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1月27日,隨著河南省新密市城區9路線的公交車實現私車公營,新密市客運公交全部實現國營統一管理,告別了存在20余年的公共汽車集體運營方式。
客車運營模式重新回歸國營,新密市成了河南省第一個吃螃蟹的。
當客車的運營方式重新回歸到“國營”,這種類似于“大鍋飯”的營運管理方式,能否徹底摒除中途甩客、兜圈子等一系列不良現象?這種“化私為公”是進步還是退步?新的模式給管理部門、車主還有乘客帶來的是什么?
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乘客】不擔心兜圈倒客了,擔心票價會上漲
12月6日,鄭州市長途客運總站。
8:50,記者在售票廳買了一張去新密的票,價格8元。車票顯示,發車時間是8:55。
進站,檢票,離發車只有5分鐘時間了,但是48座的大巴車上僅有不到20名乘客。
8:55,客車準時發車。即使是在出市口,客車也沒停留,更沒有兜圈子,一路直奔新密。
1小時零5分鐘后,客車到達新密客運東站。
“這都是‘私車公營’以后帶來的好處。”乘坐同一客車的李建新說,要在一年前坐車,說不定這時還在鄭州兜圈子呢。
李建新是新密人,在鄭州某大型超市工作,每個月都要回家一次。在這之前,坐車一直是他“最頭疼”的事情,現在坐車回家至少比原來節省一兩個小時。
李建新對客車不正點、兜圈子有切膚之痛,在2005年9月份以前,新密市600多臺客運車輛半數以上都是個體車輛掛靠公司經營,發往鄭州和相鄰各市的多是私車。
“私車搶客厲害,夫妻倆帶著孩子從新密坐車,不用進車站,在站外面就有搶客的人,一家三口能被拉到3輛客車上!”李建新說。
但是,在另一位市民蔣先生眼里,原來的運營模式并非一無是處:隨時隨地都是車站,上下車方便,票價便宜,車主們競爭厲害,最低的時候花個三四塊錢就能到鄭州。“就是有一點兒不好,車上乘客不多時,客車老是兜圈子。乘客從東站上車,有時候車上放完一張影碟,還沒發車呢!”更糟糕的是,出了站,一些客車司機看到乘客少,就把乘客“倒賣”給另外一輛車。
時間長了,市民不樂意了,在新密人中間流傳著一個說法,叫做“新密人不坐新密車”,寧肯坐沒有座位的過路車。
蔣先生說,去年10月份以后,新密的客車開始實行“私車公營”,新密到鄭州的票價漲到了7元,春節前漲到了8元。“進站就能坐車,不用擔心客車兜圈子、甩客,這都是好事兒,可是這票價總讓人感覺有點高。”
而且,蔣先生還有一個擔心:私車公營,所有的車歸“一家”了,要是漲價,市民只能認倒霉,沒有別的選擇。
【車主】以前每臺車掙2500元,現在每臺車凈收入超過4000元
私車公營,車主們是怎么看的呢?
私車公營前,一輛客車一天安排幾個班次、幾時發車,都是由車主自己安排,整趟營運線路處于無序競爭狀態。
其實,不光市民不滿意,每天疲于拉客的私車車主也不滿意。車主雇了司機,還要雇拉客人員,支出多而盈利少。為搶客源,車主之間有矛盾,互相視為“仇人”,對乘客拉拉扯扯,也經常發生糾紛。
車主魏勇輝在新密—鄭州線跑了近10年。2001年,魏勇輝投入一輛中巴和一輛依維柯客車跑客運。12月6日,在新密客運東站,魏勇輝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從2001年至2003年,魏勇輝雇了兩名司機,每人月工資1200元;兩名售票員,每人月工資500元;3名拉客人員,每人月工資300元,每個月的工資支出總額是4300元。加上燃油費、養路費、維修費等各種費用,每月支出1.6萬元,每臺車的凈收入是2500元左右。
“原來市內兜圈子,汽油都白燒了,車子磨損也大。為了搶客源,在沿途進站前,司機都是使勁兒踩油門加速,然后又是急剎車,容易發生交通事故。”投入多,收益少,魏勇輝干脆賣掉了中巴,只留下一輛依維柯。
2005年,新密市公路運輸管理部門組織相關人員到浙江嘉興海寧、江蘇宿遷、安徽太和等地考察。魏勇輝作為40名車主代表之一,參加了考察。魏勇輝了解到了一個新名詞——“私車公營”:
“私車公營”,就是客車的所有權不變,營運權統一收歸客運管理部門,所有車輛按班次運行,循環排班,每天收入統一上繳,賣票收入不單車核算,每月按車型、班次、利潤平均分配。每天由車站加強對車貌、車況等情況進行檢測,達不到標準就待崗。
同年9月14日,新密—鄭州客運線開始嘗試“私車公營”運營模式,這時,魏勇輝只投入一輛依維柯客車跑這趟客運線路。“私車公營”后,魏勇輝又算了一筆賬:
一名司機,月工資1200元;一名售票員,月工資500元,沒有拉客人員,原來每天最多跑5個班次,現在每天只有3個班次,但是收入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私車公營之后,每趟車都是按班次發車,不用搶客,也就不用飆車了,事故自然也就少了。魏勇輝說,他現在一臺車每月的費用是6000元,但凈收入卻在4000~5000元,“少操心多了,躺在家里就能掙錢!”
【考察】
海寧、宿遷、太和等模式都不適合新密,新密獨創“私車公營”模式
客運市場,原來是國營一統天下。隨著客運市場逐漸放開,個體運營紛紛出現,現在又將私車收歸“公營”,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新密到鄭州每天客流量在4000人左右,高峰時6000人左右。別看車主們搶客搶得厲害,其實他們也沒有得到啥實惠。市民不滿意,管理部門也很頭疼。”對新密客運市場曾經的混亂,作為原來的客運科科長,現任新密市公路運輸管理所副所長的谷曉廣深有感觸。
“客運科負責處理乘客的投訴,在‘私車公營’之前,客運科每天都能接到四五起投訴,最多的時候七八起,經常有乘客把司機拉到客運科‘說事兒’,更多的是乘客到客運科寫舉報材料。”谷曉廣說。
“嘉興海寧采用的是公車公營,是全國最規范的客運管理模式。江蘇宿遷也是公車公營,所有車輛由公司購買,但是這兩種模式不適合新密的‘市情’。安徽太和采取了私車公營,但那是由私車車主們自發形成的,在管理上客運部門基本上不介入。”
谷曉廣介紹,2005年在外地考察取經后,新密客運管理部門決定針對新密市私車比較多的現狀,走一條全新的“私車公營”的營運模式。運管部門從問題最多的新密—鄭州線“下手”,這條客運線有83輛客車,幾乎全部是私人車輛掛靠公司經營,車主間的競爭最為激烈,乘客的投訴也最多。
2005年9月14日,新密—鄭州線客車營運權統一收歸客運管理部門,所有車輛按班次運行,循環排班。
【公交】
原來掛靠公司的私人公交也“私車公營”,這不是吃“大鍋飯”
隨后,市內公交線路也開始效仿。
與鄭州市的公交車不同,新密市很多公交車也是私人掛靠公司的,客運部門把9路線的客車定為試點路線。“這條線路最短,有24輛車,停靠站點都在新密市內。”谷所長介紹,這條線路也是公交線路中投訴最多的,快慢不一、超速起步、摔傷乘客、售票員拉客,問題一大堆,在行風評議中評價最差。
今年4月份,這條線路開始嘗試私車公營模式。淘汰了原來全都將近報廢的車輛,統一換成了新車,并且統一司乘人員服裝和服務標準。11月,這條線路完成試點工作,成了新密市一條“標準化”公交線路。
目前,除了城鄉之間的客車,新密市跨區域的客車,市內公交全部實現了私車公營。客運科受理乘客投訴案件下降80%。對于市民擔心票價隨時會漲的問題,谷曉廣表示:“早在2003年,鄭州市物價局就將新密到鄭州客運線的價格核定為9元。”曾經5元甚至更低的營運價格都是因為私車車主無序競爭造成的,現在的價格更加趨于合理,并且不少客車上配備了飲水機等設備,乘客們享受到了更高水平的服務。“客運票價上漲或者下調,不是一個部門說了算的,必須經過物價部門核準。”
“車主之間不競爭,怎么能保證服務質量啊?”針對市民的這些擔心,運管所黨總支辦公室主任薛振東說:“運管所強化稽查考核,綜合每臺客車遵紀守法、安全運行、服務態度等多方面情況,每條線路評出前3名和后3名,對前3名重獎,后3名重罰,并根據乘客投訴、車輛違規違紀情況作出行政處罰,以保證服務質量。”
薛振東表示,也正是因為引入了內部競爭機制,所以,現在的私車公營有別于一些市民理解的吃“大鍋飯”。
【評價】
只要市民滿意車主滿意,什么模式都行,不在意“計劃經濟返潮”之說 對“新密模式”,也有人質疑說,這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計劃經濟的返潮現象”。
對此,鄭州市客運管理處運管處副處長秦文忠說,不論是私車公營還是私車私營,只要是讓市民滿意、車主司機滿意、管理效果好,都可以采用。新密“私車公營”這種營運模式讓乘客、車主和管理部門都確實得到了好處,有其借鑒意義。
秦文忠表示,鄭州客運部門將密切關注私車公營的情況,讓私車公營能夠健康平穩地一路走好。
據悉,私車公營現象也引起了公路客運業界的關注,省內多家交通運管部門開始考察和推廣這種模式,目前,柘城和汝州這兩個縣市也已試行這一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