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求、所盼,循著百姓的心聲,著力解決好他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是新農村建設的惟一主旨和最終目的。
自2003年至今,日照市著力實施“農村交通暢達工程”,完成農村公路改造4000多公里,新增通硬化路村2000余個,通村率達到98%,全市開通農村客運線路164條,農村客運運力達到642輛,在全省率先實現“村村通油路”和“村村通客車”奮斗目標。
農村交通建設,正打通著群眾走向外界的“出路”,把農民的致富夢想化為現實,鋪就出一條條新農村建設的“快車道”。
村村通油路:一路坦途到家門
隆冬時節,穿行在鄉村沃野,最強烈的感受莫過于路的巨變:昔日羊腸小道的泥巴路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四通八達的康莊道;那一條條四通八達的康莊大道,猶如大地上的一條條玉帶,將散落的村莊緊緊串聯,串起了人們對幸福明天的憧憬!
至今年年底,全市農村公路突破4000公里,新建農村公路橋梁237座,投資近10億元,年內全市行政村通達率將達到98%。全市道路通車總里程達到5407.7公里,公路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101.7公里,城區與各鎮駐地全部實現二級以上公路相連接,基本實現了“村村通”硬化道路,形成了以國省道為依托,縣鄉公路為骨架,農村公路相銜接,四通八達、快捷迅速的公路網絡。
巨變,源于深深的為民、愛民情懷。
公路不通,曾讓農民吃盡了苦頭;公路不暢,也讓群眾飽嘗了因此帶來的損失。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群眾出行難,2003年,市委、市政府抓住國家和省全面啟動農村公路建設的契機,審時度勢,從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全局出發,提出利用3—5年時間實現村村通油路的戰略目標,并將農村公路改造工程列入政府工作目標,作為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
一場氣勢恢宏的農村公路大建設吹響了號角,隨之而來的三道難題需要破解。
規劃。全市百姓盼望的農村公路怎么修?是貪大求洋還是以民為本?我市在統籌規劃之初,就從我市實際市情出發,嚴格農村公路建設標準,所有農村公路全部按照3.5米至5米寬的標準修建。為最大限度的降低工程造價,就地取材,我市所有農村公路全部采用了水泥路面,使用的都是當地原材料。
資金。為了把好事辦好,不增加農民負擔,最大程度的緩解資金壓力,市交通局和有關部門一起打了一場籌集資金的“攻堅戰”。為爭取省交通廳的支持,市交通局成立專門工作班子,抽調精兵強將,全力以赴靠上做工作,保證了省補資金的按時足額到位。在建設項目多、資金壓力大的情況下,市交通局還先后籌集6000多萬元資金投入農村公路建設。
質量!耙惯@項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真正成為優良工程、放心工程、陽光工程,”市交通局局長辛公會如是說。為確保工程質量,2003年,農村公路改造工程一啟動,我市就建立健全了農村公路改造工程質量監控體系,所有建設項目均實行政府監督、專業化監理、企業自檢、特邀社會化監督的四級質量保證體系,各級交通部門均成立了專門的工程監理機構。截至目前,已開工的工程合格率達到100%,未發生一起工程質量事故,受到省交通廳農村公路驗收檢查組的稱贊。
4000公里農村公路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農民群眾笑著與往昔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作別,公路建設帶來的深層次帶動效應已開始顯現。受益最直接的“農業、農村、農民”,已滿懷信心站在了新的發展起點上。
農村公路養護:綠色長廊奔小康
每一條農村公路都浸透著建設者的心血和汗水,而且正成為農民致富奔小康的強力支撐。公路一年修,兩年壞,這是各級政府和群眾最不愿意看到的。4000公里農村公路,如何加強養護管理,讓每一條路都成為鄉村的一道風景,發揮其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三分建設,七分養護!奔訌姽佛B護是確保農村公路完好暢通、發揮長期效益的關鍵。2006,在2003年至2005年集中精力搞建設的基礎上,順理成章成了農村公路建設全面轉向養護管理的轉折年。讓每一條農村公路都列入正式養護。按照《農村公路養護管理辦法》,我市積極探索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機制,確保4000公里農村公路全部列入正規養護管理,實現鄉村道路的暢、潔、綠、美。
今年3月13日,全市農村公路管理養護暨綠化現場會后,交通部門積極做好協調引導工作,配合各區縣政府制定了《農村公路管理與養護辦法》,明確了公路養護范圍和責任,使農村公路真正做到“區(縣)管、鄉(鎮)辦、群養”,將全市近4000公里農村公路全部列入正式管理養護。各區縣政府紛紛出臺了農村公路養護與綠化工作獎懲辦法,有的區縣還將其納入年度績效考核,對按規定完成任務的鄉鎮,縣政府給予一定的獎勵和苗木補償,對沒有按規定完成任務的鄉鎮,則給予一定的處罰。各鄉鎮普遍建成了養護房,成立了護路隊,對護路隊員進行了專業培訓,落實了責任。特別是在公路綠化栽植的關鍵環節,養護隊沿路實行24小時巡邏檢查,對故意破壞公路和樹木的違法行為嚴厲懲治,避免了農村公路被人為毀壞。
經過養護管理的農村公路分外通暢、整潔、漂亮,一排排樹木挺立著,每一條農村公路都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老百姓們高興地說,“原來我們這里沒有這么好的路,路旁也沒有樹。現在不僅走上了好路,還種上了樹。我們走在這樣的路上心里亮堂堂,好日子真是越走越寬敞。”截至目前,農村公路路肩培筑率達100%,綠化率達到83%,栽植樹木230多萬棵,我市農村公路初步形成了集實用性、觀賞性、效益性于一體的綠色走廊。
農村客運:幸?燔囂げ絹
僅僅三年多時間,日照市就在全省率先實現了村村通客車:一張干支相連、四通八達、便捷舒適、安全暢通的農村公路運輸網絡悄然織就,2935個行政村實現“村村通客車”,200多萬農村群眾不再“出行難”。目前,全市農村客運線路達到164條,客運班車達到642輛,日發車近2000余個班次,農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坐上“方便車”、“經濟車”、“安全車”,縣域“半小時交通圈”初步變為現實。“現在,乘上公交車就到俺村了,20多分鐘就有一趟車,走親串門方便多了。
自2003年初,日照市就提出了在全省率先實現全市行政村村村通客車的奮斗目標,并將其確定為全市2003年交通建設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形象工程。
為了引導農村客運快速發展,日照市交通局還出臺了“新開農村客運線路在一定時間內減半征收客運(還貸)基金、客流增大需增加運力時由開發業戶優先發展”、“以冷帶熱”、“冷熱線捆綁運營”等相關政策,創造性地開辟發展農村客運線路,于2003年底一舉實現了全市行政村村村通客車的目標。目前全市共有農村客運運力642輛,農村客運線路100余條,日發送班次2000余個。停車站點全部安裝站牌站棚,為百姓擋風避雨,是村村通客車實現后的又一重要任務。
本著鄉鎮駐地均設立站棚(已有三級站的除外)、行政村均設立統一標準的站牌設置原則,日照市需安裝近2000個站牌站棚。由于站棚站牌設置量多,工程量大,資金成了“瓶頸”。承擔建設任務的市交通局,在機關資金短缺的情況下,毫不猶豫地給予了資金保障,本著對先進全返、后進不返或扣減的原則,建立了客運站點站牌(棚)設置安裝激勵機制,充分調動起各單位的積極性,確保了客運站點站牌(棚)設置安裝工作的順利開展。各區縣也紛紛通過吸引“外資”的形式解決站牌設置所需資金。此外,市交通局還為所有的農村客運站點買上了保險,若遭到損壞,由保險公司提供修繕資金,從而建立起客運站棚站牌的維護管理長效機制。2004年底,全市設置安裝的69個站棚、1819個客運站牌均一次性通過了省局組織的專家組驗收,成為矗立在縣鄉道路兩旁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隨著農村客運業的蓬勃興起、客流量的增多,客運站成為鄉村客運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去年建設完成11個鄉村客運站的基礎上,今年我市繼續建設12個鄉鎮客運站,全部采用五級以上建設標準。預計到2007年我市將建成43個鄉鎮客運站,在全省率先實現全市鄉鎮客運站。“前站后所”的管理模式,基本實現全市農村客運的管理運營網絡體系。
農村客運,正從容步入健康發展的良性軌道,我市百萬群眾的好日子,正搭著幸?燔囈宦非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