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2日,這個來臨的日子,正是廈門金龍人的期待的日子,也就是在這一天第10萬輛金龍客車在廈門金龍聯合汽車有限公司新遷入的廠區下線,這是金龍人期待和自豪的情感。
10萬輛,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它是我國客車工業史上的第一個10萬輛。對廈門金龍來說,是企業發展的里程碑,對中國客車工業來說,意味著驕傲和喜悅。
廈門金龍的成立,是我國客車工業開始騰飛的起點,廈門金龍的發展,是我國客車工業與國際接軌、逐步由大變強的證明。它的昨天、今天的18年歷程,可以依稀看見中國客車工業發展的脈絡與軌跡。
 |
第10萬輛客車下線
|
數字意味著什么?
從1988年試產第一輛客車到現在的10萬輛客車下線,廈門金龍用了18年。人類歷史上的18年,不過彈指一揮間。一個企業的18年,卻是驚心動魄、脫胎換骨。
10萬輛,相當于1990年我國營運客車的保有總量。
另一組數字同樣值得注意:廈門金龍成立時注冊資本2000萬元,現在是24億元,劇增120倍;成立時年產8輛,現在年產1.8萬輛,擴大了2250倍;年銷售收入從1990年的126萬元增加到2005年的40.6億元;擴大了3220倍;這樣的數字、如此的速度,在國內客車企業中不是輕易能被改寫的。
 |
整齊而又先進的生產車間
|
有人說,10萬輛算什么,百萬輛才稱得上是汽車工業。如果放到汽車工業的背景去看,10萬輛是小得難以引人注目。但放到世界客車工業的大背景中,它卻是中國客車企業形成競爭規模優勢的標8志。18年產量的積累,到去年1.8萬輛的年產,這一數字已相當世界客車最發達的歐盟,一年的客車產量總和。與此相比,金龍客車的10萬輛令人激動。
也許人們會說,10萬輛只能代表規模,中國有規模無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比比皆是。這樣的話不無道理,現在的廈門金龍還不算上世界級的客車企業,但其發展的速度,正受到世界客車界的關注。
2006年3月27日,世界客車聯盟主席LUK在看了"2006世界客車博覽亞洲展"上的金龍展車后,曾發出這樣的感慨:"我最欣賞的就是大金龍的創新意識和全球化視野,我已經看到大金龍走向了世界。"
 |
從生產車間的墻上一句"金龍客車,通行世界!"的廣告語,已讓我們看見了中國客車國際競爭力的希望以及大金龍走向世界的決心
|
"野狗"變"鳳凰"
18年前,人們可不這樣看廈門金龍。在同行的眼中它就像一條來歷不明的"野狗"。然而,金龍的魅力就在于此--一個毫無計劃經濟痕跡和政府背景的新型企業,一個與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形成過程同步發展的企業,一個緊扣改革開放時代節拍壯大的企業。
廈門金龍一位退休工程師回憶:做第一批車的時候,連裝配圖紙都沒有,買了一臺進口整車,依葫蘆畫瓢,把進口來的散件組裝起來,貼上自己的牌子,這就是全部的工作。當時人們經常能聽到"廈門也能造客車?"的質疑聲。
 |
大金龍的"大"不僅僅體現在量上.......
|
沉默低調、多干少說,抓市場發展的脈搏。10年后,廈門金龍楞是在客車業闖出一片輝煌的天地。對突然冒出的強大對手,行業在驚呼"金龍現象"帶來的客車產業技術結構升級時,也在探索廈門金龍發展的秘密。
也許廈門金龍銷售總監徐向東對金龍商標演變的解釋是最好的說明:金龍新商標的橢圓形設計靈感來自地球的形狀,表明企業的資源來自全球,金龍要制造世界級的中國客車。橢圓里標志形象主體的"人"形,強化企業服務于人的"處處關
懷"理念。"人"字的右撇與橢圓相連,表明企業植根于民族工業;左撇與橢圓留有空間,表明金龍人志在領先,深知開拓無止境,惟有加倍努力,才能時時領先于客車制造業。
領先于客車制造業的"野心",讓我們看到了廈門金龍在客車業掀起的一次次引領潮流的浪潮。
 |
2005年第18屆世界客車博覽(比利時客車展)與世界"群狼"共舞
|
與世界"群狼"共舞
2002年的春天,許多全球知名零部件供應商如德國ZF、MAN,美國康明斯、德納、NEWWAY,法國的納鐵福等聚集到了廈門。讓他們聚集到一起的,不是跨國公司,而是中國的企業--廈門金龍,他們是來商議為金龍客車配套的事情。這是過去不敢想的,然而,金龍引領的"全球制造"、"多國聯軍"造客車所形成的發展模式、規模優勢,讓這些供應商們不能無視它的存在。
國際化經營給中國客車行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記得就在13年前,接待外國旅游團的客車還是清一色的日本的日野、三菱,對于坐慣了與卡車同樣顛簸的國產客車的人來說,那就是豪華。而現在,無論是國外的還是國內的旅游團,乘坐的都是國產豪華客車。國產客車如今不僅可以完全替代進口,而且正在走向世界。這其中,以金龍為代表的一批中國客車企業功不可沒。
誕生在改革開放大潮中的廈門金龍,有著與世界"群狼"共舞的膽魄和意識。一句"金龍客車,通行世界!"的廣告語,已讓我們看見了中國客車國際競爭力的希望。當然憑著口號是達不到國際競爭力的,但廈門金龍一路走來的國際化路途,卻讓我們看到了這樣的希望。
2002年3月,廈門金龍與印度JCBL公司在印度簽訂了一項技術轉讓協議,要在印度CKD組裝金龍客車。盡管事后因政治原因,沒有完全兌現合同,但金龍首開了我國汽車工業到國外"市場換技術"的先河。
2005年初,大金龍通過英國商用汽車質量檢測機構(VCA)認證,成功取得產品銷往歐洲的"通行證"。不久,其頂級客車--"歐洲之星"登陸英國后,便引起了當地媒體的廣泛關注,英國著名客車雜志《COACH
AND BUS WEEK》以"中國客車在您身邊"為題對該車做了封面報道。
2005年11月21-26日,金龍客車參加2005年第18屆世界客車博覽(比利時客車展),這是中國客車首次在歐洲客車展中展示自己的產品,成為中國客車行業的開創性事件。
 |
2005年11月21-26日,金龍客車參加2005年第18屆世界客車博覽(比利時客車展),這是中國客車首次在歐洲客車展中展示自己的產品,成為中國客車行業的開創性事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