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民群眾的意愿出發
11月6日至7日,來自廣西、貴州、云南、重慶、江西等地的農村公路建設管理者聚首四川南充,交流農村公路建設經驗,走村入戶,實地參觀考察了川北革命老區儀隴縣農村公路建設成績。交通部副部長馮正霖和四川省副省長王懷臣等出席會議。
隨著近年農村公路建設的快速發展,各地都形成了鮮明的特點和經驗。各地的農村公路建設實踐表明:只有尊重農民群眾意愿,才能又好又快地推進農村公路建設。這也是與會農村公路建設管理者的一致共識。
儀隴縣在農村公路建設中創造性地推行“自上而下的宣傳動員,自下而上的民主決策”,“競爭立項”、“兩不修”和“八步工作法”管理新模式,通村公路“六不驗收”制度,較好地應用“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和“一事一議”原則,解決了農村公路建設管理中項目立項和組織發動群眾以及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的有關問題。這一套公路建設運行機制體現了交通部黨組對農村公路建設提出的“要尊重農民意愿‘六要六不要’”要求,體現了農村公路建設讓農民當家做主的原則。在郭家嘴村,在梅子埡村,在九嶺場村,從村民的話語、笑臉和熱情中,人們能感受到這些辦法和運作模式深得農村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的歡迎和贊同。
農村公路是農村公益性基礎設施,農民群眾既是農村公路建設的直接受益者,又是農村公路建設的主力軍,凡是群眾積極性高、參與度高的地方,農村公路發展得就快、建設得就好。四川省簡陽市的“三個不”做法非常有代表性:一是政府“不拍板子”,修不修路、如何籌資完全由村民大會決定,政府自始至終只宣傳,不搞行政命令;二是不摸銀子,群眾籌集的資金由群眾自己管,鄉村干部一律不參與;三是不撂“擔子”,政府全力做好技術、管理服務工作,確保施工質量。
修農民需要、農民愿意修的路,農民群眾就會自發地集資和投工投勞。四川巴中通過“兩會一表”,即鄉人民代表大會、村民代表大會、征求意見表,組織群眾投工投勞,使“修路困難一時、不修路困難一世”的觀念深入人心,創造了“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巴中精神。陜西安塞縣應用“以油興路,以路促油”的思路,聯合石油開采企業,出資支持農村公路建設,實現共同發展。江西井岡山市結合旅游、礦產等資源項目的綜合開發,積極引導市內外企業通過獨資、合資、合作等方式投資支持農村公路建設。
西藏自治區在農村公路建設中,主動吸納當地農牧民參加農村公路建設,讓當地農牧民承擔技術簡單的土石方工程施工和自采材料的采備、運輸工作,努力增加農牧民收入。農民群眾受益于農村公路,修路的積極性普遍高漲,對農村公路建設質量和管理非常關心,并嚴格把關。
重慶市梁平縣虎城鎮在修建村道公路中,村組聘請村民擔任質量監督員,每個工程都由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大會民主推薦理財小組,負責資金的籌集和管理;工程招標、采購都在村民的有效監督下進行,工程竣工后一律張榜公示,并隨時接受村民查詢。福建福清市、江西井岡山市各鄉鎮的農民群眾在農村公路建設中都自發地充當義務監督員。通過這些有效措施,解決了農村公路管理人員不足,專業監督力量不夠等問題,確保了工程質量。
馮正霖要求各地堅持量力而行、好中求快的農村公路發展思路;落實中央1號文件要求,確保農村公路建設任務的全面完成;堅持以人為本,維護好群眾利益;堅持多渠道籌集農村公路建設資金;認真研究農村公路建設“以獎代補”政策;進一步推進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進一步加強農村公路建設統計信息等項工作,推動農村公路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和諧社會作出積極的貢獻。
“路修好了,還有啥子不滿意的!”
11月6日上午,四川省儀隴縣梅子埡村,61歲的孫月珍老人抱著兩歲的小孫子在村圖書室門前的小廣場悠閑地曬著太陽;背著滿滿一籮筐新鮮蔬菜的程興林老漢和同伴一邊抽著旱煙一邊在小廣場旁的客運招呼站等待開往新政鎮的農村客運班車;不遠處青山環抱,一棟棟白墻黛瓦的川北民居就像一幅水墨畫,通到家家戶戶的便民路似畫家筆下的條條墨跡……一幅文明和諧的新農村畫卷映入人們的眼簾。
“通村公路修好后,培育獺兔在家門口就能賣上好價錢,我也有時間抱孫子!”“在家門口就能坐上客車,好方便。”“修路都聽我們老百姓的!”“來看看我們村的《村民護路公約》。”村民們七嘴八舌地向前來參加西南片區農村公路建設經驗交流會的代表們表達對修路最樸素的感情。
“修路都聽我們老百姓的!”道出了儀隴縣在農村公路建設中充分尊重民意的真諦。儀隴縣提出“不修農民不愿意修的路,不修農民不參與修的路”,實現“項目民定、資金民籌、基礎民建、施工民管、成果民享”,激發村民積極參與和愛路護路的熱情。
在實施農村公路項目建設時,儀隴縣規定必須有公路沿線90%以上村民簽字通過,由鄉鎮提出申請獲得競爭資格,然后才能參加全縣分區域組織的演講答辯、綜合評定,按得分高低確定項目實施地點。依托農村公路建設項目,儀隴縣整合新農村建設、以工代賑、國土整治、扶貧幫扶等項目資金并發動群眾投工投勞,還出臺了多項優惠政策。
為了保證工程質量,儀隴縣公路沿線鄉鎮和項目村社通過吸收本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離退休老干部組成農村公路質量義務監督組,實施群眾監督。儀隴縣財政專門安排了200萬元專項資金建立了四川省首個農村公路工程試驗室。記者在試驗室看到,各種試驗儀器非常齊全,每個農村公路建設項目都建立了規范的試驗檔案。
梅子埡村黨支書黎家華告訴代表們:“農村公路建成以后,群眾大會通過《村民護路公約》,人均每年集資1元用于農村公路養護。”儀隴縣把農村通鄉公路日常養護資金列入財政年度預算管理,按照財政每年每公里1300元、交通局每年每公里200元的標準進行補助。和梅子埡村一樣,儀隴縣的不少通村公路項目村都建立了《村民護路公約》。
愿意修和參與修的村路通了,農民打心眼里喜歡。當代表們來到度門鎮郭家嘴村時,交通部副部長馮正霖問村民對農村公路建設還有哪些不滿意時,楊正泉老漢開心地笑著說:“路修好了,還有啥子不滿意的!”
|