮自身優勢,應用在不同場合,沒有一種技術可以壟斷一切、包打天下。對多種多樣的儲能技術,要鼓勵百花齊放,政府通過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體制機制,進行監管,讓多種儲能技術在實踐中讓市場來評判。
三、 礦產資源綠色開發
(一) 技術層面
技術進步是發展綠色經濟,建設生態文明的關鍵支撐。首先,我們要充分認識循環經濟在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在節能減排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大循化經濟關鍵技術的研發投入。其次,可以編制礦產資源開發循環經濟技術指導手冊等,推廣成功成果和模式。再次,加強相關產業合作,探索跨產業循環經濟聯合體的組織模式。最后,要搭建信息技術平臺,利用“互聯網+”優化產業鏈結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同時積極開發和支持高附加值產品。
此外,要促進再生礦產資源行業健康快速發展。要進一步擴大再生礦產資源規模,建立多個再生礦產資源生產基點;要鼓勵礦產資源企業發展資源再生項目;要加快再生資源拆解分離技術、再生資源冶煉技術的研發及應用;要增強再生礦產資源行業整體技術水平;要適度提高礦產資源開發產業集中度,優化產業組織結構;要鼓勵向高端產品領域延伸,加快研制高純、輕質、高強度的礦產資源新材料。
(二) 政策層面
從法律法規方面來看,要建立健全礦產資源綠色開發的法律法規政策保障體系。在現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等的基礎上,盡快建立“綠色開發”法律制度的框架,為礦產資源綠色開發循環發展提供法律保證。
從產業經濟政策保障方面來看,一是要出臺礦產資源產品及相關資源和能源價格政策,深化能源產品以及礦產資源產品價格改革,制定礦產品和礦產資源相關產品消費者義務政策,通過對短缺資源價格的政府干預,激勵企業和消費者自覺節約使用資源和循環利用資源,提高資源使用效率。二是要制定財政政策與研發創新扶持推曠政策,政府補貼有利于礦產資源低碳經濟發展的行為主體,要制定相關扶持政策,引導落后產能退出和優勢企業進入,要以適當的財政補貼鼓勵廢棄物回收處理專業企業建立覆蓋全社會的收集、預處理和分類轉運。三是要建立動態長效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礦產資源產業鏈上所有相關利益主體,包括礦產資源開發、冶煉與深加工以及再生節點企業所在地及周圍和上下游,由于采礦、冶煉、再生行為使生態環境可能遭受破壞的相關區域,對土壤、水環境、大氣、植被及生物多樣性的動態、長效的生態補償。
從相關引導及支持政策的出臺來看,一是要積極推進碳稅、環境稅費改革,將企業環境資源外部成本內部化;而是要調整進出口稅收政策,限制“三高”出口;三是要針對礦產資源生態低碳技術創新項目實施信貸政策傾斜;四是要完善和落實廢舊礦產資源回收綜合利用和礦產資源企業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稅收優惠政策;五是要制定有關產業政策,鼓勵礦產資源企業進行生態化改造,積極利用低碳生產技術和低碳能源技術。
(三) 行業層面
礦產資源的綠色開發需要不斷規范行業發展標準。首先,不斷提高行業門檻。提高冶煉和再生工藝、技術裝備、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資源和能源利用率等準入條件,支持礦產資源企業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其次,建立礦產資源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生產和回收責任制度。加快制定和完善針對不同領域、不同類型和生產不同產品的相關專項法律法規,確立不同的生產者延伸責任,規定消費者回收責任。再次,制定礦產資源清潔生產工藝和設備及污染物排放標準。目前,清潔生產促進法正在我國貫徹和實施,相關配套政策陸續出臺,除了鋁和鉛、鋅、電解錳外,其他礦產資源的清潔生產指標體系有待于設計出臺。
(四) 企業層面
1. 重視技術研發創新。
建立低碳技術創新機制。加大科技投入、政策引導、行政支持、市場機制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倡導低碳文化等各要素協調整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進行中長期的戰略技術儲備。
增強技術裝備的國際引進。加強國際低碳技術交流與合作,促進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技術轉讓,增強低碳技術與裝備的國際引進、消化與二次創新。
開啟智能生產技術革命。打造倉儲物流、供應鏈金融和衍生品交易“三位一體”平臺服務體系,發展驅動供應商價值結構改變。
2. 借鑒學習先進管控經驗,提升行業及企業的整體實力。
企業內部要積極借鑒學習先進國家礦產資源綠色開發成功經驗。要加強環境效益教育,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經營理念。要制定統一、完善、標準化的治污、排污處理流程,要落實環保責任,并明確落實到人。同時,要不斷加強企業社會責任教育,避免重蹈“先污染再治理”的覆轍。
3. 合理利用資本途徑加速企業轉型升級。
要積極推進礦產資源企業的跨地區、跨行業、跨經濟類型的兼并重組,促進資源要素向優勢企業集中,提高產業集中度。特別是在處置“僵尸”企業的進程中,要堅持產能置換原則,多兼并重組,少關閉破產,實現資源、資產的有效轉換。
四、 礦產資源綠色開發與可持續發展展望
(一)綠色開發的核心是資源高利用和污染物量少排放。礦產資源行業中“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企業將在國內政策落實轉變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的背景下,壓縮生存空間,最終淘汰或轉型升級。
(二)礦產資源行業的科技創新將重視綠色開發導向。礦產資源行業在“十三五”期間將以創新科技成果為重點,服務綠色開發,重視以科技創新為手段來解決礦產資源行業能源利用率低、廢棄物處理效率低、排放量大等問題。
(三)礦產資源行業將借力“互聯網+”、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輕量化應用的綠色產品將實現跨越式發展,最終實現生產環節的節能減排,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綠色可持續循環發展。
1、凡本網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客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zxzsfwgs.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客車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國慶假期收官,藕粉出行體驗分享來啦![10-08]
- 合肥國際新能源車展 安凱引領“智·電”出行[10-01]
- 智馭未來 匠心筑夢 中車電動第五屆職業技能大賽冠軍揭曉[09-30]
- 打卡《黑神話:悟空》取景地 還得靠依維柯4X4[09-30]
- 中通H11交付首汽 助建首都高質量旅游客運服務體系[09-29]
- 綠色公交“新風景”安凱純電動G6批量上崗紹興 [09-29]
- 公共出行焦慮重重 歐輝客車BJ6859幫你做好情緒管理[09-29]
- 夢想1+1 VIP 中通客車助力森煜汽運打造彩云之南高端旅游靚麗名片[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