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縣大興農村公路建設,大力改革公路養護體制。目前,全縣75%的鄉鎮通油路,92%行政村通公路。今年,該縣趁勢而上,力爭實現“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客車”的目標。
德江“欠發達、欠開發”尤為明顯,落后的交通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一些不通公路和客運的地方,群眾出行難、致富難,生產生活十分不便。
據悉,過境德江的杭瑞高速即將開工建設,還有兩條過境高速公路也在規劃中。縣長夏虹說:“這給構建德江交通建設帶來契機,縣委、縣政府適時提出‘1小時經濟圈’發展戰略。在‘大動脈’沒有建成的情況下,超前謀劃、提前對接,著力修建好‘毛細血管’——農村公路。力爭通過縮短德江與發達地區、農村和城市之間的空間距離,加速以城帶鄉、城鄉統籌發展步伐,努力解決‘三農’問題。”
烏江邊的潮砥鎮青門村主要依靠航運,受制于地形地貌,交通不便,村民十分渴盼修通公路。近年,該村和毗鄰的兩個村聯手籌集資金11萬元修路,村支書張中書還在銀行貸款3萬元投入修路。盡管群眾熱情高漲,但由于經費有限,公路修修停停。
去年,德江縣為3個村投入81萬元,終于修起了一條寬6.5米、長10公里的公路。張中書說:“祖祖輩輩沒有實現的愿望,終于在我們這一代實現了。有了黨和政府的關心,我們才有了這條幸福路。”
從2007年起,德江縣在上級的幫助下開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村公路建設攻堅戰。全年建設公路633公里,其中,修建了24公里長的水泥示范公路,群眾還自發修建通組公路150公里。目前,全縣公路里程達2975公里,其中農村公路2605公里,75%的鄉鎮通了油路,92%行政村通了公路。
錢家鄉是遠近聞名的“果蔬之鄉”,蔬菜和水果常年種植面積達9000畝左右,其果蔬還銷往周邊的鳳岡、務川等地。然而,縣城到鄉鎮所在地仍是一條鑲邊公路,路面凹凸不平,8公里的路程,小車要走半個小時。因為路面不好,縣城至鄉鎮的客車繞道而行,加之該縣不準農用三輪車白天入城,這一帶的菜農賣菜和出行特別困難。
64歲的菜農馮仁富說:“我們種得不多,找大車拉又不劃算,只好和老伴背菜賣。有些人家,怕進城晚了占不到好位置,只好深更半夜就去縣城站到天亮。”
該縣今年提出的“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客車”后,多方籌措資金,已決定在年內為沒有通油路的7個鄉鎮全部修通油路,并讓128個行政村都開通客車。
楠桿鄉是德江最邊遠的鄉鎮,到縣城67公里。該縣重新規劃和修建了縣城至該鄉的油路,路程縮短至54公里。記者看到,路面已經鋪上細砂,不久即鋪瀝青,8月將建成通車。此外,該縣還注重農村公路的質量和等級,特別是對一些標準過低的通村公路進行提級改造為水泥路和油路。今年,該縣還將建成3條通鄉油路,改造縣際路和通村公路265公里。
縣交通局局長陳江說:“在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確保質量建設好農村公路的同時,我們還注重對農村公路的管理和養護,保證公路的通達和通暢。”今年,該縣實行“農村公路民養化”改革,對通村公路實行分村組、分戶承包,政府還拿出290萬元作為小修保養經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